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 杜文育 李思远

□顶端资讯·大河报杜文育李思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许昌,有一个盛放浓郁乡愁的地方,这里也是你田园寻梦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许昌学院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3500多件(套)实物展品,真实、生动、系统展现了中原地区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和境况,勾画出传统农耕时代的全景画卷。这里不仅珍藏着中原农耕记忆,更有魂牵梦萦的田园梦想。

500多幅图片展览一年

5月17日上午,庆祝建党100周年“奋斗百年·农耕嬗变”主题展览,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展览聚焦在“三农”工作方面的百年奋斗历程,生动展现10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生的沧桑巨变。

展览分为室内实物展区和室外图片展区。室内展厅共设22个部分,展出展品3500多件(套),室外图片展共166个版面500多幅图片,分设四大单元,分别是“农耕土地政策百年之变”“农业生产方式百年之变”“农民生活水平百年之变”“农村精神文明百年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展览将持续一年时间,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汪庆华说,其中包含6个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节点,分别是“5·18”国际博物馆日、6月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七一建党节、暑期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9月份的农民丰收节和十一国庆节,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爱党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留住中原农耕文明这条根

“现在的城里人,一到周末就往乡下跑、山里跑、野地里跑,为什么?就是有一种魂牵梦萦的乡愁割舍不下。”汪庆华说,农耕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农耕文化发生断崖式改变。

他认为,现代农业在大踏步前进,虽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但传统农业正在逐步消失,离我们渐行渐远。

“许昌学院不是一所农业院校,为何要建设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汪庆华说,2010年传统农耕时代已经过去,许昌学院敏锐观察到这种现象,作为中原地区的一所综合性高校,有责任保留住农耕文化的遗存,从而珍藏农耕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子孙后代,传承中华美德。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是中原地区首家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2012年12月正式开馆。馆舍位于许昌学院校园中心位置,占地13亩,一期工程室内陈展面积1500平方米,设18个室内展厅及4000多平方米的室外传统文化园。

馆内展区分为千秋基业、农耕源流、农耕器具、时令节气、农耕风貌、收获储存、五谷粮菽、粮食加工、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食品制作、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地方特产、交通运输、水利灌溉、村镇民居、农耕嬗变、未来之光等22个部分。

“就着这些老物件,给年轻人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能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劳作的辛苦。”汪庆华说,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是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正在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下一步,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将通过实体展馆、数字展馆、系列丛书编著、农博主题推广、农耕场馆联动等八项子工程,传承中原农耕文化记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中原农耕文明这条根。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徐春晓

作者/来源:大河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