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相会,对,是道菜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放在霓虹国,这道菜会瞬间让人联想到亲子丼:鸡胸肉和洋葱酱油一起煮好,浇上打散的蛋,“母亲”和“孩子”在一碗饭中相见。裹上松软热腾的米饭,鸡肉的鲜味多汁和鸡蛋的软嫩爽滑相互交织,是家常美味的经典代表 —— 就是不能细想。

那当霓虹国人看见中国制作的,“真”的母子相会时,会有什么感觉?答案就藏在《中国食文化》最后一集的最后十分钟。

依旧是母子相会:金黄的腐竹上,松软的土豆泥被抹匀摊开,青豆、胡萝卜、蘑菇做的馅料被土豆泥腐竹裹成母鸡身的造型,再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出母鸡的脖子,腿和头,下油锅炸制定型,浇汁,最后放上用淀粉和蔬菜做的鸡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形状和口感都和真的鸡相似的素材,在佛教和非佛教食客里都非常受欢迎”,解说词说道。“这道菜在中国,属于精进料理”。

如今这道母子相会的滋味,大概是很难再寻觅了,但在这部36年前的纪录片里,你还能依稀看到中国顶尖厨艺曾经的模样。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日本龟甲万株式会社联合中国文化部共同制作, 《中国食文化》 这部纪录片早已获得过不少人的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

这部美食纪录片一共五集每集30分钟左右,分别走访了中国美食最具代表的4个地方:北京、江南、成都、广州,最后一集算是综述,把中国的厨艺和代表的菜色又整体的疏通了一遍。

这部带着浓郁上世纪风格的美食纪录片,解说词客观详实,只陈述做法和历史,没有任何主观的情绪滋味描写。也正因为这种详实,我们看见了与今天完全不一样的中餐烹饪手法。像红烧熊掌、果子狸、二龙戏珠… 我们今天想也没想过会真的存在。

这道菜很多人也没听说过

但要说这部纪录片真正的价值,还是藏在细节里。

就拿烤肉宛来说吧,如今已改名叫“烤肉宛饭庄”的炙子烤肉店,属于聚德华天品牌旗下,北京一共四家连锁店。

摄 | 小许

走进如今的烤肉宛饭庄,点上一份炙子烤肉,你会获得一个顶着铸铁盘的瓷炉,里面是满满一份大葱香菜爆炒肥牛卷儿/肥羊卷。热气腾腾,带着孜然香。下饭挺好,再配个芫爆散丹也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 | 小许

但在《中国食文化》里,你会发现炙子烤肉原本不是这样的:一口巨大的炙子炉,堂堂正正的放在餐厅正中间,师傅围着炉子,忙不迭的现场表演。香气弥漫整个屋子,四五张桌子,完全沐浴在烤肉的香气里。

炙子烤肉的佐料是有讲究的:新鲜的手切羊肉加上酱油、黄酒、砂糖、蒜姜汁孜然似乎是没有的,滚热的大铁板上,调好的羊肉呲啦一声放上,师傅手速极快,除了大葱,炒羊肉还需要用到鸡蛋

一次炒两大盘的量需要两个鸡蛋,目的是让肉更加软嫩。香菜出锅前放,再撒上芝麻油作为提香的佐料。翻炒甚至用不到铲子,全程只有筷子和碟子的巧妙搭配

那时的炙子烤肉

上桌,老式燕京啤酒,焦香软嫩的炙子炉烤羊肉,一口酒一口肉。如果不想师傅做,也可以自己包下炉子烤,全家人围着炉子,“虽然没有师傅熟练,但充满了另一种快乐”。

还有广州老百姓那时日常的蔬菜,在大棚种植技术还没有全面普及的35年前,你还能从片中依稀看见农耕文明的智慧。

韭黄的诞生,是在每簇碧绿的韭菜上罩上细长的陶罐。收割时,一个个陶罐要小心拔起。因为陶罐有限,韭黄产量也不多,只有固定的时节才有,不时不食的传统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也因为自始至终都长在地里,那时的韭黄更加辛辣脆嫩

仅仅36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还年轻的父母,如今也玩起了iPad刷起了抖音;那时还年少的孩子,也成了社会里中流砥柱的前浪。而对于我们热爱美食的人,若不是这部纪录片,我们甚至不会知道,原来曾经广州人真的….什么都吃。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部由霓虹国拍摄的纪录片呢?

保留下来的相关资料不多,但从有限的信息里,我们能发现这部纪录片很多有趣的渊源。比如他的策划方,是龟甲万株式会社,这是一家在日本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酱油厂,其旗下“万”字酱油,今天在很多超市的进口专柜都能看到;它的监制也都是日本教授和日本美食作家。中方的合作机构是中国科学教育制片厂,据说是当时的文化部牵线搭桥的。

这是一家酱油厂

*wikipedia

一家酱油厂为什么要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拍一部如此详实的中国美食记录?一方面,中国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有对外展现自己全新面貌的诉求;另一方面,也跟酱油厂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龟甲万株式会社成立于17世纪中叶,是日本最早出口美国的酱油品牌。它出口美国的过程遇到过巨大的文化障碍,当时日本人不了解美国人的调料文化,美国人也完全不知道酱油是什么,还以为是墨水,这使得当时在美国推销“万”字酱油的工作人员意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早年Kikkoman在美国的广告

在那之后,他们就成立了一个独立的 龟甲万国际饮食文化研究中心 ,不仅专门制作刊物,介绍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给日本,也带着传递出日本的饮食文化

《中国食文化》这部纪录片的日本方监制,就是龟甲万国际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的中国料理研究会代表,她在中心刊物里不断地给日本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细节,也在后来成为了日本的中国料理专家。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会唏嘘:最让我们了解上世纪中国餐饮样貌的纪录片,竟出自霓虹国之手。

但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因为这部纪录片,我们有了复原曾经菜肴的可能。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这部纪录片,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下周见!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中国食文化》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