对老百姓来说,粮食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当自然灾害来临,灾民赖以生存的粮食没有了,就只能找些可食用的东西,所以就有人去挖草根,吃树皮。可是河里有鱼有虾,为什么这些灾民情愿吃草根树皮,也不愿去河里抓鱼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建时期是以农作为主,人们都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大多数时候,农民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可以换来一家的温饱,比起上古时期的以打猎为生的人来说,能吃的食物相对减少,但是封建时期的食物和生活物资相对稳定。不过农民都是靠土地提供温饱,自然灾害的来临就会打破这种稳定。

土地给农民带来了稳定的生活,却也要面临干旱、洪涝、蝗灾等自然灾害,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农民一旦遭遇了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土地损毁,粮食无收,更何况古时的苛捐杂税繁重,农民们自己都无粮可吃,还怎么承担税收,不得已只有远走他乡,找寻粮草更充足的地方。

这时可能就会说可以找小溪河流抓鱼吃,首先鱼没那么好捕,即使捕捞到鱼,也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这对本来就饥肠辘辘的灾民来讲是一个挑战。而且在面对那么多灾民的情况下,是很难一个人独自享用一条鱼。何况这么多灾民争抢,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再说旱灾时期,河流都干涸了,哪里还会有鱼活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涝时期也会产生饥荒,洪灾不仅淹没庄稼、房屋,但洪水还可能带来污染,灾民喝了被污染的水源、吃被污染的鱼虾很有可能会生病,严重了还会导致瘟疫,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而且在洪水中捕鱼,也是非常危险的,可能还没等捕上来鱼虾,自己就已经丢掉了性命,本来就饥饿乏力的灾民也是不会随意下河捕鱼的。

在捕鱼所付出远远大于收获的情况下,捕鱼难以长期维持,鱼虾很难一直作为主食。所以为了填饱肚子,饥饿的人一般都只会在山地、森林寻找食物,选择草根、树皮、野菜来充饥。如果实在连这些食物都找不到,就只有吃观音土了,观音土并不是普通的土,而是寺庙城墙上的一层白灰,类似于面粉,吃了之后会有饱腹感,但是大量食用会使人涨肚,得不到救治,就只有死亡。

公元1877年至1878年这两年间,华北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史称“丁戊奇荒”。这场灾难涉及多个省份,造成100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还有2000余多万灾民四处逃荒,挖草根、啃树皮随处可见,逃荒路上尸骨遍野、不忍直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民以食为天,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这样无力,粮食不仅对老百姓是重要的,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我国一直致力于农业的发展,更有杂交水稻的发明,粮食的增产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粮食储备也充足,再也不会经历饥荒年代的惨景。

袁隆平院士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所以农业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