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倒奶的又不是我们本人,甚至连实体奶产品的样子都没见过,有问题的是黄牛”

“也不是所有的奶都被倒了,粉丝后援会也组织把奶拿去做公益了”

“也就是少喝了几瓶奶,哥哥失去的可是出道机会啊!”

无论是节目停播,品牌道歉,还是点名批评,粉丝们认为自己只是消费者,只有无辜难过,有苦说不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哥哥,拼了”,粉丝买来成箱成箱的牛奶投票打榜。牛奶是专门为青你选手应援用的,打开瓶盖扫描二维码才能投票。

节目方收到了流量和资金,金主爸爸们的奶产品卖到脱销,粉丝瞪大眼睛看着自己心爱的哥哥离出道越来越近,怎么看这个游戏都在走向多方共赢。

是的,看起来确实没有任何一方利益受损。

或许一天27万瓶牛奶归宿于下水道,根本就不算事。疫情肆虐的2020年,全国就有8亿人吃不饱,2亿人食物极度匮乏,还有6亿人月入不到一千。

饭圈的委屈,是因为他们的焦点只集中在自己关心的事情上。

可以说,这款产品就是生产出来就是为倒掉的,在他们的商品页面,非常显著地标示了“青你投票款”

它甚至算不上牛奶,这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充其量就算是个风味饮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商家明知道这么搞,大家肯定会大量买来倒掉,因为投票必须开盖。本来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解决,但是商家放任不管,实属可恶。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第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严重浪费食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商务等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被约谈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整改。

都2021年了,还上演这买椟还珠的无脑操作。

我无意于用最大的恶意揣测,说白了企业就跟日本处理核废水一个思路,懒、省钱、利益最大化。

懒字就不说了,策划连想一个好方法的动力都没有,广告界耻辱!省钱就是这个方法不用改包装,不用改设计,只要在现有包装基础上换个盖子,就能对接活动。利益最大化就更别说了,因为盖子开了这瓶奶就没法二次转卖了,只能倒掉,从而拉高销量。

资本的利刃,看谁来使

在疯狂的粉丝行为,背后也老早横亘着一条所谓的利益链。

这饮料在超市买一瓶7块多,经销商跨省拿货,价钱很低,然后经销商组织一批人,专门收集瓶盖,全部积压在一起,我亲眼见过一个房间里全是这样的瓶盖。

我看到特别惊讶,我就问,这么多瓶盖有办法卖完吗,他说根本不愁卖!

他们拿奶成本一瓶2-3块,一个二维码可以卖到5块钱。对于注重效率的商人,节目播出就那么点时间,也等不起,更不会在乎那些奶。

积攒的瓶盖由专人负责扫码,然后卖给经纪公司!他们来找这样的经销商,想让谁火,谁就会火,这点钱就当前期投资,当然后期再来收割粉丝韭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经常说,太阳底下没个新鲜事。这就跟90年代购买小浣熊方便面,搜集里边的水浒卡一样。

记得当时很多不懂事儿的小屁孩,买了方便面,面饼不吃,取走里面的卡片,连包装带面饼,直接扔进垃圾桶。

为了集里面的卡,买了一箱又一箱不吃,就拿里面的卡。所以后面有规定出面打击这种集卡行为,这种集卡的干脆面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当时我也有样学样,买完方便面,也打算扔掉面饼,老妈来了一句:“你要敢扔粮食,我就打肿你的屁股!”吓得我老老实实的,很痛苦地把面饼吞了。

为了卡片扔掉面饼的行为,只有少数熊孩子才这样干,大部分都是老老实实吃掉。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数都是60后,70后,是从那个艰苦的年代里面走出来的。对于浪费粮食的行为,那真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也不愿意指责这些粉丝们,也许生活在现在,没必要再吃不必要的苦,忆苦思甜不可取。

