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历史还没还给初中老师,一定记得书上有这么一个知识点: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也被誉为“美术三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大概是团体中光环最小的那一个。

也就是人长得年轻了那么一点,帅气了那么一点,至于绘画技巧和成就,好像也没听说比另外两个好到哪里去。

年少成名总是容易遭受非议,但年轻人的资本是我敢。

1510年,当只有27岁的拉斐尔在梵蒂冈宫,往墙壁上画下《雅典学院》的第一笔,属于他的时代才正要开始。

而这幅即将被称作“文艺复兴思想的顶峰”的神作,也将成为艺术史上最闪耀的“名场面”

戳视频关注视频号:意公子

#意公子每天送你一幅世界名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街头流传着这么一个“谚语”,如果你要夸一个女孩子美的不要不要的,就说:你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

你就知道,当时拉斐尔因为圣母画像收获了多少的赞誉。

▲ 《草地上的圣母》 拉斐尔

1507年 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紧跟着各界褒奖而来的,却是一道罗马来的“圣旨”。

圣旨上是这么说:“教皇想尽快在梵蒂冈见到拉斐尔,以便他在罗马与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一起,为美化罗马而工作。”

这个“意大利最优秀的艺术家”不是别人,指的是米开朗基罗。他在梵蒂冈留下了那幅最著名的天顶画《创世纪》。

▲ 《创世纪》 米开朗基罗

1508~1512年 现藏于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礼拜堂

而一起美化罗马的“工友”拉斐尔,则为梵蒂冈留下了这一幅《雅典学院》。这时候的拉斐尔才27,如果放到现在也就是研究生刚毕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雅典学院》 拉斐尔

1510~1511年 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虽然都是给教皇画画,但有意思的是《雅典学院》并不是一幅基督教题材的作品。

如果你去读文艺复兴早期的东西,比如但丁的《神曲》,它是这样讲的:但丁在地狱的第一层碰见了古希腊罗马的那些先哲和诗人。

这些人虽然对西方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因为他们出生早于基督教的形成,所以无法接受洗礼,那么既不是教徒,就自然要下地狱。

▲ 但丁《神曲》炼狱图 图源网络

在《神曲》里,你还是能感觉到,那个时候的基督教对于信仰、教规把控得很严,而且非基督教的东西都是被打压被排除的。

可是到了拉斐尔这个时代,教皇居然要求他画“异教徒”的题材,而且不是随便画在一个地方,是画在教皇自己的使徒宫的房间里。

▲ 《雅典学院》在 梵蒂冈博物馆

我们就能明显感受到,基督教权力中心对于原来异教的态度大大的改变了。

他们会去接纳甚至崇敬人类自身的力量,对人的思想和文明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所以其实《雅典学院》这幅画光是在题材上,就非常让人刮目相看。

但在当时,拉斐尔接到要画《雅典学院》这个任务,其实不轻松。

“雅典学院”,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学院。

在公元前387年,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开设哲学、数学、天文学、声律学等等学科,广收学子,这个学园就叫“雅典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但没有人见过雅典学院当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和氛围。只知道在这里,人才济济,人们天天在进行各种讨论辩论。

那么拉斐尔要怎么表现呢?

他是这样画的:在一个很宏伟的古罗马拱形长廊的尽头,有一个大厅。大厅里,或坐或站着50多个人,这些人有的站成一排,有的坐成一圈,围在一起讨论问题。

▲ 《雅典学院》局部

如果今天让你在一幅画里同时装下50多个人,而且画面还不能零乱,那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情。

可是拉斐尔却把这么多人安排的井井有条,整个画面既不会太拥挤,也不会太松散。

他延续了画圣母像时那种让人感觉平衡的构图,在阶梯的最上边让人们一起排开,然后下边阶梯的左边集中了一圈人。

而且高度是从中间像两边越来越高,右边是差不多的构图,这样50几个人连起来就基本是个大三角形,看起来比较井井有条而且不呆板。

这50几个人都是谁呢?

既有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数学家,也有国王、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家,艺术家……

涵盖了我们从小到大课本里学过的所有名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当然还有拉斐尔自己。

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是为了表现雅典学院学术讨论的氛围,拉斐尔把不同时空的人放在了一个画面里,这些人姿态各异,神态优雅。

在这么多人里,有两个人是最特别的。

他们在整幅画面的中心,站在阶梯上正在讨论问题。这是古希腊的两位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他最得意的徒弟亚里士多德。

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师徒俩的手势完全相反。

柏拉图右手食指指向天空,左手拿着他著名的文章《蒂迈欧篇》。而亚里士多德右手则整个掌心向下,指着地面,左手拿着自己的著作《伦理学》。

这两本书是师徒两人的哲学代表作,而这两个手势则代表了他们的哲学理念。

拉斐尔把他俩手势画得正好相反,是因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的学说完全从两个相反的出发点展开。

柏拉图的学说,讲的是超越人类社会的“理念世界”,他关心的是追求心灵升华、精神体验;而亚里士多德和自己的老师相反,他关心的是现世的秩序规则,比如法律、道德、伦理,相比于心灵、精神其实是更下面、更底部的东西。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的这两个思路,是后面一整个西方哲思的两大源头。

而哲学自古希腊以来,在西方文化里一直都被认为是里最为崇高的学问。

拉斐尔仅仅用不同的两个手势,就把西方哲思的源头给表达了出来。这两个手势从构图上来讲极其简单,但是从它的内涵来讲,却代表着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开始。

思想家帕斯卡尔有段非常经典的言论: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是的,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

所以只有你看懂了这两个人,这两个关键的手势,你才能明白这幅画的动人之处,明白为什么拉斐尔能够和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拉斐尔在《雅典学院》里表现的人之美,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个体的美貌或者美感,而是整个人类的美,那种尊重知识、肯定智慧的美。

美不仅在外表,也在内心;不仅在体态,还在思想。

▲ 《思想者》罗丹 1880年 现藏于罗丹博物馆

当我们会思考、会思辨、会站在真理的一边,这才是属于人,最美的样貌。

如果你今天有机会走进梵蒂冈博物馆,站在巨幅《雅典学院》面前,请记住屏住呼吸。

那是携带着即将改变整个人类命运知识的一群人,从古希腊罗马的时空里在向我们缓缓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