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一定要有“几把刷子”

李小三

在中国的语境里,通常用“几把刷子”来象征本事和能力。所谓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几把刷子”,就是指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要多专多能,只有“一把刷子”是不够的,必须有“几把刷子”,甚至是“多把刷子”才是最好的。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多次提出要求与期望。他指出:“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做得也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他强调,领导干部“除了在政治上可靠外,总需要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真正成为令人信服的行家里手”。当前,立足新时代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领导干部应当熟练掌握和运用好以下“五把刷子”。

第一把刷子

时时刻刻胸怀好“国之大者”

“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和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大者”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而“国之大者”则事关方向方位、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关键要害。

所谓“国之大者”,就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未来、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蕴含着观大势系大局谋大事的时代要求,蕴含着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精神的实践要求,蕴含着立足岗位担当作为的能力要求。

有的同志认为,“国之大者”是党和国家的大事,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事,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很遥远。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做工作如果不知道“国之大者”是什么,就辨不明方向、找不到方位、掌握不好方寸。得其大者,方能兼其小。现实中,我们有的干部看问题缺乏战略性、前瞻性、敏锐性,对“时”与“势”的发展变化反应迟钝,对党和国家关心的事一问三不知,对人民群众期盼的事置若罔闻,对问题的处理视野狭窄、思路不宽、事务主义、经验主义,或不知所措、或躲绕推搡,等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国之大者”心中无数或假装糊涂,这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是极其危害的。

——政治是灵魂、是统帅,胸怀好“国之大者”就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

领导干部要做到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善于从政治上思考问题,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深入透彻地去解决问题。

要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做到观察分析形势考虑政治因素、出台政策措施重视政治影响、部署推进工作把握政治要求、处置敏感问题防范政治风险。

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敢于为党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

——大局是中心、是重点,胸怀好“国之大者”就要观大势谋大局。古人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知大局、懂大局、为大局的眼界胸怀和能力本领。只有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方可有大格局、大作为,方可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领导干部要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经常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标对表,自觉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政治大局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防止工作片面化、简单化。

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加强工作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看得清辨得明大势、大事和大局。

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坚持局部服从整体,善于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工作,坚定维护党和国家重大原则、重大立场和重大利益,防止和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当下不顾长远、只重局部忽视全局的“短视症”。

——责任是动力、是担当,胸怀好“国之大者”就要敢担当善作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国家大事体现在一个个重大部署上、一项项重大任务上,不仅要认识清楚、目标清晰,更要落实责任、落实到底、抓出成效。国之大者、气象万千,国之大者、为国为民。

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坚持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肩负起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要强化执行力,坚决贯彻执行组织的决议、决定,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作选择,坚决防止各种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低水平执行,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关键在于落实,成败系于落实。

要务求实效,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既胸怀大局,找准坐标定位,又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切实把党中央精神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把刷子

原原本本践行好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发展实践需要发展理念的引领,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受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逆全球化潮流凸显。就国内而言,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虽没有变,但发展过程中仍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

看到问题并不难,难在于解决问题。面对业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发展大势,继续沿着以往的发展老路显然行不通。我们党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国内外大势,提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循道而行,功成事遂。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阶段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能否贯彻新发展理念,决定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败。领导干部要深学笃信,通过不断的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精神要义和重大意义。

——知其意悟其理,内化成自然。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一场从体制机制到工作方法的全方位变革,是一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系统性工程,要融会贯通,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落实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领导干部要从根本宗旨上把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从问题导向上把握,发展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来的少,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以更加精准的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从工作方法上把握,用好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大胆试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要从底线思维上把握,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防止矛盾风险挑战由小变大、由局部变成系统、由国际演变为国内、由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转化为政治领域矛盾风险挑战。

——守其则践其行,时代自成芳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飘飘,而是必须把相关要求落实落细落常。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只有充分意识到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的紧迫性,从内心深处不断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信心和决心,在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上狠下功夫,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要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领导干部引领发展的思维方式,始终在头脑中确立起新发展理念,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想着用新发展理念去思考审视、研究分析,打破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多从适不适应、符不符合去考虑问题,做到谋发展、干事情、上项目自觉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