与其说创造营模式是给有实力但没平台的年轻艺人出头的机会,倒不如说是大公司之间利益分配、携手垄断、共同割韭菜的平台。

这几年创造营也好、青你也好,场上场下的争议不断,每次都搞得一地鸡毛。

但即便这样,也没有再推出过像样的有影响力的流量明星,但一届又一届的选秀无疑在商业收入上让节目方赚得盆满钵满,所以他们才会变本加厉地去引导粉丝花钱打投票。

最可怕的是,他们早从超级女声就开始搬弄这些花活了。

2005年,《超级女声》第二季,就是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出道的那一届,当时的投票是通过手机完成的,一个手机只能投一票(我记得只有一票)。

所以,除了有粉丝团当街宣传请求路人给自己的偶像投票,还有人组织粉丝自己动手拆手机卡投票,即使有人买了N多电话卡,要一个一个拆开,插到手机里面去完成投票,然后,换另一张卡接着投.....

打投也开始内卷喽。一个偶像的粉丝群体这么做,导致其他偶像的粉丝群体必然也这么做。

这种体力劳动,当然需要粉丝们靠对偶像的热爱才能做下去。

而人为地制造票数的方式,造成了多大的畸形浪费!

但也请哪怕一分钟时间,看看你们选出来的爱豆都是什么样的人。

草根的梦,没人守护

手里拿着海量的资源,放松的状态,不在乎输赢的那种洒脱,见过大场面的从容。
知道自己跳得还不够好,也会努力练习,有一点进步就使劲夸自己。观众不再觉得她作,开始觉得这是由优渥家境宠出来的自信和松弛。

撒娇这种东西,放在普通人身上就是做作和浮夸,放在富家子弟身上,就变成了勇敢做自己的标签。

这样的天然人设让大批观众转粉,人气稳居第一。

但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是需要底气的,普通人要顾虑那么多,哪里有资格去做自己?

在《青你2》,张楚涵定格在35进20,淘汰的时候,她蹲下抚摸着舞台的地板,无论周围的人哭得稀里哗啦,只有她一个人安静的落寞。

没有公主的命,千万不要得公主病,是时候离开了。

一边是不敢拿放不下的“草根”,另一边则是拿得起,也扔得远的“虞书欣”们。

追星成了一个产业,偶像变成了一门生意,所有的要素都被资本高效率的组织起来,偶像一茬又一茬,一年又一年的被批量制造出来,看起来货源充分,批量供应,可惜,这里太久没看到从泥里生长出来的草根了。

去年有个女生参加《创造101》,爸爸很反对,一直想让她老实回家考一个舞蹈老师,踏实过日子,觉得她根本没机会:

“就凭你们几个小姑娘搞个组合?这门槛得多低。”

是的,这是她这样的女孩“应该”过的日子。

对于普通家庭,这样的试错成本太高了。

没人相信光会唱歌跳舞,就能被人看到,就能实现梦想。15 年了,普通女孩也该懂事躺平了。

看多了如今的选秀节目,发现当年“苦出身”的草根人设已经远不吃香,年轻偶像中来自富裕家庭的比例大大提高。

娱乐圈造星的工业标准化,让偶像需要的能力也越来越跟家庭条件绑定,仅靠一点“可怜”天赋在圈里已经行不通了,有丰厚的家底支撑,才能有成熟的学习环境、更多的出头机会。

随着资本的逐渐进场,偶像们大多是以公司的名义参赛。可以说,如今活跃在选秀舞台上的更多是已经受过练习生体系训练的“半成品”甚至“回锅肉”。

看着激烈非凡,但来来回回还是圈内人的游戏。

大众虽然还是像超女时期一样热闹地打榜、做数据,但却已经彻底沦为与舞台无关的旁观者。

“草根翻身”的故事已经没人相信了,无论是选手和观众都已经默认,要想在娱乐圈出人头地,要么有钱要么有颜要么人设凹的好,总得占一样。

即使是出身农村普通家庭的杨超越,也只有粉丝口中的“神颜无敌”和人间真实。

在节目中,舞台上的练习生对某个选手背后财力强大的经纪公司投去羡慕的目光,是常事。

这不仅让人唏嘘,TA们大多也不过十几岁的年纪,却已经不再有“不切实际的明星梦”,反而如此笃信资源、背景的力量。

但我们也很难去指责些什么。

与其说选手们“拜高踩低”,倒不如说是难得的清醒——当“逐梦演艺圈”门槛高得让人难以企及,普通人再也做不动“一夜成名”的白日梦。

《立春》中的县城女青年王彩玲,一心想去北京成为歌剧明星。
各个行业上升通道的缩紧,普通人面对生活中背景、出身带来的鸿沟,已经不再相信靠个人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

