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春,林徽因、梁思成圈点、批注的中国营造学社旧藏珍本《大唐西域记》神奇现身北京海王村中国书店。其圈批内容多与建筑有关。

87年前,这对伉俪对山西中南部的古建进行了考察,并由林徽因执笔,林徽因、梁思成联名,于次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长篇考察报告《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他们一直有一个梦想,要“发现一座一直保存到20世纪的唐代木结构寺庙”来解开“天书”《营造法式》之谜。他们最终在1937年发现“中国第一国宝”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在多年充满艰辛的考察历程中,他们有过失望,更有过惊喜,并遇到种种磨难……而太原晋祠,是一处让他们大喜过望的胜境,竟生出“爱不忍释”的特殊情感。这是为什么呢?在他们的眼中,自古即声名远播的这处“名胜”,到底有何与众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祠内唐、宋、元、明、清古代建筑星罗棋布,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达百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费慰梅(林、梁好友,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人)在《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中“骑驴走马过山西”章节写到:“由于在他们看来,‘越是名胜则遭重修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古建筑最难保存’,因此,太原近郊的名胜晋祠原本不在这次考察的计划之中。晋祠为他们所关注,缘于离开太原去汾阳途中的偶然一瞥。梁思成、林徽因后来写道:‘忽然间我们才惊异地抓住车窗,望着那正殿的一角侧影,爱不忍释。’晋祠虽成‘名胜’仍为古迹。于是,利用返回太原之便,在晋祠逗留半日,对心中挥之不去的殿宇作了初步考察。”

▲1934年,梁思成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前廊(你猜,镜头后面的拍摄者是谁?)

1934年夏,夫妇二人离开北京赶赴山西汾阳,乘车路过太原。

当时,汽车一路颠簸,驶至太原城外,上了一个小山坡。透过车窗,他们远远望见晋祠正殿的侧影,“魁伟的殿顶,雄大的斗栱,深远的出檐,巍巍在望,非常醒目”,并感觉祠内范围不小。这让林梁大为惊叹,魂牵梦绕。

一个月后,他们与费氏夫妇告别,从汾阳返回,再度途经晋祠时,硬是拖着沉重的行李,冒着无法找到住处的风险,“带着一不做、二不休的拼命心理,下了那挤到水泄不通的公共汽车”,对晋祠进行了初步考察,并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加以记录、介绍,第一次从学术角度向世人展示出它的精妙、精美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晋祠圣母殿前廊

从《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段精彩的文字,那份爱与喜自是跃然其间:

“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
“圣母庙为晋祠中间最大的一组建筑;除正殿外,尚有前面‘飞梁’,献殿及金人台、牌楼等。”

▲晋祠 圣母殿。殿前八根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木雕盘龙。其各有名称,中间两条展翅欲飞的是应龙,两边分别是蟠龙、蛟龙和螭龙,虽经历千年,仍鳞片层层。

正殿:晋祠圣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在布置上,至为奇特,殿身生间,副阶周匝,但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在我们尚属初见。”
“……在补间铺作上,第一层昂昂尾向上挑起,第二层则将与令拱相交的耍头加长所成昂嘴形,并不与真昂平行的向外伸出,这种做法与正定龙兴寺摩尼殿斗拱极相似,至于其豪放生动,似较之尤胜。”
“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
“按卫聚贤《晋祠指南》称圣母庙为宋天圣年间建,由结构法及外形姿势看来,较《营造法式》所订做法的确古拙豪放,天圣之说当属可靠。”

▲晋祠 圣母殿。作为一座典型的宋代建筑,圣母殿在巍峨中显出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既不同于唐代的刚劲雄健,也不同于明清的拘谨细腻。大殿四周围廊,前廊十分宽敞,为古人祭祀提供了宽阔的空间。这种四周围廊的建设手法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

飞梁:正殿与献殿之间,有所谓‘飞梁’者,横跨鱼沼之上,在建筑史上,‘飞梁’是现在所知的唯一孤例。”
“在形制上,这桥诚然极古,当与正殿献殿属于同一时期,而在名称上尚保存着古名,谓之飞梁,这也是极罕贵值得注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祠 鱼沼飞梁。关于此桥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水经注》,可见此桥早在1500年以前就已存在。我国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或为“拱形”,只有此桥为“十字形”,可谓因地施建,独具匠心

献殿:……殿之四周均无墙壁,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如《营造法式》小木作中义子,当心间门扇亦为直棂栅栏门。”

▲晋祠献殿。整个大殿的建筑全部沿用了中国最传统的建筑手法,完全是木头和木头榫卯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大殿周围全部由直棂栅栏围成,看上去既像一座庄重的大殿,又似一座轻巧的凉亭。将食物摆放在献殿内举行祭祀典礼时献殿的独特结构起到了保鲜的作用

在晋祠独特的古建胜境间,夫妇二人流连忘返,时而驻足观察,时而拍照记录,记录着每一处构造细节。

突然,他们发现圣母殿的斗拱彩画竟与《营造法式》中“五彩遍装”的记载极相似。虽有后世重装的痕迹,却应是古法。

▲圣母殿 斗拱彩画

他们参考有关圣母殿建筑年代的文献,最后从结构法及外形姿势看来,认为其较宋代《营造法式》所订做法的确更古拙豪放,圣母殿应为宋代遗构无疑。

接着,他们又考察了献殿、鱼沼飞梁等。

▲晋祠 鱼沼飞梁

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感到不虚此行,大喜过望。不过因时间有限,祠内的唐叔虞祠、关帝庙等处未能参观,但他们在当时已然做好了重返晋祠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蜿蜒穿流于亭台殿宇之间

▲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是晋祠的国宝级碑刻,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晋祠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侍女像,共40余尊,其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但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夫妇二人撤退到四川的李庄,在那儿继续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此后,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到山西。

他们虽然没能留住北京的城墙以及古城风貌,但在山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经这对伉俪考察、研究过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天龙山石窟、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如今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是为山西之幸。

▲林梁圈批的中国营造学社旧藏珍本《大唐西域记》书影(右上图为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惜别太原,我们将带您去首都北京,

探访他们工作过的地方。

精彩内容仍将继续……

敬请关注《发现林徽因》系列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