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就在解放军对印作战部队进入临战准备之际,西藏军区前指司令员张国华,紧急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要求参战部队团以上干部全部参加。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评估当面印军的作战能力。

由于解放军从未和印军交过手,本着慎重的指导思想,张国华要求部队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分析对面敌人的战斗力时,张国华说:我们当面的对手虽然是印度的王牌,但比不上蒋介石军队的主力。我们要拿出打国民党第181旅和第11师的劲头来,准备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甚至要准备打第二仗、第三仗。

他要求部队不能轻敌。可见当时的解放军行事并不鲁莽。

随后,1962年10月20日战争开始。解放军以阵亡722人的代价换来了:击毙印军4885人、俘虏4000人,包括一名中将旅长;缴获飞机5架、380门火炮、6000余支枪支的战绩,取得完胜。

战后总结中,我军对印军的战斗力给出了这样的总结:印军中表现较好的部队,大概相当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中等部队的水平。这句话的意思是,印军进攻不行,防守还凑合。整体解放军对印军的作战能力评价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其实并不是中印士兵间的第一次交手。

早在1840年和1860年,当时印度士兵就跟随英军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侵华英军中有相当一部分士兵是印度人,接受英国军官的指挥和训练,清朝军民称这些士兵为"黑夷,曾经俘虏过不少黑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英军从印度运来了数千名锡克族骑兵和他们高大的战马,这支骑兵部队给予了僧格林沁蒙古骑兵重大杀伤。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并不是被英军火炮击败,而是败在了锡克族骑兵手下。

两次鸦片战争的一个客观事实是,英军远征军常年作战,他们中的印度士兵也跟随英军参加过不少殖民战争,拥有更多的作战经验、更好的装备以及英国先进战术的指导,承平日久的清朝八旗绿营败在这样一支久经沙场的军队手下,并不让人特别意外。

中印间随后的军事联系,发生在二战中。当时中国和英国是盟国,所以中国远征军开赴印度训练、并以印度为后方基地,向日军进攻,此时中英印士兵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进入1960年代,独立十多年的印度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大英帝国势力范围的合法继承人;另一方面也确实在跟邻国的作战中,捏了几个软柿子,取得了一些胜利。由此自信心爆棚,要做南亚的主人,借着中国当时面临不友好的国际环境,想趁机把势力向西藏渗透。

印度对中国军队的印象被也限制在了旧时代,轻视解放军的军事存在,不断得寸进尺,在中印边界制造事端。

此时的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军早已百炼成钢,基层和高层军官大多经历实战考验,高原作战的武器装备也占优势,而且拥有坚决的作战意志,于是在战场上碾压了印度军队,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但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不是好汉。时隔40多年,决定战争走向的各种因素都在发生变化。

印度60年代之后,始终不遗余力的在买先进武器,同时也一直在打仗。先后历经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规模都较大。印军通常都是主动进攻的那一方,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还肢解了巴基斯坦,导致孟加拉独立。

近年在高原作战方面,印度同样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这就是1999年的卡吉尔之战。

在这次战斗中,印军针对占领了制高点的巴基斯坦武装游击队,在高原大规模使用了大口径榴弹炮(他们购买了世界最先进的轻型大口径火炮)、空军的幻影2000也完成了世界首次高海拔精确制导武器轰炸。

这次典型的高寒山地战中,印度军队综合运用了空军立体火力支援、小集群炮兵突击、大口径火炮火力压制、夜间特种进攻的战术,这些都是1962年还没出现在高原的新战法,而这些实战经验,是我们所欠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冲突中,印度士兵作风顽强、在前期失利并出现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仍然持续作战,并没有出现1962年那种一触即溃的情况。

解放军62年之后,只在西南有过短暂的陆战经验,高原作战一直是空白,而且高科技环境下的战争也还是零经验。所以面对印度,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