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电视剧《亮剑》中最精彩的一幕,就是李云龙独立团在李家坡全歼山崎大队。小说《亮剑》将李家坡一战放在开篇,也证明这一幕就是整部小说中最出彩的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说《亮剑》中首先交代,李云龙团和山崎大队交手之前,已经有几个八路军主力团和山崎交过手,但是都因为伤亡过半而失去了战斗力。这和丑化日军的神剧不同,《亮剑》告诉大家,这股编制为1100人的日军大队,打败了编制为2000余人的八路军好几个主力团。战斗力相当强悍。

小说还告诉大家,山崎大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除了他麾下日军的高超军事素养,还依靠了他在李家坡上构筑的高质量工事。山崎大队长不拘常规的工事有效抵消了八路军直射炮和迫击炮的作用,而没有炮火助力的八路军步兵,在进攻时成了枪法精准的日军狙击手靶子,战斗一整天后,“山坡下躺满了八路军士兵的尸体”

这就隐含了一个逻辑,能战胜这股强悍日军的部队,只能是比八路军主力还要强的主力。

然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即将和山崎交手的李云龙团长,手中是一支人数仅1000余人,完全不能和八路军主力部队相提并论的独立团。独立团不仅人数少,装备也差,连50箱手榴弹,还是李云龙靠着同乡关系,和后勤部长软磨硬泡,耍赖皮要来的。

为什么主力团都打不过的日军大队,要让一个二线都算不上的独立团来打呢?因为旅长陈赓手中已经没有能打的主力部队,更重要的是陈赓相信李云龙这个人。

结果,李云龙不负陈赓所望,他三板斧将山崎砍于马下。

第一板斧:李云龙让一营360人以土工作业向李家坡掘进,并且每人携带10颗手榴弹,掘进到距离日军工事30米处时,360人同时向日军投弹,在2分钟内将3600颗手榴弹全部投向日军工事;

第二板斧:一营的投弹任务完成后,二营以20挺轻机枪组成的突击队通过一营掘出的壕沟,在30米处向日军发起冲击,以不间断射击的方式,在1分钟之内冲上日军工事;

第三板斧:在突击队后,是枪上刺刀的全团1000余人冲上敌阵进行白刃战。电视剧中的白刃战打得如火朝天,是八路军对日军的一场畅快淋漓的白刃歼灭战。但小说中并没有这场白刃战的描写,也许军人出身的作者都梁认为对日军的白刃战实在不好写。

最终,山崎大队长被机枪打成了马蜂窝,整个大队全军覆灭。

《亮剑》中这场精彩的战斗,其实来自于一场真实的战斗,就是百团大战中129师进行的关家垴战斗。

一、偶然发起的大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初到1940年初,日军采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策略,在铁路,公路沿线构筑碉堡,对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结果使得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被切断,八路军部队的活动范围缩小,物资供给严重匮乏。

之后,日军又将分散在华北各地的部队集中起来,以大部队对各根据地进行扫荡。

日军的扫荡方式有相当的科学性,就比如我们在一片宽阔的地面寻找东西一样,要先将地面分成几个小块,然后一块一块地找,这样效率最高。

为了应对日军的新战法,1940年春,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和聂荣臻有一场讨论,他们认为目前急切的任务是要打通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根据地的联系,为此,有人提出毁掉正太铁路。

这样的提议也很好理解,即是反日军之道而行之。日军要将宽阔的地面划分各个小块一块一块地扫荡,彭德怀等人就偏偏要将日军划分的小块连成大块。

正太铁路是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呈东西走向并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也是日军在华北的几条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这条线既是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块大根据地分割线,又是山西和河北两地日军的联系线。

依靠正太铁路,日军可以快速机动地对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块根据地进行“扫荡”。

对毁坏正太路的意见,与会的聂荣臻并不赞同,他认为正太路是日军的重要运输线,以日军的技术力量,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对毁坏的正太路进行修复。在毁坏和恢复的较量上,相比日军技术力量薄弱的八路军居于下风。

