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两起匪夷所思的跳楼事件重合在一起,

母亲节当天,成都49中高二学生林某跳楼身亡,连续几天,大家都在关注他跳楼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这个男孩最后的行动轨迹还原出来,人们才相信:自杀,是他自己的决定。

就在林同学的监控视频被全网刷屏时,湖北安陆又一个14岁的女孩跳楼,

就在英语课课间,直接站起来走到教室外跳了下去。

两个妈妈直到孩子离开那一刻,恐怕都很难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做这个决定?

他们“性格开朗”、“善良优秀”、“没有异常”;


那个男孩“高高兴兴”回学校,一小时之后就出事儿了;


那个女孩早上回学校时,还跟妈妈要零食。

奇怪的是,在妈妈口中“乐观开朗”的孩子,

在同学口中却是“内向”、“喜欢自我贬损”,多次透露过自己不想活了!

男孩在跳楼前有割腕动作,随身物品,也发现一张写给某女生的纸条:

“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那个以“微笑”示人的孩子,内心不知道压抑了多少痛苦和困惑?

到最后终于忍受不住,才有了那纵身一跃。

我越来越相信那句话:

别怕孩子跟你吵,跟你闹,跟你发脾气,怕的是孩子变安静,变乖,所有事都不动声色。

最真实的孩子,都藏在被压抑的情绪里,只是我们从未看见。

孩子平静的外表下,藏了多少情绪

为人父母,谁没有经历无数次,耐心被用完,情绪在0.01秒就要爆发的时刻,

不管孩子多大,随时可能面对孩子情绪的“暴风雨”。

上海一个地铁站里,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前往火车站赶火车,

女儿中途吵闹发脾气,妈妈不耐烦,又怕赶不上火车,情急之下,竟把女儿装入行李箱内拖行。

幸亏路过的人发现,及时找来了警察,孩子才被“解救”出来。

难以想象,妈妈是如何把一个吵闹的孩子粗暴地塞进箱子里的,

而被闷在箱子里的的孩子,内心该有多么的无助和恐惧?

孩子情绪暴发,父母第一时间想到的通常是“灭火”,

那一刻在父母眼里,孩子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要么以暴制暴,用攻击性的手段压制孩子,

要么表达出更强烈的情绪来震慑孩子,显示自己的权威和控制力,

在家长眼里,孩子怕了,情绪就没了,孩子越少情绪越容易带,越少情绪越懂事,

事实上呢?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就是一个“不发脾气”的孩子,

在学校不惹事,在家里也乖乖听话,父母离婚后,父亲有了新的家庭,他“懂事”地从车前座坐到了后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让他喝牛奶,他压抑着自己的厌恶,忍着牛奶的烫,咬着牙喝下去,

明明对于妹妹的挑衅很愤怒,却一句话也不反驳……

殊不知,一个在家长的打压下的懂事乖巧的孩子,正在进行着自我攻击。

我做什么都会受到责罚,那么,从此以后,我做事都要被动,并且小心翼翼。

父母的反应让我惊恐不已,我决定以后不跟任何人起冲突,我的真实想法是宁可受委屈、憋着,就是不能说出来。

爸爸或妈妈无故责备、体罚我,我决定把对他们的感情冻结起来,没有人理解我,所以我不能太向别人敞开心扉,因为他们会伤害我。

就像弗洛伊德说过的,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根据美国社会学者默里·斯特劳斯的一项研究,有90%的父母表示曾经跟孩子吵过架,

吵架之后,不怕孩子哭不怕孩子闹,更不怕孩子跟你戗,跟你顶嘴,最怕孩子调成了静音模式,

那代表他们已经绝望,学会了把情绪压在心里,

那个没有情绪、不暴发情绪的孩子,才真正让人揪心。

孩子情绪失控时,你的回应决定他一生

为什么亲子争吵时,孩子往往不愿意跟大人沟通?

因为大人一般会“暴力”沟通,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去打压或否定孩子,

这些语言和情绪的打压,会让孩子觉得很恐惧,恐惧是一切冲突的根源,

在孩子眼里胳膊永远不过大腿,那就索性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父母眼里,孩子遇到的那些事,无非是鸡毛蒜皮的破事、没事找事,娇生惯养,吃饱了撑的、无病呻吟……

“好吃好喝供着你,给你这么好的条件,你整天有什么可痛苦的?”

