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身对于个体而言,是存在着许多影响的。有时生活犹如一阵惊雷,将人内心的情绪“折磨”得死去活来;有时生活又像是一个十分讨厌的人,总是带来消极的情绪;还有的时候,生活会十分“友好”,让个体尽情体验乐趣。
当人们经历了完全的一种“畅快”之后,所处的一种情绪往往不是单纯的欢乐,甚至会出现不安。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因为此时的个体内心陷入一种挣扎。挣扎的源头是个体内心的潜意识与其实际行为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情况,所以会显得十分不适应,甚至会因此产生心理疾病。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了这种心理,那么之后这种感觉甚至会伴随其一生。所以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之下,在以后的人生当中,即便是他们经历了一些比较美好的事情,也会由于内心的“束缚”而感受不到那么多的快乐。
这种情况源自于内心的不平等。
也许我们不知道,但是这种心理其实是非常常见的。简而言之,在他们的内心当中,生活是黑暗的,是无限悲惨的,自己的未来漂泊不定,随时有可能因为各种意外而失去生命,十分的悲观。这也导致他们的性格比较怪异,甚至是暴戾。
在他们的内心当中,世间的所有美好都与自己无关。但是美好的生活却又实实在在地对他们产生着吸引力。可是当真的有一天,美好和幸福在向他们招手时,他们的内心却又会陷入一种纠结,甚至会打退堂鼓:这份幸福我是否能够配得上?这一切是不是虚幻的?是否有人在捉弄我?
挣扎和质疑就像是梦魇,时时刻刻都在折磨他们。
更有甚者,有的人会将自己从马上就到来的幸福当中抽离出来,让自己重新回到之前的生活,所谓“到嘴边的鸭子飞了”。令人意外的是,此时的他们反而会处于内心最为淡定的时候。这种行为在外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是这对于他们而言,恰恰是战胜了内心原有的不均等,使得自己回归本原。
那么假如你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情绪,应该怎样从中走出来呢?
让自己的潜意识与行为一致
正所谓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已经保持已久的状态怎么能够说抛弃就抛弃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大笔一挥,说到“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其实含义很简单,在面对问题时,光是解决表面上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本,然后从根源上解决。
对于之前那些被自己内心不均衡的潜意识一直折磨的人,想要找到这种问题根源其实也是比较简单的,那就是让自己明白一件事情:自己是配得上美好生活的,所有的美好都应与自己相得益彰。这其实也属于是一种心理暗示,长此以往,原本比较自卑、甚至是有些阴暗的人,也能够渐渐的走出阴影,成为比较正常的一个人。
说到这种感觉,我们不得不联系一个心理学当中比较著名的概念,那就是自我归属。这一概念指的是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维系。关于这一概念,比较著名的理论体系莫过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了。这一概念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核心是内心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任务。
不忘初心,活在当下
当人们让自己的潜意识和行为达成一致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应该怎样面对眼前的生活。
之前和未来都是我们难以改变的,一味地沉溺历史和好高骛远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现在的每一个时刻。无论之前的生活是多么的难以回首,都是不值得再让我们为之难过的。
就像是英国前任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的:“我喜欢关上我身后的门,因为我不想再让它们干扰我前行”。所以就像前文提出的两种方式一样,勇敢的进行改变吧!人生是美好的,消极和负面情绪都是暂时的。让自己专注于现如今的生活,活在当下,让自己在眼前的生活当中肆意地绽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