普遍有责任感的人,在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异议时,一定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聂荣臻就是这样具有责任感的人,他紧接着提出,虽然不能毁坏正太路,却可以对正太路进行大规模破袭,通过破袭战对日军进行打击。

聂荣臻的意见,得到与会所有人的认可。

于是,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发布了《关于大举破击正太路战役的预备命令》。8月20日晚上10时,一场以8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2个骑兵营、3个炮兵连、1个工兵连和5个游击支队参加,以正太路破袭战为目标的战役打响了,但战役演变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在3个半月的时间内,最终成为有104个团参加的百团大战。

这场抗战中的重要战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太路以北的聂荣臻晋察冀军区部队负责破袭正太路东段,攻克天险娘子关,彻底破坏日军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隆煤矿;正太路以南的刘伯承129师,负责破袭正太路西的阳泉至榆次段;

第二阶段:聂荣臻晋察冀军区破坏沫源、灵丘境内的各条公路,并夺取沫源、灵丘两座县城,由于日军的顽强抵抗,晋察冀军区没有达成夺取县城的任务;129师则收复榆社、辽县(今左权县),经过激战虽达成了收复榆社的目标,但未达成收复辽县的目标;

第三阶段:遭受八路军第一、二阶段的打击后,日军受到大量人员的损失,于是对各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扫荡的重点是129师所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则对日军进行反扫荡。

在129师反扫荡的过程中,发生了著名的关家垴战斗。

二、冈崎支队如何进到了黄崖洞兵工厂?

经受了八路军对正太路破袭战一,二阶段的打击后,日军开始对129师所在的太行山区进行扫荡,这个扫荡也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0月6日开始,日军以3000人的兵力寻找八路军主力,结果没有找到,而且还遭到八路军游击战的袭扰,不得不于10月17日退出。

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日军以近万人的兵力再次进入太行山寻歼八路军主力。

就在10月20日这天,有一支535人的日军离开山西武乡,向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岳地区开来。

这支由武乡出发的日军,是由36师团的第226联队,独立混成第4旅团和独立混成第9旅团三个单位各抽调1个中队组成的3个中队主力,配属以独立混成第4旅团的1个工兵小队,1个辐重兵小队,1个无线电分队,1个战斗救护班,以及独立混成第9旅团的1个山炮分队组成的支队。

这支日军支队虽然来自多个部队,却是一个完整建制的独立作战单位。支队长为36师团第226联队长冈崎谦受中佐。

冈崎支队出武乡后一路向东,行进非常顺利,一直到第二天晚上抵达蟠龙镇都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于是,休整一夜后,第三日继续东进,但是出蟠龙镇不久,就和八路军不期而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括129师在内的八路军晋冀鲁豫部队经过百团大战的第一,二阶段连续战斗后,减员很大,而且部队非常疲劳,就将主力驻扎在今天山西322省道的蟠龙镇和洪水镇一带休整,他们没有想到,这里突然出现了日军。

刘伯承对冈崎支队的出现感到惊愕,因为八路军总部和129师部都在附近,因此他非常担心这股日军的目标是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他紧急召集全师营以上干部开会,在温庄村布置第一道防线进行阻击,并将师部转移到洪水镇附近的苏峪沟。

刘伯承布置在温庄村的阻击部队是129师麾下陈赓386旅的772团和决死第1纵队的25团、38团,但是无法阻挡冈崎支队的挺进,加之其他各路日军也往阻击地开来,八路军阻击部队只得交替掩护进入山地撤出战斗。

冈崎支队击溃温庄村附近的八路军后不敢乘胜追击,原因是当地山高势陡,骡马无法进入,再加之怕中埋伏。冈崎自持战斗力强悍,对撤退的八路军毫不理睬,而是继续往东闯。25日,冈崎支队进入到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南口,这里本来有2个连的八路军防守,但是这2个连疏于警戒,竟然没有发现冈崎支队的到来,被冈崎顺利通过。

冈崎支队不费一枪一弹通过八路军警戒线后,继续往黄崖洞纵深开进,遇到驻扎在这里的3个连八路军,双方发生激战,结果冈崎支队又将3个连八路军击退,并乘夜宿营。当天晚上,日军总部得到冈崎支队的报告后,命令黄崖洞附近的另外两个支队,铃木支队和池边支队向冈崎支队靠拢,三个支队共同围剿黄崖洞。

