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大家现在也不陌生了,我们既知道它是少数、甚至有时候是唯一能在胃内存活并且定植的细菌;也知道它同胃癌、胃溃疡等胃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知道目前国人有将近58%的感染率。所以有一部分人就会对幽门螺杆菌产生畏惧感,似乎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天就塌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不要觉得吴医生在夸大其词,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门诊和在线问诊经历中,我接触过很多“心病”很重的患者,认为只要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离胃癌不远了,每天殚精竭虑、心事重重。面对这一类患者,我一般都会这么开头:

您看,咱们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人都会感染幽门螺杆菌,但据我所知我国胃癌的发生率可远远小于这个数。所以,首先我们要肯定的一点是,尽管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密切,但是绝不是说感染了就等于得胃癌。

老话说的好,事实胜于雄辩,数据就摆在这里,大多数人在听到这里后心里都会放松下来。不过如果仔细回想一下,也都会冒出同样一个疑问:那既然说二者关系密切,但为何最终发生胃癌的仅仅是少数呢?是不是医生在吓唬人呢?所以今天吴医生认为,也是时候聊一聊,为什么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那么多,但是胃癌发病的却“不多”。

这个疑问,不光是百姓犯嘀咕,也存在于一些医生的心中。实际上,作为胃癌高发的国家,我国约有4%~5%的感染者最终发生胃癌。这个数据已经是很高了,但是与58%的感染率相比,仍然显得很“低”。

这首要原因就是,癌症的发病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非“一元论”。对于胃癌来说,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家族遗传因素和环境、饮食因素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遗传因素比较好理解:在老人的眼里,这就是“命”。而对于追求健康的人来说,避免遗传因素最科学的办法就是规律的、针对性的体检,这个建议对具有遗传性质的恶性疾病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而提到的环境、饮食因素主要包括:高盐饮食、吸烟、饮酒过度、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健康生活、饮食也是避免胃癌发生的有效手段。所以只有当这三者(幽门螺杆菌、遗传、环境)共同影响的时候,癌症才有可能出现,而绝非单凭其中一者就能掀起波澜的。

这也就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I类致癌物,但其实我们并不应该过度解读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幽门螺杆菌的菌株也有不同的分型,各自所表达出的毒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胃粘膜的影响上,不同的菌株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些常年共存,有些一触即发。

所以,专家们最后对于幽门螺杆菌和胃癌的关系是这样定义的——它是肠型胃癌的先决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对于肠型胃癌(还有其他类型的胃癌)患者,一般都会存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出现,但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一定会引起胃癌(仅有少数个体会发展成胃癌)。

而且,我们之前也讲过,胃粘膜从正常到癌变一般有四步要走,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只要在这中间掐断进程,也就是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癌发生的几率将会显著下降。

综上,大家以后可千万别“闻菌色变”了,除菌一定是保护我们胃粘膜最科学的办法,但不除菌也不代表着就一定会走向胃癌。虽然吴医生比较推荐积极除菌,但也想要告诉大家,不要给自己徒增心理负担,要知道长期的负面情绪也是影响胃粘膜健康的不良因素之一。

(本文插图来自刘文忠主编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防控1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