要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谋划工作的科学方法,立足岗位职责,善于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工作考核、责任考核、干部考核中,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及时调整、纠正和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和做法,切实把干部群众引导到践行新发展理念上,想事谋事干事都向新发展理念看齐、都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路子去走。

要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践能力,准确把握改革发展与自身所做工作的内在联系,摸索规律特点,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涵养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切实提高应对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努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第三把刷子

切切实实带领好班子队伍

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好的班子队伍,胜过千军万马。一个好的班子队伍,既要有过硬的单兵作战能力,又要有善于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本领,才能形成“1加1大于2”的强大效能。重视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我们党的一项独特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火车头’,建设好领导班子是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关键,也是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关键”,“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领导干部要当“班长”,不能当“家长”,做到总揽而不独揽、果断而不武断,既严管又厚爱,努力带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干好工作是政绩,带好队伍也是政绩。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抓工作的关键是抓好干部,管事情的要害在于带好队伍。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班子不强,发展肯定无望;队伍不行,工作当然不行。从这个意义来说,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一项更为重要的政绩。既要作示范,更要带着干。在一个组织里,成员的整体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是衡量团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班长”的表率示范作用尤为关键。

领导干部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地作出表率,将人格魅力转化为凝聚团队、感染群体的强大合力,才能形成“头雁效应”,以模范行为影响人、感召人、团结人、带动人,产生“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效果。领导干部不仅要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还应坚持在实践中锤炼人才,以好的队伍和好的业绩,实现抓工作与带队伍“两促进、双丰收”。

——团结形成合力,团结成就事业。毛泽东同志曾说:“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懂团结是大智慧。一个集体能否所向披靡,靠的是全体成员齐心协力。领导干部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其自身应当具备较强的团结合作能力,才能凝聚智慧和力量,激发团队最大效能。只有搞好团结,才能增强工作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会团结是大本事。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验领导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团结就要顾全大局,以全局利益为重,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多沟通多商量,集思广益,择善而从,用权不专权,不以权压人,带头团结,常抓不懈,努力做好团结的表率。

真团结是大境界。领导干部要虚怀若谷、光明磊落,工作中相互负责,密切协同,群策群力,增进友谊。工作对事不对人,少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补台”不“拆台”,不搞自由主义,不建“小团体”。

——事事必亲躬,累死也无功。高明的领导干部,都懂得不能“大权独揽”,不需要事必躬亲,而要善于合理授权,将权力与责任分担给下属,统筹协调各方,调动下级积极性,只有这样自己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要懂得放手,根据工作需要、下属能力水平,授予下级一定程度的管理权限和自主权,使其更积极有效地完成任务,不该揽的不揽,不该收的不收,做到收放自如。当然,授权不是放手不管,完全“放养”,而是要给予下属方向性、原则性、思路性指导;当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协助;时时监督,帮助下级矫正纠偏,避免走错方向,造成损失。

——宽严并济,严管厚爱。《管子》有云:“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厚赏与重罚互为补充、紧密联系,是管权治吏、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厚赏立信,重罚立威。厚赏是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给予高额回报,让其再创造出更大的利益,为他人树立榜样。而重罚则是对违法乱纪者加重处罚力度,让他们“不贰过”,才能“吃一堑长一智”。若是一味地“施予恩惠”,很难让人从内心去尊敬;若一心想“树威立信”,也会招来口服心不服的怨恨。

“刚柔并济”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对下属既敢抓敢管、从严要求,又撑腰鼓劲、关爱宽容。“赏”得分明,“罚”得在理,才能促使下属各安其位,各尽其才。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必须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力度与温度统一,才能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旺盛战斗力和蓬勃活力,促使干部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用制度管人,依制度干事。“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制度意识,用制度谋划工作、靠制度推动落实。

要推动责任落实制度化,实行定量、定性、定岗、定责管理,做到工作任务细化到点、具体任务明确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要推动督查督办制度化,健全并严格执行日常监督、重点督查相结合的督查机制,严格抓好督查落实,确保顺利推进。