27日,冈崎支队终于进入到黄崖洞主阵地,在这里和陈锡联385旅的第13,14两个团发生激战,数小时后,八路军两个团在冈崎支队的强大火力下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阵地。下午1时左右,黄崖洞兵工厂被冈崎支队攻占。

占领黄崖洞后,冈崎支队对黄崖洞兵工厂进行了破坏,炸毁了5幢弹药库和被服仓库,带走了2千枚手榴弹,1万发子弹,还有几十箱各类物资。冈崎的战果并不算大,因为八路军事先已经对兵工厂进行了转移。

冈崎向总部汇报战果后,又接到命令。命令要冈崎从黄崖洞往西北扫荡洪水镇,然后再南下蟠龙镇,最后从蟠龙镇原路返回武乡。

几乎在冈崎接到总部命令的同时,八路军总部的彭德怀和左权定下了要全歼冈崎支队的目标。

冈崎支队出黄崖洞往洪水镇的途中,一直有铃木支队的配合。冈崎和铃木两个支队相互协同,随时支援,使彭德怀找不到歼灭冈崎的机会。但是彭德怀很有耐心,以他身经百战的经验,相信有机会。

当冈崎支队抵达洪水镇后,机会果然出现了。

与冈崎支队配合的铃木支队突然转向,一路向东朝黄崖洞东北的桐峪镇开去,于是,冈崎支队成了孤军。

密切关注冈崎支队的彭德怀看到了机会,而善于以运动战歼敌的八路军又最善于抓住机会,于是,陈赓386旅的772团、16团,陈锡联385旅的769团,新10旅的28,29团,还有决死第1纵的25,38团,以及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总共8个团1万余人的兵力,从四面八方朝冈崎支队包围上来。

对八路军的行动,冈崎并不知道,他在洪水镇和附近的八路军小部队交战后,就按命令南下蟠龙镇,并在处于洪水镇和蟠龙镇中点的郭家庄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即29日一早,冈崎发现多路八路军正朝自己逼近,他立刻率军出郭家庄南下向蟠龙镇逃跑,可是已经晚了。

29日下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总部抵达了蟠龙镇,他召开了有129师高层参加的战前动员会议,号召不惜一切代价歼灭冈崎支队。会上陈赓提出,决死第1纵的25,38团是刚组建的部队,战斗力弱,因此建议让这两个团不参加战斗,但陈赓的建议被彭德怀否决。

彭德怀下令在30日凌晨4时发起总攻,为了振奋各部精神,彭德怀专门声明:

决心已定,要不惜代价,彻底消灭冈崎支队,哪个部队不上去,就取消它的番号。

但是,问题却恰恰出现在决死第1纵的25,38团上。

当晚8时30分左右,当冈崎支队抵达关家垴地区时,发现在前面的柳树恼已经被八路军(决死第1纵队的25,38团)占领并构筑了防线,而后面的八路军正源源不断追来。

冈崎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

一是在八路军合围之前,立刻突破正面柳树恼八路军的防线,快速抵达蟠龙镇;

二是就地构筑工事,死守待援。

由于此时已经是夜晚,冈崎不清楚柳树恼八路军的实力,他选择了第二个方案,乘着八路军主力未抵达前,加紧构筑工事。

三、惨烈的关家垴之战,中日双方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山西语言中,“垴”就是小山包,关家垴就是居住以关姓人家为主的小山包。

关家垴的顶部是一片平地,平地下的南向有两排窑洞,窑洞以下是高度约300米的深沟,深沟对面是柳树恼。关家垴顶部和柳树垴顶部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00米。

关家垴平地下的东、西和北三个方向比南向稍舒缓,主要是梯田。和南方低矮的梯田不同,这里的梯田每层有两人多高,而且坡度非常陡峭。

趁着夜晚,冈崎支队以500多日军和300多民夫,围绕关家垴顶部为主阵地构筑了一个八卦形阵地,这股阵地有如下的特点:

