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还在思考杭州湾跨海大桥究竟为慈溪带来怎样的人才红利,那么以下这组数据告诉你:后浪已来,未来可期!

近十年,慈溪人才总量从2010年的14.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约22.9万人,增加了57.9%。 其中,高层次人才从2010年的3758人增加到2020年的约9000人,增加了139.5%; “3315资本引才计划”入选数在宁波各县(市、区)中位列第一,高技能人才新增数连续三年“领跑”宁波市; 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新引进高校毕业生14105名,均创历史新高; 自主培养国家“杰青”人才实现零的突破; 慈溪(前湾)人力资源生态产业园正式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迈入大桥经济新时代,慈溪作为杭州湾南岸“桥头堡”,始终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优化提升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优质人才服务生态,以资源要素集聚赋能人才创业创新;引进中科院两大科研平台、宁大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以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积蓄创新动力;加大创新载体的引进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优质人才科创资源集成地。

引进来,架起了一座政企联动协同创新的“跨海大桥”,探索出一条共赢共享的“科创在沪、生产在慈”的科技产业化模式。

近年来,慈溪企业充分发挥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特色型创新平台。慈溪启动宁波智能家电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引进市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浙江科技学院慈溪产业研究院、清控科创(宁波)创新基地等特色平台近20个。近三年,慈溪吸引470名上海高校毕业生、12名专家和高端人才创业发展,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达成各类产业化转移合作意向40余个,涉及投资近70亿元。目前,中科院上海分院慈溪应用技术和产业化中心已从上海等地引入项目团队9个。

走出去,构建交流合作双向互访机制,源源不断把上海科技、人才资源转化为慈溪制造竞争力,让沪慈两地从“双城记”走向“同城记”。

一方面,走出去“上门当学徒”,先后选派8名优秀年轻干部赴松江科技城、上海科委等单位挂职锻炼,组织37名教育医疗专家赴金山教育学院、上海华山医院开展业务培训。走出去“开门做掌柜”,赴上海开展人才政策推介和校企对接活动20余场次,邀请20余所大院名所来慈考察交流,以政策为载体,定向招引在沪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三大智库”聚乡贤反哺家乡,成立了以上海高校联盟为代表的“青春智库”、以环湾政产学研联盟为代表的“环湾智库”和以关爱家乡上海顾问团为代表的“专业智库”,成功集聚在沪慈溪籍人才近1000人,包括院士3人,教授、博士以上400余人,涉及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成立湾区服务家乡工作站,为在外人才反哺家乡搭建平台,首批进驻专家23名,结对企业43个。还成功举办世界慈商大会、沪上人才“家乡行”等活动35次,促成慈溪籍院士魏敦山与宁大科技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与环创中心等精准对接服务近30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构筑人才“蓄水池”,增强发展“源动力”。

中科院慈溪医工所研究团队联合慈溪企业成功打造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创新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2020年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省级领军人才2人、宁波“3315计划”4人,跻身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行列。中科院上海分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通过组建高技术产业化公司,吸引一批带动性较强的高新技术团队项目落户。

2021年,慈溪正抢抓“高铁时代”“前湾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时代”等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抢抓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明确接轨上海重点方向,大力实施接轨上海六大工程,全面推进与上海临港的战略合作,加快建立合作产业园、人才飞地等创业创新平台,加速集聚“高精尖缺”人才,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大做强人才基本盘,持续营造最优人才生态。近日,宁波前湾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正式开园,这标志着沪甬人才合作迈入新阶段,慈溪将抢抓时机,聚焦创新人才等重点领域,主动谋划、率先突破,积极搭建各类沪慈人才对接合作平台。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晨薇

编辑|芝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