成功学的心灵鸡汤再也没人买账,“有人生在罗马”的论调,反倒越来越多地引起大众的共鸣。

我们丧失了做梦的条件,被剥夺了做梦的权力,更失去了做梦的勇气。草根们的春天,再也回不去了。

普通人,是不是就该去过普通人的生活?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偶像。

我们曾经呐喊“年轻人才有任性的权利”,却发现其实是“有家底才能瞎折腾”。

从娱乐圈到公共空间,普通人都真正成为了旁观者。

饭圈的恶臭,依然不可想象

在《青你3》中,其实早有负面爆料。

先是余景天的后援会因为粉丝没有在11分钟内完成11万的打投任务,给粉丝们制定了惩罚政策,要求粉丝在惩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后援会事情刚过,余景天就被爆父母名下的KTV出事了。事情曝光后,很多人都喊话让他退赛。不过,余景天母亲出来反驳了传闻,称出事的KTV早在2008年就转让了。

公司也发了声明,说余景天没有参与任何网传的负面事件。于是,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即使网友仍在高呼他退赛,但他的比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还有国籍成谜,在国外做出“国际化”人设,回到中国选秀后,又说自己是中国人,两头饭恰得不亦乐乎。

这件事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反感,尤其是其他参赛选手的粉丝的反感。

如果说饭圈偶像背后的行为做派值得人好好扒一扒,最惨的当属粉丝,简直就是大型韭菜养成现场。

一位新媒体的同事就曾见识过粉头——粉圈的管理层和组织者。

他告诉我粉丝送的礼物可不单到了爱豆的口袋,粉圈管理层的粉头,把粉丝们集资来的血汗钱,拿一部分送礼、作周边,另一部分,就中饱私囊啦。

这就滋生了腐败。

粉头骗集资款,本来讲好的给偶像做周边,私下里却携巨款跑路。因为每个人被骗的金额不算大,就导致这种事非常的普遍,最后总会不了了之。

另一部分做长线粉头的,就会比较守规矩,该给爱豆花的钱也花了,剩下的他们该拿的也拿了。

其实很多职业粉头早就不粉那个爱豆了,只是舍不得这个“斜杠青年”的身份,舍不得这个赚快钱又轻松地“工作”。

既然说到这,那光年君就不得不细数一下娱乐圈臭不可闻的几个点:

1 喜欢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很多人都有过喜欢的明星,不管是喜欢对方的才华、品质,还是外貌,都没有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

但主观的另一层意思是:你可以喜欢任何明星,同时也要允许别人不喜欢他。

有些人,偏偏要向别人强行安利自家偶像,控评、刷屏,不接受不行。可问题是,这种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话语权和知情权,让大家只听见一种声音,其实非常败路人缘。

光年君曾在网上刷到过一条类似于女德的精神pua法则,亦称为“粉德”。

如果粉丝不能接受差评,那扑面而来的好评只会让路人觉得虚假。

2 乐观积极,满身戾气

驰名双标,行为迷惑,网名清纯无暇,发言却无比恶臭。前脚高呼言论自由,后脚随手举报让别人闭嘴;刚刚还在倡导理性发言,没过两天就化身喷子口吐芬芳。

本来挺聪明的人,一遇到涉及偶像的事情,就像中了邪一样,智商瞬间掉线。

没事儿带着偶像横幅上街游行;因为爱豆的昵称是某种食物,禁止亲友吃这种食物;身为人民教师,让学生们抄写偶像的名字。

与前面那句背叛全世界相对应的另一句是,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我也会站在你这边。

3 私生,罪犯

如果说普通粉丝的逻辑是,“我喜欢你,所以我支持你。”那私生饭的逻辑就是“我爱你,所以我可以随时骚扰你。”

“私生饭”是粉丝圈里行为极端、作风疯狂的一群人。

Super Junior成员金希澈为了躲避私生饭的骚扰,曾换过电话号码,结果对方打过来第一句话就是:欧巴,你换了号码我都知道哦!