1、关家垴顶部构筑一圈核心阵地,再通过多条交通壕连接下层的一圈阵地;

2、考虑到防炮的问题,冈崎支队的战壕挖得很深,而且在战壕内壁上挖了很多猫耳洞;

3、每挺机枪和每门火炮的掩体都有三到四个,不仅提高了机枪和火炮的生存率,而且保证了机枪和火炮火力的灵活变换;

4、沿关家垴山脚,构筑了一圈大约300多个散兵坑,这300多个散兵坑形成了关家垴的外围阵地。

这样,日军和民夫苦干到深夜,一个系统而坚固的防御阵地产生了。

在日军构筑阵地时,冈崎也同时在观察着地形,他发现关家垴南面被八路军占领的柳树垴地势比关家恼略高,这样一旦交战起来,关家垴将受到来自柳树垴的火力压制。冈崎立刻命令一个中队夜袭柳树垴。

守卫柳树垴阵地的,正是陈赓建议不参加这次战斗的决死第1纵队第25,38团。这两个团最先占领柳树垴,堵住了冈崎支队的退路,对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没有得到正常发挥。

也是时运使然,当冈崎派出的一个中队日军摸上柳树垴时,正遇上38团与25团换防,日军乘夜摸上去的地段,正是25团2营准备交给38团的防区。

毕竟是新成立的部队,战斗经验不足。黑暗中25团2营见一支军队上来,就想当然认为是38团,既不问口令也不问番号,而是离开阵地就往山上走。日军顺利进入2营空出的阵地后,留下一部分兵力,另一部分兵力则继续尾随2营。就这样一前一后到了山顶,2营的战士转过身说:“别再上了,这里是我们的防区。”

日军并不答话,而是突然挺起刺刀进行白刃突击。2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跑往山下,于是,柳树垴被日军占领。

日军虽然占领了柳树垴,但是黑暗中并不熟悉柳树垴的地形,因此还是立足未稳,有经验的部队一个反击就有可能重新夺回柳树垴。但决死第1纵没有果断实施反击,而是开会讨论如何打,在他们开会讨论时,日军已经加紧构筑工事,做好了防御。

柳树垴的失守,使八路军和日军的实力发生了一正一反的变化。日军由原来关家垴一股力量变成了关家垴和柳树垴两股力量,这两股日军相互配合策应,攻防实力大大增强,而丢失了柳树垴的八路军进攻实力则大打折扣。

30日凌晨4时的总攻时间到了,本来的方案是包括柳树垴在内的各路八路军对关家垴实施总攻,而此时决死第1纵队不得不反攻柳树垴,导致八路军对关家垴无法进行包围,不得不将总攻改为夜袭。

决死第1纵队对柳树垴的进攻非常不顺。

由于阵地是25团2营丢失的,因此2营成为攻打柳树垴的主力。当2营奋勇突破日军机枪的封锁上到最上面一层梯田,再往上就是柳树垴顶部时,被日军手榴弹死死压住,再也无法向上,一直到天亮都无法得手。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4时发起对关家垴的夜袭也遇到了困难。

当特务团攻到山腰上的窑洞时,遭到激烈的机枪火力射击,而特务团的手榴弹却无法对日军造成伤害。

原来日军已经将窑洞全部打通,随着特务团的移动,日军机枪手也随时在各个窑洞中移动,使得日军机枪无死角,给特务团造成很大伤亡。特务团战士朝日军机枪阵地扔的手榴弹也都掉入了日军事先挖好的防弹壕中。手榴弹在防弹壕中爆炸,对日军无法造成伤害。特务团战士们只能凭着勇敢以手中步枪和日军进行各个窑洞的争夺,伤亡很大,最终与日军在窑洞区域形成相持,也无法再前进半步。

天亮后,决死纵队继续对柳树垴发起进攻,始终无法得手。

可能感觉兵力不足,因此柳树垴日军将兵力全部收缩到顶部。经验不足的25和38团以为日军有撤退迹象,士气大振,奋力猛攻,他们在机枪掩护下搭着人梯向柳树垴顶部进攻,但是日军枪法很准,战士们只要露头就被杀伤,饶是如此,八路军战士们毫不畏惧,继续向上进攻。

