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不久一天中午,浙江省人民医院泌尿肿瘤中心董海鹰副主任医师在文晖路过马路时,旁边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六个月大小的婴儿,坐在人行道上的路墩,好像在看热闹的样子。

看到这场景,董海鹰的“职业病”犯了,她忍不住走上前,告诉这位抱孩子的妇女,这里汽车尾气那么多,对小婴儿身体损伤大,又给她举了国内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八岁女童因家住马路边长期吸入公路粉尘导致肺癌的例子。

抱孩子的是保姆,听了董海鹰这番话,略有些尴尬,不过还是点头,听进去了董海鹰说的话,很快带着孩子离开了。

从事肿瘤内科多年,作为肿瘤学博士的董海鹰对多种常见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有丰富经验,尤其是针对泌尿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肿瘤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早诊早治,所以她的朋友圈最多的就是和肿瘤相关的科普。

每天都在和肿瘤打交道,看过数不清的肿瘤病人,生与死就发生在身边,董海鹰对人生的感悟可能要比一般人深刻许多:“看见这么多晚期患者这样艰难地活着,对患者和家属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但人往往是得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在生死面前,其它的都是小事情。”

用什么药
患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来董海鹰这里的病人,大部分都是癌症晚期或者是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只能上化疗,即系统治疗,也就是全身治疗,通过静脉或者口服给药来控制全身的肿瘤细胞。即使医学发展到今天,规范化治疗普遍开展,老百姓对化疗仍有误区,好像一听到化疗就觉得是“洪水猛兽”。

实际上化疗是系统治疗的一种,所有化学合成的药物都可以叫化疗药物,比如青霉素。要让老百姓对化疗不抱有偏见,第一步就要让患者和家属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用化疗,是因为化疗可以带来很大的益处,比如改善疼痛、延长生命等,化疗有哪些不良反应,医生怎么调控,有哪些化疗方案可用,用国产还是进口……”

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方案,一定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医生不能代替患者做决定,这是董海鹰一直主张的。她遇到过一位患者,50多岁,前列腺癌伴骨转移,之前在别的医院看。转到董海鹰这后,她发现患者之前一直在用国产的一种药,便问他,家里条件不错,进口的药副反应会小,怎么不用进口的?患者回答:“医生没跟我讲啊,反正就给我开了这个药,我也没问。”

董海鹰说,有的时候,患者问得越多,做医生的她反而越高兴,这说明患者想充分了解自己的化疗方案,沟通起来会顺畅很多,治疗上积极度也会提高。

去年11月,她接诊了一位82岁的大伯,多年前做过前列腺、肾盂癌、膀胱癌的手术,近期因出现后腹膜的转移,导致经常腰痛,影响食欲和睡眠,生理和心理上都受折磨。外科医生建议他化疗,但大伯一听到化疗,死活不同意。最后,这颗“烫手山芋”落到了董海鹰手上。

这个大伯曾是高级工程师,对自己的病情很了解,也特别认真地对待。董海鹰第一次和他接触,他把自己的问题全列在一张纸上,董海鹰把他所有的问题一一解释清楚。她说,如果想延长生命,现在把化疗用上去还有机会,副作用也详细地告诉了他,谈话最后患者点头同意化疗。

末了,大伯还特意跟董海鹰说:“董医生,你别烦我啊,千万别往心里去。”

董海鹰笑笑:“您问得多我才高兴,您有权知道我们要给您什么治疗,您也有权利选择,我希望您的问题越多越好,希望每个患者都像您这样就好了。”之后,董海鹰还和他加了微信,有事情随时沟通。后来,大伯顺利的完成了4个周期化疗,病灶缩小,病情得到控制。

董海鹰说道,肿瘤人群是特殊的人群,治疗后的随访特别重要,她所有的患者都会加微信,这也让很多患者感到很贴心。

找对医生
化疗的毒副作用没那么大

老百姓常常谈“化”色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化疗的副作用,觉得化疗就等同于掉头发、恶心呕吐,被折磨得不成人样。

董海鹰分析,80、90 年代的化疗药物治疗时确实有很多不良反应,让患者最恐惧的就是恶心呕吐,主要原因是辅助用药效果差一点;而今天,大部分化疗药物还是那个化疗药,但不良反应则完全不同。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肿瘤内科多在推广“无呕病房”。让化疗的患者没有恶心呕吐,这最大归功于辅助用药,全世界的药学家一直致力于把化疗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比如止吐药,针对消化道反应,肿瘤内科医生已经用到第四代止吐药,而有些非专科医生还在用第一代止吐药,那化疗的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肯定是大的。

遗憾的是,上面说的这些,远超出了老百姓的认知范畴。

肿瘤内科医生的职责之一,便是如何让患者接受化疗、认同化疗。董海鹰提到了一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 “软磨硬泡”地化疗了12个周期,至今病程已经超过5年,PSA(前列腺特异抗原)还是0。

