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名山,我们都会想到那些面积广大、山峰高耸的的大山,但其实并非如此,有些并不高大的山头,因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背景而成为一方名胜。如坐落在青岛市北区的一个山头,就非常有名气,早在明朝便是战略要地,在山上修建了烽火台。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又在山上修筑了炮楼,日本人来了以后,又建起了神社……小小的山头,写满了故事,这便是“青岛十大山头”之一的贮水山。从明代的“烽台岭”,到德占期间的“毛奇山”,再到日占期间的“大庙山”和今天的“贮水山”,这座小山头上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记录了青岛的城市历史,更储存了几代青岛人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贮水山公园青岛贮水山因两峰形如马鞍,旧称“马鞍山”,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以德军参谋长毛奇之姓,建“毛奇炮台”,称“毛奇山”。后来,又在这里修建了储水池,以容纳河水,作为青岛市区的水源地,因此,又有了“贮水山”的称号。日本人取代德国人以后,这座只有80米高的小山头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他们在山顶修建了日本神社,老青岛人都称之为“日本大庙”,贮水山便又了个新名字:“大庙山”,也是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大庙山”这个名字一直深入人心,至今,老青岛人依旧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庙山“神社”老照片这座日本大庙里供奉的是日本的天照星大神、大欹巳贵命和明治天皇,还有进攻青岛期间,战死的“高级英烈”。日本人当时对大庙山神社非常敬重,每次经过时候,都会对着神社方向鞠躬致敬。这里还会定期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以示不忘先贤。当时,日本人在山上遍植樱花树,修建了宽大的神道和石阶,神社的大门(也就是“鸟居”)也是非常高大。为了防止“不恭”的事件发生,他们还特意在牌坊旁边立了一块“车马止”的牌子,禁止骑马或乘车进入大庙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庙山“神社”老照片中国收回青岛后,“大庙山”再次改为“贮水山”,1956年,在这里建立了贮水山公园。从贮水山到大庙山、再从贮水山公园到儿童公园,这座小山头历经沧桑,在新时代里迎来了华丽蜕变,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休闲公园。但大庙山承载的故事却一直不曾被人遗忘,早些年,这里还曾发现了一座石碑,据说是当年的神社主碑,成为日本侵略行径的实物证据。可以说,这座小小的山头,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神社的台阶依旧保存着,(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分享!如有侵权,删图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