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传奇,当人们聊到《三国演义》的时候,更多都是在讨论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羽,但有一个人,如果你在有一定阅历之后再去对他进行品读,你会在他身上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人就是《三国演义》前期中戏份最多的一个人——曹操。

有人说,曹操就是一个翻版的刘邦,也有人说比起刘邦来,曹操已经算得上非常磊落了,从这些评价中,就足以看出曹操这一角色的复杂,市面上还有不少书籍都对曹操这个人进行全方面的剖析,奸雄这一名号放在曹操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国演义》是一桩悲剧,几乎书中每个人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善终,这仿佛就像是暗示了任尔曾经多么名扬天下,但生命的尽头也不过是一抔黄土。

但在书中的前期,更多都是讲究一个字“谋”,各方势力为了夺得人才,可谓是争得头破血流,因此便是有了“隆中卧龙,得之可得天下”的说法。

但书后面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蜀国即便是有了诸葛亮,也没能让三国成为刘家人的天下,至于这是不是大家想看到的三国的结局,那可就不好说了。

而在《三国演义》之中,还有着这么一个人,曹操曾经表示:“如果得到了此人,早已统一天下”,而这个人既不是卧龙也不是凤雏,而是一个在书中根本不太起眼的人,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但如果你听说了这个人的事迹,相信一定会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籍有着一个新的理解。这个人就是沮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三国爱好者曾经表示,《三国演义》之中最能体现智慧的三个人物:就是诸葛亮,荀彧,沮授。

沮授算得上是书中登场最早的人物之一,当时是冀州州牧韩馥手下的谋士,但韩馥并不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大势已去之后在自己厕所里自杀了,这算得上是三国之中最憋屈的死法。

在一番辗转之下,沮授便是来到了袁绍门下做了一名谋士。

三国时期的谋士是难寻的,好的谋士更是可遇不可求。

说来曹操为啥会觉得沮授是个难得的人才呢?这跟沮授是曹操的对手有着一定的关系,很多时候,对手往往比你的朋友更加了解你。

在袁绍门下的沮授,还对袁绍提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简单来说就是袁绍的办法在沮授看来根本不管用,但刚愎自用的袁绍也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

但这时候曹操却是学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办法,之后汉献帝跟曹操的故事,曹操为什么会赢,是这一原因了。

还有一件体现沮授智慧的一件事,当时袁绍将自己的几个儿子下放到了各个地区担任官职,但沮授觉得这样是不妥的,因为这些孩子们会仰仗的袁绍的权威不好好做官,因此对袁绍提出了这一方法的不妥,但袁绍依旧没有接纳他的意见。

这一结果便是引发了袁绍儿子们的内斗,从而加剧了官渡之战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沮授这些观点就足以明白,沮授在袁绍手下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惜袁绍并不是个慧眼识人的人,如果能够好好听从沮授的说法,没准三国在后面又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不难看出,三国就是如此,任何一场战役的胜利或者失败,都会让整个三国的局面都变得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