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殉国。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在得知崇祯帝殉国的消息后,选择了投降满清。同年5月,李自成率军与吴三桂、满清联军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展开激战。最终,李自成被打败,清军大举入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入关后,对原来明朝的官员和士绅进行笼络,给予他们高官厚禄。因此,清廷很快就在北方地区站稳了脚跟。

1645年3月中旬,清军开始南下攻打定都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当时的南明各方面处境都不算太糟糕,起码比历史上另外两个南渡的王朝(东晋、南宋)要强很多。按理说,这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两个多月时间,清军就攻占了南明的首都南京,并俘虏了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期间,清军受到的抵抗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只有在攻打抗清名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的时候,才发生了真正的战斗。其他地方的明军或是缴械投降,或是望风而逃,清军赢得几乎毫不费力。

不过,当清军进入江南之后,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改变。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清军都遭到了非常激烈的抵抗。各路反清势力在城市发起暴动,暗杀清廷官吏;在乡村对清军进行伏击或对清军占据的战略要地发动突袭。其中以江阴、嘉定两地汉人军民抵抗最为激烈。后来江阴、嘉定被清军攻破后,两地人民也因此遭到了清军的疯狂屠杀,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

反清势力的成员结构非常复杂,有明朝宗室、明朝官员、地方乡绅、商人、尚武的僧人、原来反抗明朝的农民起义军、秘密帮会、土匪、海盗。这些原本互相冲突的各方势力,因为一个共同目标而临时走到了一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江北汉人很少抵抗,江南抵抗却非常激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并非是江北汉人缺少血性,而是清军在南下之初,采取了安抚怀柔的政策,各方势力的汉人因为各自的利益不一致,所以很难形成一个共同目标。此外,当时江北汉人中的许多头面人物都没搞明白清军到底是来追剿“逆贼”李自成,还是想来蚕食大明国土,所以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当他们搞明白清军的真实意图后,已经为时晚矣。

到了清军攻占南京之后,一切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不过,真正让江南地区各方势力团结到一起的却是清廷发布的一项政令:剃发令。

自古以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种观念在汉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了。如今清军南下,竟然强迫汉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高压政策立刻激起了江南地区汉人的强烈反抗,所以,反清的共同事业把许多原本水火不容的各方势力团结到了一起。

不过,最终江南地区的抗清斗争还是以失败告终,原因有很多方面。一是南明的两个统治集团(鲁王政权和唐王政权)为了谁是“正统”的问题闹的剑拔弩张;二是部分重要将领投靠满清,导致防线瓦解;三是两个统治集团都陷入了财政危机中,收入远低于军费支出。此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清军南下时,最疯狂迫害抵抗汉人的不是满人,而是投降满清的汉人,他们对自己同胞的屠杀比他们的满人主子更加野蛮凶残,这使得反清统一阵线的信念被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