25团有丢失阵地的责任,因此压力很大,他们在这一天不间断地组织了7次前赴后继的进攻,在黄昏时终于以2个连的密集队形冲上了柳树垴顶部,和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事后有过统计,在百团大战的白刃战中,3个八路军战士才能对付1个日本兵,也就是说,必须集中3倍以上数量,而且精力充沛的战士才能在白刃战中战胜日军。

冲上柳树垴顶部的25团战士在和日军进行白刃战时,在柳树垴西面和西北面进攻的38团无法及时攻上柳树垴顶部对25团进行支援。但是连续进攻4次的38团却付出了2营长受伤被俘,2营副营长以下数十名连排级干部先后牺牲的代价。

没有38团支援的25团,本来冲上柳树垴后就已经体力透支,再加之白刃战技术的差距,导致在和日军的白刃战中损失惨重,不得不退下柳树垴。

在遭受重大伤亡后,25团和38团不得不停止对柳树垴的进攻。

此时,攻击关家垴的八路军主力也遭到极大伤亡。

天亮后,新10旅28团首先在关家垴西面发起进攻。新10旅是5月份才由平汉抗日游击纵队和晋豫边游击支队合编而成的新部队,和决死纵队一样缺乏战斗经验。由于没有防空经验,28团战士们在日军飞机轰炸扫射下不是就地卧倒,而是四处奔跑,结果导致损失惨重。团长王耀南命令吹冲锋号,战士们冒着重大伤亡冲上日军一线阵地,才使得日军飞机担心炸到自己人而不再轰炸。但是28团伤亡太大,不得不撤出战斗,将占领的阵地换防给主力772团。

772团在抗战前的番号是红四方面军第31军92师。干部带头冲锋是作战凶悍的红四方面军的一贯作风,第31军又源自比红四方面军还早的鄂豫皖红军主力第73师,因此772团是129师的绝对主力。

772团接替28团后立刻投入战斗,1营首先发起攻击,冲在前面的100多战士奋勇冲杀到关家垴顶部下面一层,正准备往上进攻时,突然遭到日军机枪侧射火力的攻击,这100多人全部阵亡。3营随后发起冲击,会同1营剩余部队反复冲杀5个小时,结果1营除10人以外全部都带伤,其中1连只剩3人,3连只剩下指导员和两名伤员,4连只剩下4人。

陈赓的386旅在抗战爆发时有771和772两个主力团,其中771团在1938年7月就已经调出了386旅,因此陈赓麾下的主力就只有一个772团,此时见自己麾下的唯一主力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陈赓非常着急。

陈赓打电话给彭德怀:

此处的地形对我十分不利,是否可以把冈崎大队放下山来,另选有利地形打他的伏击?

彭德怀坚决不同意,说就算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更对陈赓说:

有意见可以保留,但命令必须执行!你不把这股敌人消灭,要你的脑袋。

在彭德怀的命令下,772团只得继续进攻,但由于人员的重大伤亡,不得不将排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都组织到一线战斗,再继续付出重大伤亡后,依然无法拿下关家垴。

在772团攻击受阻时,从关家垴北面进攻的385旅769团突击队上到距离顶部约20米处的壕沟坎。所谓“壕坎”就是山腰上突出的部分。当769团突击队正准备顺着一条长约30米的斜坡攻上关家垴山顶时,遭到日军机枪的封锁而无法前进。

这时,师长刘伯承实在忍不住,也继陈赓后给彭德怀电话:

彭老总你这是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

彭德怀则对刘伯承下了死命令:

拿不下关家恼,就撤销第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就在八路军对关家垴久攻不下时,侦察报告,日军铃木支队和田中大队正向关家垴迅速运动。承受巨大压力的彭德怀冒着日军机枪和狙击手的危险,到距离关家垴仅500米的阵地前,举起望远镜观察。

