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黑洞研究,而诞生的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黑洞研究,在近些年来,一直都是大热的话题!特别是2020年,这一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曾一举被3名专门研究黑洞的学者,联袂拿下,他们分别就是:英国数学、物理学家Penrose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的Genzel教授和Ghez 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公布结果后,诺奖的评奖委员会主席,给出让人深思的理由:他们的发现,给致密和超大质量天体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哪怕很多课题,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解答的问题,但开启这个方向的研究,将帮助人类破解宇宙形成与演化,这个重大探索课题上,最重要的起点之一。

究竟凭啥,他们就该得此重大奖项

说白了,这三位学者,之所以能获得2020年物理学诺贝尔奖,最根本的原因是:

一、英国人Penrose教授,用非常严谨的数学逻辑——奇点定理去证明、揭示了银河系中心,存在黑洞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必然结果

二、美国加州大学的两位教授,Genzel和Ghez,用实际的观测数据去证明,我们的银河系 最中心的区域,确实存在了那个超级黑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河超级黑洞理论“诞生记”

故事首先发生在1963年,Penrose教授,受Schmidt M.类星体发现的启发,开始考虑黑洞形成的问题,然后花了2年的时间,凭借自己在数学、物理学的知识沉淀,在1964年年底完成了奇点定理证明,并于1965年正式发布自己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理论为依据,揭示出银河系中心区域存在黑洞的必然结果。

当然,他这个结果,也是理论上的证明,要想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必须有足够的天文观测数据为支撑。所以,就轮到美国加州的两位大教授出场、发挥其作用了......

不管是Ghez教授,还是Genzel教授,都有一个非常犀利的特长:都是仪器设计和观测方面高手行家。比如,Genzel教授,不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着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的所长,还直接负责整个红外观测团队。

而天文学家出身的Ghez教授,同样是巾帼不让须眉,从1995年开始,她就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调用当时世界最大的、位于夏威夷的Keck天文望远镜,对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 X射线源附近的恒星进行跟踪观测。

然后,通过一种叫光斑干涉技术,分辨出银心存在的若干个恒星,并最后锁定了,一枚叫周期最短的S2恒星(轨道周期为16年),在接近2个轨道周期内,不断观测和计算各种天文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她罗列了大量的数据证明,在人马座A* X射线源附近,在那半径仅45AU(1AU,也就是1个地日距离),而45个AU,也差不多是冥王星的轨道大小的范围内,却囤积了400~450万个太阳般重的物质。如此高密度的大型天体,在人类的认知范围内,唯有黑洞而已。

而Genzel教授,对此更是一锤定音,在2018年开始,他率领马普地外物理所,花了足足8000万欧元的研发出一套叫出 GRAVITY的精密观测仪器。鸟枪换马炮,也让他们精准地测量出S2恒星,平均约为200公里每秒的移动速度,并高精度地测量出了S2轨道的进动速度,大约是太阳系水星进动速度的100倍。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三位教授的联手,几乎是一锤定音地告诉人们:银河系中心,至少存在着一个超级黑洞。从1963~2020年,前后跨度将近半个世纪,最终这三位精通于数学、物理和天文知识的顶级专家,依靠着坚持不懈的专注,造就了令人津津乐道辉煌的学术辉煌,最后还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似乎就是故事的完美结局

不和谐的新声音,又有挑战性新理论的提出

可在科学领域,似乎从来就没有最终的大结局!在最新的理论研究中,学术领域,又冒出了一个非常不和谐的新声音:假如,我们的银河系正中心,它不是超级黑洞的话......

那是不是之前,我们所有的推论的错了呢?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诺贝尔奖,是不是就颁发得早了一点呢?

在天文物理领域,最新兴起的研究——暗物质、暗能量,人们赋予它的理论特性。让一些科研人员,尝试性地用计算模型,把这些物质套进人们之前的黑洞理论。

他们宣称自己的计算模型,居然在数值上,也能体现出惊人的一致!

若银河中心,是一团巨大的、高度密集的,且呈弥散状态的暗物质团块包裹着呢?那之前推论超级黑洞存在的恒星S2和G2,似乎也能与理论计算达成一致......

同时,这个研究小组,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更新颖观点:在临界质量之上,假设存在的暗物质团块,它还有可能,也会因为重力的作用,最终坍缩成一个超重黑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理论,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呢?

是的,它可能有助于解释超大质量黑洞,在最初的时候,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对于很多物理天文学家来说,那些超级黑洞的课题,依旧是个摸不着头脑的超级难题。迄今人们还是没有足够的论据,来完全解析明白:它们,究竟是如何,变得如此巨大的?当然,更无从下手,去搞明白,它们在宇宙的最早期,究竟是如何出现、如何在漫长的时间轨迹中一点点形成的。

关于暗物质

目前,相对比较主流的说法,如同黑洞那样,人们迄今还无法直接观测到。但很多物理天文学家,还是坚信:宇宙中,大约有80% 的物质,是暗物质。

最早是1933年,也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另一个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他在计算星系团的质量时候,老是算不对,利用传统的质量引力关系,那些可见光物质计算的总质量,往往只是他理论计算值的1/400,如此巨大的质量差。让大家慢慢建立了一个新理论思维——发光星体的质量只是星系团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质量是看不见的或者说是未知的,于是他把这叫做“短缺质量”。

可自此之后,科学家们,从更多的方面,找到了更多的证据证明,在我们所能观察的范围之外,存在着那些远比我们所能看到的物质还要大质量物质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暗物质”,这个名词也慢慢被人们广为接受了!

颠覆性新理论?还需大量的质疑与验证

在过去,人们推论暗物质的出现,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的黑洞,也不存在其他超大质量的、还是我们能观测到其他的天体,所以最后定义了这部分看不到的质量物质为暗物质。

但这次,这个研究小组,用一个非常创新的假设理论,去反推一个值得大家重视的观点:超级黑洞的最大缔造者,会不会是暗物质?

当然,这不是单一的脑洞大开,也有非常庞大的计算数据支撑,并且他们已初步将这颠覆性的新理论,发表在MNRAS的论文库中,以预印本的形式,接受同行们的更多质疑与考量!(预印本,往往是指尚未得到广泛认可,还需同行评审后,才能在权威科学期刊上出版的科学文献的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