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纸已泛黄,墨仍飘香;字还温暖,声在耳旁。信中有热血满腔,信中有家国担当。从4月27日起,解放军报客户端与海军航空大学某飞行训练基地联合推出军营版“见字如面”,与您一起分享一封封红色信件,感悟革命先烈炽烈的爱国情怀,读懂一代代中国军人的赤胆忠诚,触摸亲人们对英雄的深情牵挂。

赵一曼与宁儿的合影

1936年8月2日凌晨,黑龙江哈尔滨至朱河的铁路线上,一列火车呼啸而过,这列火车上关押着一个即将被押上刑场的女囚。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给自己最为牵挂的儿子,写下了这封遗书。

她就是抗日女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赵一曼。而就在写信的当天,赵一曼被敌人杀害于黑龙江珠河小北门外。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31岁。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党组织保送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黄埔历史上招收的唯一一期女学员中的一员。1927年,她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毅然告别家人和年幼的孩子,远赴东北,走上抗日斗争的前线。赵一曼从一个“气质高雅、嗜书如命”的大家闺秀成长为英勇杀敌、身先士卒的战士,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这位敌人眼中“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正式化名为赵一曼。

家书情重,信仰更比天高。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信,深情满满又愧疚重重,它是一纸家书,更是一道绝笔……第二期军营版“见字如面”由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宣传干事白佳莹与大家一起品读这封迟到了21年的家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中的宁儿是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的小名。就在写下这一封遗书的几个小时后,赵一曼又给宁儿写下了另一封遗书……

赵一曼的丈夫当时根本不在东北,更没有死,她这样写的目的,和她的化名赵一曼一样,是为了混淆敌人的视听。由于信的落款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李坤泰,当1950年电影《赵一曼》上映时,陈掖贤虽然也观看了影片,但他并不知道银幕上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正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母亲。直到1957年,原东北抗日联军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查时,28岁的陈掖贤才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妈妈。

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宁儿曾专程前往东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他用笔抄下了这封遗书。抄完遗书后,他用钢笔在自己手上刺了赵一曼三个字,直到去世,那三个字都仍留在他的手上,也永远印刻在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里。

相关链接

军营版“见字如面”①|妻子张亚写给张超烈士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