有一部分父母的确是这样:根本不拿孩子的痛苦当回事儿!

还有一部分父母,太爱孩子,又太怕孩子痛苦。

张德芬老师给父母出了一道考题,我们不妨都来答一下:

当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情绪不好时,你会怎么跟他说呢?

1. 告诉他,你认为他考得还可以;


2. 告诉他,这次考试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3. 告诉他,他有能力,下次再接再励可以考得更好;


4. 告诉他,他最近的学习状态,的确只有考这么个分数。

孩子情绪暴发,一定是有挫败感,一定觉得难受,这个时候他需要大人的认同、抚慰。

但并不是,一味宽容就好,用不适当的言语去处置,从长期看,可能会有害。

选1,其实是在说谎,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选2,贬低考试本身,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帮助;

选3,是最可怕的一种回应,你在鼓励孩子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高估自己,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幻想。

选4,看起来有点残酷,如果能更委婉一点表达,是更合适的。

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没考好失利了很难受”或者“我知道你尽力了”之类的话,让孩子知道父母懂他,在关心他。

你可以同理他的感受,但也告诉他现实,如果想要考得更好,需要更加努力,

这是教导孩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而是脚踏实地去做自己想要的事情。

还记得《浪姐2》里有一个环节,张柏芝因为小考失误,给全队拉低了分数,回到排练室哭了,

其他动员都是“捧杀式”安慰她:“没事儿,不要难过”,

只有杨丞琳说出了真相:“是的,你确实拖后腿了,但是这个拖后腿不是责怪,是我们看见问题,就去调整。”

孩子在情绪当口,需要大人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接纳不等于纵容,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即父母承认孩子此刻的心情,不想着压制或者消灭,同时,以坚定而友善的方式,疏导孩子的情绪,找到他们愤怒的原因,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父母要始终记得,身教重于言传,跟孩子交流一定要非暴力沟通,

不只没有语言暴力,那种“捧杀式”暴力也不要有。

一个妈妈要花多少精力,

才能走进孩子心里

最近热播剧《小舍得》里,上五年级的颜子悠最让人心疼,

他每天看着妈妈那张咄咄逼人的脸,一遍遍重复着:“千万不能再发烧了”、“有什么好紧张的”、“你至少拿个二等奖”,

而自己,却是一脸木然,是的,他很平静,几乎看不到他的情绪,

爸妈因为他学习的事吵架,他也只是把门关上,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抠手指。

如果在这个家庭有一个聚光灯,它一直照在田雨岚身上,

那个上五年级的孩子,从来没有被照亮过!

这才是现代家庭亲子关系最可悲的地方,孩子的情绪不值得被看见。

我们在公司受了委屈,回到家遇到一丁点儿烦心事,会像爆竹一样被点燃,

但孩子有情绪就是吃饱了撑的,有什么好紧张的,无关痛痒?

我们真的要看到成年人与未成年孩子心理成熟状态的差距,要承认那些你眼里“无关痛痒”的事,是孩子心里“天大的事”,

别等到孩子不愿说,当他有秘密有心事,当他锁上门时,才不知所措。

养育一个孩子不容易,

一个妈妈,要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多少代价,才能真正走进一个孩子心里,

才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才敢说我了解自己的孩子,

但无论多难,我们最盼望的,

无非是孩子在冰冷、孤独、绝望时,能向你伸出双手,说一句:

“妈妈,能帮帮我吗?”

张德芬老师说:每个孩子其实都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自大的,完全没有人生阅历,还不知天高地厚。

看到父母痛苦,就会暗下一个决心:“妈妈,你别痛了,我来帮你承担痛苦吧!”

当一个孩子在家里长期受到“坏脾气”情绪模式的影响,他的心灵肌肉也不会很强大,一件小事不如意,就会引起内心的情绪波涛汹涌,还不知如何正确释放,

甚至做出傻事。

当父母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模仿正确的情绪模式。

我们常做的事就是推开让我们不舒服的情绪,最好丢在别人身上,让别人为我们承担。

下一次,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愿意去面对、认怂,臣服于当下那个最不让你舒服的情绪,

甚至把孩子完全置身于你的感受、思、情绪之外,

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你对孩子的态度就会平和下来。

孩子首先是遗传父母的情绪,因为孩子会继承父母能量上、情绪上的伤痛,

只有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养出心态平和的孩子。

点赞、分享,一起做更好的父母,守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