要推动正向激励制度化,奖章要挂在具体人的脖子上,以实绩论英雄,旗帜鲜明为想落实、敢落实、会落实的干部撑腰鼓劲。

要推动约束惩戒制度化,板子要打到具体人的屁股上,严查不落实的事、严究不落实的人,坚决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第四把刷子

真真实实掌握好情况问题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调查研究工作发表重要论述,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调查研究的系统论述,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谈谈调查研究》的讲话中,以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书中的多篇文章中。

从事领导工作,只有会调研、懂调研、愿调研,带着问题亲自察看、亲身体验,才能发现许多办公室里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而作出正确的决策,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德国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调查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党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就会主观与客观相脱离,造成工作失误,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领导工作,说到底是一个“决策-落实”的过程;领导者的职责,概括地说,就是作决策与抓落实。作决策需要调查研究,抓落实同样也需要调查研究。因此,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决策部署的“定心丸”。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口号一是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是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多了,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作出正确决策”“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不会搞调查研究,搞不好调查研究,缺乏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科学决策就成一纸空谈。搞好调查研究,才能真正认清事物,分析事物本质,才能掌握科学决策的“源头活水”,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保证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和“错路”。

只有紧扣地方发展需要,抓住前沿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大问题,关注思考最多、抓得最紧、关系最密切的现实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发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和堵点,发掘群众最关心、亟待解决的真问题,找到满足群众期求、符合地方实际的真举措。

——调查研究是工作作风的“晴雨表”。调查研究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作风,既要“身入”,又要“心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情况搞清楚了,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能力高不高,态度好不好,作风实不实,直接关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不深入到事物内部,就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调查研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在“艰苦深入”上用气力、下功夫。如果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很难做好全过程闭环,更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作风不扎实不过硬,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走过场”,走马观花转一圈,没有章法要材料,蜻蜓点水见群众,沦为典型的“形式主义”。

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经常深入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避免只听汇报不看实情、只到会场不到现场,多到基层一线找寻答案,少看“前院”和“盆景”,多看“后院”和“死角”,以诚心打动群众,用诚心换真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第五把刷子

扎扎实实贯彻好决策部署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只有把办法变成做法,工作才会向前推进,事业才会有所成就。抓落实,看似平常,实则不易,善谈者未必善为。抓落实必须具备把目标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的落实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抓落实体现一个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能力素质、工作作风。

——干部干部,“干”字当先。作为领导干部不仅应是科学的决策者,更应是一个能推动决策不折不扣落地的落实者。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就是不称职的领导;没有落实能力,就不是合格的领导。只有抓落实,才能“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

一个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能力,不仅体现其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而且直接决定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直接影响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没有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无从谈起。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责任是动力,落实是能力。这能力那能力,不落实就没能力;这水平那水平,落不实就没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想到”而没“做到”;最无能的领导,莫过于在抓落实上讲客观找借口。再好的政策和规定,如果不落实,就会形同虚设;再完善的制度,如果落实不力,也会流于形式;再美的蓝图,如果落实不彻底,也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领导干部要强化问题意识,自觉把责任担在肩上,用落实践行忠诚,以实干体现担当,敢于啃硬骨头,勇于向顽疾开刀。

——实效是王道,落实要有效。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曾说:“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实劲,要切实解决问题,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必须杜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

抓落实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领导干部抓落实不仅要注重“做”,而且要追求“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不在意是不是传达不过夜,我看重的是是否见实效,我不看重那种轰轰烈烈的过程”。领导干部抓落实要坚持求真务实,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钉钉子精神不可少,一锤接着一锤敲。抓落实是做好工作、促进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美好的蓝图变为现实,唯有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拿出时不我待的不懈干劲、马上就办的雷厉风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跑好历史接力赛中的这一棒,迎来民族复兴的壮丽曙光。”

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必须坚持政治站位与职责定位有机融合,自觉在担当作为上走在前、作表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久久为功,持续担当,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克服浮躁心态,强化恒心韧劲,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完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一年抓成效,从量变到质变,图近功至恒远,积小胜为大胜。

(本文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小三同志2021年3月1日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云岭先锋网,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