这一幕被随军记者记录下来。

抵近前线观察后的彭德怀重新组织了进攻,命令以769团为主力,以772团、16团、38团、25团各出1个营,配合769团向关家垴发起总攻。

可是,八路军在经过18次伤亡惨重的冲锋后仍不能拿下关家垴。

师长刘伯承心急如焚,他来到769团团指挥所用望远镜观察,见769团突击队所在的壕坎到关家垴顶部的斜坡,突然灵机一动,命令在壕坎挖一条通向顶部的暗道。

769团按刘伯承的命令进行土工作业,到夜晚时终于通过暗道冲上了山顶日军的主阵地,冲上阵地的八路军以各类武器一起开火向日军发起冲锋,于是,3颗机枪子弹贯穿日军指挥官冈崎谦受胸部,当场将冈崎谦受打死。

30米土工作业冲上顶部,机枪击毙日军最高指挥官。这也许是《亮剑》中情节唯一和实际能沾点边的2点。

但是支队长的阵亡并没有影响日军的作战,几个中队长相互协调,将日军伤兵也组织起来对八路军进行反击,相互冲锋的双方汇聚在一起开展了白刃战。八路军对日军强悍的白刃战浑然不惧,如潮起潮落一般,退下去又冲上去,不顾牺牲地反复冲杀,终于在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支援下将日军大部歼灭,并占领了关家垴顶部,但是残余30多名日军从山顶退到山腰的窑洞内,凭借手中5挺机枪坚守顽抗。

这时,八路军阻援部队和铃木支队交上了火,而田中大队也已经进入到了洪水镇。在关家垴的八路军已经精疲力竭,全军上下都知道歼灭30多名日军就只差最后一击,但日军利用打通的窑洞逐洞顽抗,使得八路军就是无力对这股敌人进行最后一击。

白天,日军的飞机也来助战,但是八路军还是试图歼灭这股残敌,战斗中伤亡不断增大,伤亡最大的是25和38两个团,总共伤1570多人,阵亡589人,两个团剩余的人数不足500人。

到下午4时,增援的日军已经靠近关家垴,如八路军再不撤退将陷入日军的内外夹击,在此情况下,彭德怀不得不发出撤退的命令。

八路军撤退2个小时后,柳树垴上的数十名日军退出阵地和关家垴的日军会合,两股残余约100人,在铃木支队接应下,往洪水镇开去。

四、事件评论

关家垴之战,是1万余名八路军对500名日军的数量对比悬殊的战斗,但是并没有达成歼灭日军的目的,反而让日军逃跑了100人。

对关家垴这一仗,事后彭德怀也承认是自己一生打的4场败仗之一,指出自己“有些蛮干地指挥”。从结果来看,也证明这一仗不应该打,但是彭德怀出于什么原因非要打下去呢?

在彭德怀的自述中有检讨:

在敌军扫荡时,日军一般的一个加强营附以伪军为一路。我总想寻机歼灭敌军一路,使敌下次扫荡不敢以营为一路,以使其扫荡的时间间隔拉大,有利于我军民机动。我这一想法是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在这场1万对500的战斗中,八路军的损失在战报上是600余人,但据估算,伤亡应在3000左右,是一场在兵力占绝对优势下失利的战斗。

但这一仗并非一无所获,首先证明了八路军要战胜日军,还是要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而不适合攻坚战,就更加坚定了八路军以后对日军的打法,只能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其次,关家垴一战也确实达成了彭德怀要使日军不敢以营为一路进入根据地横冲直闯的局面,这一点,连刘伯承也不否认。

第三,通过关家垴这一仗,也极大提高了八路军的作战能力,特别25团和38团成长为决死纵队的两个头等主力。

在关家垴战役中,日军为八路军做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防御工事的展现。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刘伯承、陈赓等都观看了日军构筑的工事,受到很大启发。日军对地形的利用、工事的构筑、火力的配置等,给八路军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课,特别刘伯承对“猫耳洞”大加赞赏。

12年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大规模进行的坑道建设,或多或少都有关家垴日军工事的影子。

关家垴一战牺牲了很多老红军战士,特别是主力772团损失很大,但是从全局来说,这一仗给八路军干部战士很多启发,使得八路军真正对日军做到了知己知彼,为后4年八路军对日作战积累了实际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家垴之战打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