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马保国,有个儿子叫马晓阳。2001年,马保国跟随儿子去英国伦敦留学,为了凑学费,马保国在当地开了武馆,收徒赚钱,并自称被英国当地人奉为“来自中国的李小龙”。回国后,马晓阳不舍得浪费老爸的真功夫,于是开了一家名为“混元武术馆”,专门教授中国武术。如果是1对1教学的话,学员每人要缴纳5800元学费。
可惜,这武馆没多久就垮了,因为没人来学。这之后,自称浑元形意太极门创始人、掌门人的马保国突然就开始在网络上蹿红了。
因为口音独特,武术身法诡异,因此在亚文化风行的B站,马保国和他近乎疯癫的武术表演颇受用户“喜欢”,一直都有不小的热度。而真正让他被鬼畜UP主们疯狂玩坏并广为传播的,还是他自己上传的一段视频。
由于含混不清的方言口音和怪异武林手法,一直都让B站围观者深感喜剧。
此刻,马保国还尚未出圈。而就在今年5月,马保国又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场“擂台赛”,说自己将首次比武,欢迎大家围观,并一一“艾特”了一大圈武术圈大V,而网友围观本场比赛,每人要缴纳观看费5元。比武当日,这位历来自述功夫了得的太极宗师,却在不到1分钟时间里被直挺挺撂倒在地三次,而且每次都躺得格外笔挺有趣。
围观网友一片哗然,纷纷指责马大师这是自己打脸,招引一片群嘲。但根据事后有人爆料,马大师仅凭这一场躺倒的直播赛事,围观群众多达11.28万,赚了将近50万门票费。
而打败他的,只是一个50岁的业余格斗爱好者。
随后,有好事者将这场赛事视频转到微博,围观者甚众,马保国就此彻底出圈,又在B站引发更大规模的鬼畜视频恶搞,一时间马保国在线流量暴增,引发资本圈纷纷站队,伺机分羹。不久之后,就传出马保国将拍摄院线电影《少年功夫王》的消息。
至此,不仅马保国的胡言乱语在网上疯传,连他的教学视频以及鬼畜恶搞视频也一时围观者破亿,引发一波网络审丑狂潮。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文,全文批驳“马保国恶搞传统武术现象”,并指出这是一场“哗众取宠、招摇撞骗”的闹剧。
人民日报发文的当天晚上,B站也在站内站外紧急发文称,平台将对马保国有关视频进行“严格限制、审核、管理”。目前,B站首页和鬼畜区页面已不再显示马保国相关视频。
虽然B站痛失千万级播放流量,但从霸榜B站鬼畜区,到爆红网络后开始参加商业演出,再到其后接拍所谓的江湖武术励志电影,嗅觉灵敏的资本圈已经成功将马保国包装出了相当的商业价值。从他的武林视频屡成热梗,到马氏好自为之语言网络热传,再到千万级播放量,已然形成了有序的商业矩阵序列。
如此丑陋并毫无营养,只为满足情绪化笑料的流量背后,一方面是有目的有预谋的商业流量助推和包装,另一方面,也赤裸裸呈现出大众的无知无味审丑趣味。一旦让这种审丑趣味狂欢无止境蔓延,毒害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武术,更是对社会大众无知情绪的利用和商业变现。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曾经这样写到:当个人还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一定具备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是当这一个体充分融入了群体后,这一个体原先所具备的独有个性,就会被他所加入的群体全然淹没,并且连带他的思想,也立刻被群体思想所取代。所以,只要个体处于一个群体中,他就有一定具有了“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群体特征。
从头审视马保国现象,不难发现,除了马保国自身的商业运作,以及相应互联网平台以及资本圈的助推之外,大众的低智商狂欢、情绪化等群体特征,也是促成这场审丑式表演的关键元素。所谓乌合之众,就是毫无智商逻辑判断的跟风、驱使、凑热闹。
大量的心理趋同、相似水平的情绪感染、同等级心理暗示,这些社会心理特征,使得群体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力,让毫无判断力的大众娱乐脑,轻易迷失在趋同的洪流中。
相比于又野又甜的理塘少年丁真,相较于餐风露食稼穑,传播东方田园生活美学的李子柒,同样身为网红的马保国身上,前前后后都挖掘不出优良基因,可供社会大众反复咀嚼、汲取和传承的良性因素。反而处处都是铜臭、污损、小丑般的低劣庸俗,更兼严重污损中国武术传统,歪曲了传统太极文化的正能量和正面形象,被官宣封杀,既是理所当然,也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封杀及时熄灭了大众的审丑狂欢,不再让这一毒瘤继续害青少年群体,是非常有必要的。互联网擅长制造热点,但许多热点往往是昙花一现,不具备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永远应该集中于独具生命力的事物和产业上,而不是情绪化乌合之众所生产出来的流量垃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更应该将精力集中于真正对自己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上,而不要总是跟随潮流热点,逐渐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