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文化研究(一)

张明铎 张卡申 贾元武 研究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仲景(150--219),东汉末医学家,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清河镇人(今河南省镇平县遮山镇张湾村大夫岗)。

张仲景具体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死于公元219年冬至,终年69岁。

张仲景父亲张宗汉在朝廷为官,藏书颇丰,张仲景从小就接触到许多典籍。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疫病流行。从小就厌恶官场的张仲景立志从医。公元161年,十岁的他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张伯祖在当地是一位有名的医家,经他治疗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治愈,因此,很受百姓敬重。张仲景跟着张伯祖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也学到了悬壶济世的中医精神。

张仲景虽然无心仕途,但他毕竟出身士族,品学端正。汉灵帝时(168一188)被举为“孝廉”,进入官场。(“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从汉武帝开始,每20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

建安年间(196一219),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相当于现在省长)。虽官至太守,但他仍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为百姓治病。每逢张仲景坐堂问诊之日,衙门前便聚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后来人们便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坐堂医生”说法就来自张仲景。

当时疫病流行,很多人丧生。张仲景家族两百多人,十年间死了三分之二,大部分死于伤寒病。于是,他发奋研究医学,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收集大量资料,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从公元205年开始写书,后辞官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到210年,终于写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到宋代,后人又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公元285年,张仲景去世,去世后,长沙人不舍得张仲景回故乡安葬,希望安葬在长沙,但家乡人坚持回故乡安葬,这说明张仲景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后,张仲景遗体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城东修建了医圣祠和张仲景墓。《中州三十乡贤事略》记载:“清顺治初,叶县训导冯应鳌,得仲景墓于县东郭门外仁济桥西”。(待续)

来源:晴彩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