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逝世#】

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今天上午(5月22日),整个朋友圈微博发生了剧烈地震,一个惊人的消息在短短5分钟内冲上热搜——

“袁隆平去世”

紧接着,不到十分钟之内消息数次反转。

先是最先公布消息的CGTN删帖,随后澎湃新闻致电袁隆平秘书,辟谣该消息,并宣称袁隆平目前正在医院,并且“情况不太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

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在今天袁隆平相关词条先后冲上热搜之后,无数网友涌入评论区,微博一度崩溃。

“希望是假的!!”

“老人家一定要没事呀”

“一定要是假的啊,等病情稳定了播报下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觉睡醒,发现爆炸热搜,官媒没有报道,一直不敢相信”

无数网友都在为还身在医院的袁隆平爷爷祈祷,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一度不敢相信:

这个让全中国吃饱的男人,我们真的不能失去他……

袁隆平到底有多牛?

很多人知道,但是无法用一句话概括。

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

以袁隆平院士这样的成就,在古代,是要封神的。

他今年92岁,可以说把自己的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国家和科研事业。

但无论你什么时候遇到他,都看不出他像个荣誉加身的院士,更像是一个朴素的农家老爷爷。

就是这样接地气的爷爷,跟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不管是哪个省的人来看他,他都能一口气报出当地的土地特质,适合种什么样的水稻,当地的天气适合播种什么样的农作物。

可以说袁隆平是把全中国的土地都种在了心里,把“让每个人吃饱饭”放在了心上。

从1964年开始,袁老就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用一生的时间把有关杂交水稻的难题,一个个攻克。

在上世界六十年代,水稻产量很低,平均每亩仅产100多公斤,解决温饱的问题,成为摆在袁老面前的难关。

从100多公斤的亩产,到700、800、900,甚至1000公斤,这背后,是袁隆平带领无数科研人员终日埋头实验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视《面对面》里,当主持人问他,害不害怕再次出现上世纪60年代那种吃不饱饭的情景。

袁老的一句话,令无数人感动不已。

他很笃定地说:不可能了。

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几万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坚持,就是为了让所有中国人摆脱饥饿,他做到了。

他把一生奉献给农田水稻,那一个个被攻克的难关给了他底气,所以他无比确定地说,历史不会再重演。

袁老有两个著名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

如今他91岁,言出必践,他真的做到了。

袁隆平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不缺吃不缺穿。

母亲曾就读于英国教会学校,父亲毕业于南京大学。

在他考入西南大学后,开始在大学学习农作物专业,毕业后去了湖南怀化农校当老师。

在袁隆平实验农田的时候,发现了一株特殊形状的水稻,这成了后来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原型。

为了培育出水稻育种,袁隆平和助手甚至把种子绑在身上,利用体温育种催芽,之后又遭遇了研究瓶颈期,试验了近三千次都尚未成功。

经历过无数次尝试后,他成功培育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一直到1974年,他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至此,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开始在全国各地大范围投入推广。

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已经达到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

这才让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如今,全中国的人都能吃饱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也都种上了杂交水稻,全球稻米产量再增加1.5亿吨,增产的粮食能多养活四五亿人。

可以说,没有袁隆平爷爷,就没有这么多的人口。

他曾经说过:“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而这整整半个世纪,袁隆平都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

他为了搞科研,不住豪宅、不开豪车,把国家奖励给他青岛市国际院士港的别墅,给它改成了团队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室。

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