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教话题,我早年写过不少文章,当时大家的问题还更多是:

不去早教班如何在家早教?有没有什么资源,有没有工具?

最近,团队里一个90后新手妈妈跟我说:

现在有些不带孩子上早教班的父母,言语中总透露着diss上了早教班的人,觉得那都是盲目鸡娃,交智商税!

往前看几年,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向孩子猛灌知识,然而最近网上又流行说:我的孩子,我只要ta快乐就好了,所以遵从玩为主,觉得上早教班纯粹瞎花钱。

我们进步了吗?不,其实盲目给孩子报很多早教班和完全抵制,只是从一种误区走向另一种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问几万块的早教班到底教了什么、到底有没有什么都“不错过”的所谓“高段位”早教之前,我们需要追问一句:早教的核心是什么?

结合近些年我实践和观察,我认为早教拆开看最有用的有3点。而真正的核心问题,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就像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不会在岁月中变得贬值。

1

早教≠提前学习

发展身体和感官是关键

仔细想一想:3岁前儿童开发什么是最重要的?

早教的核心≠学习,但也不等于放养和玩。而是重点发展身体(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感官。不管是去早教班还是在家启蒙,都要把重点放在这上面。

再往未来想一步:如果身体和感官的开发不足会怎么样?

很多上学后才慢慢显现的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身体和感官开发的不足。

你可能想不到总是粗心的孩子,也许就是小时候追视没开发好,所以不知道如何正确观察;

握笔姿势不良,也许就是小时候手腕和肩膀力量没有锻炼好;

绘本读不完没关系,但当孩子专注某一页时,有没有学会用眼睛观察画面;

画图全部都是乱七八糟没关系,但孩子握笔的姿势是否正确,坐姿是否端正。

学龄前的任何早教启蒙,慢就是快,扎扎实实地去把基础打好,去让土壤充分地吸收养料,为健康发芽、长成大树做好最初的准备。

2

社交启蒙

只是和孩子一起玩吗?

厚着脸皮说句不那么谦虚的话,我现在去任何一个早教班,了解一下它们的课程设置,大概就能知道它们背后的理论基础。

很多游戏我自己也能带着小D在家玩,但我还是会时不时带小D去上早教班,图什么呢?就是多一个机会让小D有社交接触。

相信很多父母选早教的初心也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社交空间,在一个社交场合除了和孩子一起玩,还有什么是应该重视的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就是让孩子觉得和其他人待在一起是舒服的,也能逐步放心慢慢脱离父母的陪伴,享受和小伙伴在一起的快乐;

第二个就是让孩子慢慢具备能力去应对一些小小的社交冲突,锻炼他们在小社会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看到这,没去早教班的家长也不要慌。

其实啊,开启社交启蒙也并不是一定要去早教班,只要有心完全可以自己创造很多机会——小区里的游乐场、公共休息区、以及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处的时候都是可以抓住的机会。

但如果父母都是双职工,老人带娃的活动范围比较窄,不妨就利用早教班作为替补。

比如我们家的情况:小D她性格慢热,我需要额外提供更多的机会。而这又回到了我上篇文章提到的三个问题之一,时刻记得自己是为什么而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上早教≠好的起跑线

功夫在诗外

那些带孩子上早教的家长,能更好地“鸡”娃吗?其实一周一两次的早教班的时间是无法在孩子身上有什么质的变化的。

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从来不是有没有上早教班,或者上了几个早教班,而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日常的浸润。早教机构也只是家庭陪伴的补充和参考,而不是那道必选题

毕竟现在这个时代,浮躁是整个社会的常态,可以顶住“内卷”压力的人太少了,在这时能守住内心宁静是稀缺珍贵的品质了,父母,恰恰是时刻影响着孩子、给孩子上“早教”的那所学校。

▲ 长按可保存分享

当你焦虑自己是否做对了早教,不妨对照这三点自查一下,再看看还需要补上哪些不足?

分两篇讲完了早教的“道”,对照着以上几点,可以发散出各种早教玩法,各种“术”就出来了。

如果想更系统地了解早教知识,可以在公号后台留言“早教书单”,能看到我精心挑选并推荐的6本早教书,帮你把早教启蒙落到实处。

觉得有用?

把早教的3个核心

转发给你第一个想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