EXO成员D.O.的私生饭,曾经闯进宿舍,把偷到的内裤放网上拍卖,还说可以检验毛发DNA。
MIC赵泳鑫的私生饭曾经潜入他家里,还用他家的浴缸洗澡……

跟踪、偷窥甚至偷拍,都已经超越了粉丝的范畴,所以饭圈流行一句话——私生饭不是饭。

离得远,才能看见真正的明星

大概是因为身边确实有那么一群人,沉溺于表面的欲望满足中,耗费时间、精力、金钱,将偶像当作精神寄托却忽视了真实生活。

有网友晒出,自己的领导同事,专门雇了自己给爱豆打头。

很多网友说,优秀的人,连支持爱豆都那么卓尔不群。

是啊,问题并不出在偶像身上,而是出在追星的人身上。

就像一个学生,要真是追星学习两不误,该他优秀。

但不学习却整日沉迷游戏动漫,那锅到底是扣给游戏动漫呢,还是扣给学生本身呢?

这么简单的学生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懂得,放到饭圈上依然如此。

说到追星的本质,如卢思浩所言:

你会喜欢一个偶像,多半是因为那个偶像教会了你以前你不懂的道理,而他身上闪闪发光的那些属性是你也想要拥有的。你想要变得更温暖,所以你喜欢温暖的人;你还相信梦想,所以你听关于梦想的歌;你想要变得倔强,所以你喜欢倔强而努力的人。

谩骂资本家,也不能改变趋利的事实。而骂醒一个饭圈粉丝,把自己的钱拿来做更有意义的事,也许饭圈就能早一天好起来。

对于偶像最好的支持,不是多狂热,而是让别人知道,支持他们的人也是一群努力的人。

还比如这个8岁的俄罗斯小男孩,是羽生结弦不折不扣的小粉丝。

他是一名花滑小选手,同时喜欢羽生结弦,因为这还自学了日语给他加油。

学花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Voronov 每天要辗转两个小时去训练,从早上5点一练就是十来个小时,一个动作跌倒无数次,还要兼顾作业。

但因为有个想要成为的人在前面,于是在追赶途中所有的辛苦都成为了值得。

羽生结弦在俄罗斯的第二场比赛,Voronov没有去看,他带着偶像喜欢的维尼熊参加属于自己的比赛,而其结束动作便是羽生结弦的代表动作。

直到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直到成为和他一样优秀的人。

18岁的吴晓波因《李普曼传》彻底被李普曼圈粉。

而为了成为一名李普曼式的知识渊博的记者,在那个动荡转型的大时代,大学四年,吴晓波按照书柜排列一排一排地把书读完。

他幻想自己像李普曼那样勤奋,写了36年的专栏,4000篇文章,用6年时间跑遍了中国所有省份,逼着自己每年写一本书,用思考传递最理性的声音。

借着你的光,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好的世界,而不是借着喜欢你的名,肆无忌惮浪费自己真实的人生。

这应该才是追星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结语,但没有结局

《明星大侦探》里说过的一段话,至今印象深刻:

偶像是镜子,折射的是你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偶像是力量,给予你面对生活的希望与勇气。偶像是陪伴,共同成长,各自精彩。偶像的意义,是带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朋友,都是通过追星来释放工作和学业的压力,还因此结识到新的朋友,排解了孤独。

只要有心学习,在追星的过程中,不但能收获快乐,还能修炼摄影、修图、剪辑,撰写文案、外语的技能。

偶像和粉丝最好的关系,无非八个字:

彼此守望,相互成就。

这才是追星真正的意义,追寻着偶像的光,看见更广袤的世界,让他成为推动你进步的动力。

作者简介:“90后,爱猫 ,爱研究社会心理学。哦,还有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记得关注哦~

图源:部分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