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麽?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麽?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笔记:

开元,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时,公元713年——741年。这个时期,正是李白,杜甫,王维活跃的时候,这个时候正值大唐盛世,禅宗气象,也在这个时候达到高峰。从六祖慧能起,禅学中国化了,六祖以后,禅宗大兴,开出五家七宗的格局。从六祖道南岳怀让,再到马祖道一。马祖道一是个很关键的传承人。

禅门大家都是挖坑大师。怀让师观道一坐禅已经到了一定境界,到了提点的时候了。这一日,怀让师挖好坑,等道一来。道一看到怀让师磨砖,果然入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这一句成为禅宗名言。磨砖与成镜没有必然联系,坐禅和作佛也没有必然联系。磨砖绝不可能成镜,那也不一定了。道一听了,就要参究老师说的话了,这就是入坑后,如何出坑的问题。

一曰:如何即是?

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於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笔记:

道一就问了,既然老师您说坐禅不能成佛,那怎么做能成佛呢?

怀让师看到道一还没出坑,就提点他了。用牛拉车比喻。牛拉车行动慢了,想要行动快一些,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如果我知此牛的脾性,打车,敲山震虎,牛自然加把劲啊。这就是赶车人与牛之间建立起的共同语言。那么没有这个共同语言之前,那必然是打牛了,这是最直接的。人总会固化一些东西。有时候是以迂为直,有时候是以直为直,没有定准。你动,它心知,这是实相。不管你是动车,还是动牛。所以,学佛也是,不管是通过佛之坐相,还是坐禅之法,我们要明白佛的究竟实相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的名言,真理是无路之国。无路,是没有固定的路径。一旦有了固定的路径,所到之处,便不是真理之国了。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亦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之辨,亦复如是(”读“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桃花源记》阐释”笔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一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萠,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九秋,日益玄奥。

笔记:道一问如何用心,以到“无相三昧”的境界。怀让师用种子发芽成长的比喻来说明。学者学心地法门之心之愿是种子。老师讲解心地法门,则是助缘。诸多缘分到了,水到渠成,也就“开悟见道”。此在《老子》里,便是无为无不为之道。

有学人一听到见道,立马对象化的思维现行了,道不是有形的东西,怎么见呢?怀让师说,心地法眼能见。

好,又追问,那这个所见的道有“成坏”吗?如果有成坏,所见非道。怀让师看到不能再这样思辨下去了,于是就给大家布置一道作业了。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萠,

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这就是把上面所讲,提拈一下,五绝的形式,方便背记。时时参悟。

这样一道作业,如果如秋风入耳,那就不会“遇泽悉皆萠”。如果是时时参悟,用整个生命去参悟,那么就有可能“遇泽悉皆萠”。“心地含诸种”,我们的心地已经含了诸多种子,缺的是阳光雨露。

入室弟子总有六人。师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

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

一人得吾眼。善顾盻。(智达)

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

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

一人得吾舌。善谭说。(严峻)

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

笔记:此时效法达摩祖师。彼时,慧可得其心。

又曰: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有大德问:如镜铸像,像成後,未审光向甚麽处去?师曰: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法眼别云:阿那个是大德铸成底像?)曰:只如像成後,为甚麽不监照?师曰:虽然不监照,谩他一点不得。

笔记:“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通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镜铸像:就如同把铜镜铸造成佛像。此为举例。因为“镜子”和“佛像”在佛教中意义很大。当初六祖初学时就有“心如明镜台”与“明镜亦非台”之辨。关于“佛像”与相之辨,如何能从有相通达无相,这很要紧。

“像成後,未审光向甚麽处去?”——佛像造成了,那原来镜子能照的能力去哪了呢?

“师曰: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你在小孩子的时候,那个相貌在哪呢?

曰:只如像成後,为甚麽不监照?——为什么像成后,就不能在照镜子了呢?

师曰:虽然不监照,谩他一点不得。——虽然不能照镜子,但是你面对着佛像,你内心却不能有一点轻慢。你看,虽然那种能照实际之物的镜子不在了,但是呢,能照见心相的镜子又有了。这就是“若达心地,所作无碍”。“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镜子之所以能成为镜子,最关键点就是照镜子的人是一个有心人,愿意改变,愿意变好。这就是用心之道,诚心诚意,即生明觉。

马大师阐化於江西。

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

众曰:已为众说法。

师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众无对。因遣一僧去,嘱曰:待伊上堂时,但问作麽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去,一如师旨。回谓师曰。马师云:自从胡乱後三十年,不曾少盐酱,师然之。

笔记:

自从胡乱後”,就是安史之乱。

不曾少盐酱”,心不随境迁,以应“若达心地,所作无碍”。

师然之,认可了,这一份毕业论文,导师签字了,这算是真的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