“像晚期阴茎癌患者,标准的化疗方案是含铂的3种化疗药物,按照标准的四联止吐方案药物用上,患者基本上不会有恶心呕吐的,可以顺利完成6个周期化疗。”

她又举例了一位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这位患者之前在别家医院做了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继续接受化疗,但化疗反应特别大,恶心、呕吐、吃不下饭,只做了2个周期患者就抑郁了,不知道剩下的6次该怎么熬过去。董海鹰接手后,给她安排了继续化疗,患者治疗下来,没有恶心呕吐,只是胃口稍差了些,高高兴兴地做完了所有疗程。结束时,她很感激,跟董海鹰说,“我以为所有人的化疗都是那样痛苦的,没想到还可以是这样的。”

就算是肿瘤晚期
也不意味着没有办法

是不是到了肿瘤晚期、没法做手术的阶段,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其实也没什么用了?

董海鹰说,她从来不主动跟病人讲,你已经是晚期了,很多地方转移了,没有办法了。这对患者来讲是最残酷的事情。“像泌尿系统的肿瘤,大部分患者至少可以用上五线治疗,就是换五种治疗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王先生(化名)是一名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2015年,术后5年的他出现广泛腹膜转移、骨转移,肌酐高达200多。当时,当地医院的医生告诉他只有几个月生存期了。家人不甘心,找到了董海鹰。因为肿瘤压迫导致尿路梗阻,尿排不出去又导致肾脏积水,只能用先肾脏造瘘把尿排出去,等肌酐下降后,再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制定出治疗方案,给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化疗后,王先生病情好转,2个周期拔掉肾造瘘管,能够很顺畅地自己解尿,直到2020年8月去世。在他生命最后的这5年,王先生在董海鹰这里差不多做了40个周期的化疗,治疗期间身体状态不错,他和他的子女都挺满意的,还有一件让他开心的事就是村里没人知道他生了肿瘤。

78岁的老钱(化名)是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虽然大部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比较长,但钱老钱就是属于那一小撮儿的不幸人群,即使所有的方案都用上,但他有不少慢性病,总的生存期预计也就是一年左右。

一线治疗时,医生已经给他用了最好的治疗方案,但老钱的PSA(前列腺特异抗原)还在进展,几分钟就要上一趟厕所,一会儿大便一会儿小便。一辈子好面子的他还特“矫情”,不肯用家人给他准备的尿壶,每次尿尿一定要上卫生间,几分钟就折腾一趟,家人快崩溃了。照顾老钱的阿姨,没有一个能坚持一个礼拜的。而老钱自己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差。

老钱的女儿最后找到了董海鹰,只要能让老爸舒服些,花多少钱都不在乎。董海鹰最后给他们推荐了一种新药,尽管还没明确写进指南,但是循证医学数据已经表明这个药有一定疗效。在充分告知子女获益和风险后,她给老钱制定了三种药物联用的“豪华方案”,家属最终他们选择了这个方案。10多天后,老钱的大小便次数明显减少,一个多月时间,PSA从150下降,最后下降到了40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趁着病情控制不错的这段时间,儿子和女儿带着钱大伯去了一趟庐山,完成了他未了的心愿,老人家非常开心。

2019年底,老钱因心脏病去世了。董海鹰说,从查出前列腺癌晚期到去世,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通过积极治疗,他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就是治疗的意义所在。老钱的子女后来跟董海鹰聊天时说道:“老爸走得很安详,我们不后悔最后一年做的决定,也感谢您的治疗方案,让他舒服地过了一年。”

董海鹰告诉记者:“晚期肿瘤患者目的,就是让患者不仅要活着,更要有好的生活质量活着,有治疗机会的时候综合治疗为主,姑息治疗的时候就是给予最好的支持治疗。”

对患者要有这“三心二意”

董海鹰和肿瘤病人接触多了,渐渐明白当医生也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比如,当肿瘤科的医生,一定要会笑。现实中,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声音细柔,举止端庄。她开玩笑,“对患者太好是不是也是我的缺点?”

不过对于各种癌症晚期的患者来说,温柔的医生、温暖的笑脸,的确具有强大的安慰作用。

好脾气的董海鹰经常跟年轻医生说,对待肿瘤患者要“三心二意”:爱心、耐心、信心;全心全意对待患者,只做对患者有意义的事情。“医生一定要有良好的医德,要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希波克拉底所言‘医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温暖、同情和理解,可能比药物和手术刀更重要’。”

董海鹰向来坦诚。她会告诉患者家属,晚期肿瘤永远不能治愈,治疗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延长生存期,有很好的生活质量度过余生,能陪伴家人,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人财两空。决定治疗前要想好能不能接受最后的人财两空,如果患者和家属铁了心,多活一天是一天,那么她也会尊重他们的选择,尽全力给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方案。

记者 张煜锌

编辑 潘雷监制 徐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