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这个地名,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中小学一律封校停课的鲅鱼圈区,到底是个什么“圈”?

(点击下图查看详情)

东北的神奇地名火了

这两天又有很多网友扒出了东北一些“杀伤力”巨大的地名!一起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友评论

中吉君:出了长春市区,周边的村镇名字就逐渐狂野了起来

__Gelsey__:谁能想到黑龙江最高峰叫大秃顶子山呢

_原来是小韩:我妈说东北的地名确实不是很文雅,都是这个泡子那个堡子的(但是我们老家西丰的地名却是非常好听滴)

哲哲哲延:哈哈哈哈哈哈王八脖子裤裆沟,东北人很豪爽啊

厂万大师:这些地名……很淳朴

快乐生活玩家:东北,自带幽默气质(纯褒义)

睡不醒的飞飞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原来莲花池水沟子还算有文化水平的

杭州的有趣地名

不只是东北,杭州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名,经常让来杭州旅游的外地朋友看不懂。

你去过这些地方吗?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地名吗?

来留言跟我们分享吧!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申佩琦 综合报道

延伸阅读:

省外地区防疫通告错将营口市鲅鱼圈写成“鱿鱼圈”,现已修正

近日,辽宁营口市鲅鱼圈区发生聚集性疫情,引起多方关注。其中,网友在微博上反映,福建某县官方微信公号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通告》,错将“鲅鱼圈”写成了“鱿鱼圈”。

上述落款为“XX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的通告原本写道,“截至5月14日17时,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陈屯镇杨店村,鱿鱼圈区熊岳镇宜城社区、和平社区等9地疫情风险等级定为中风险地区。”

至晚于5月17日早间,相关错误已经修正。

鲅鱼圈区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是营口市的四个区之一,距离营口市市区南52公里。

鲅鱼圈这个特色地名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鲅鱼圈地区一直归盖县(今盖州市)管辖。1984年1月,为建设鲅鱼圈港,经国务院批准,鲅鱼圈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

《辽宁日报》早前报道提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黑龙江人给刚到鲅鱼圈做生意的家人写信,他只是大致听说“鲅鱼圈”,却不知道是哪三个字,于是根据读音展开联想,猜测是国家建设的某个农垦区的名字,便写成“八一”,把圈字画个“○”,于是信封上出现了“营口市八一○区”字样,幸亏营口市的邮递员解读能力强,将信顺利送到。倒是收信人对“八一○”百思不解,直到跟朋友通了电话才明白个中原委。

报道称,更多的外地人把鲅鱼误写成“鱿鱼”。营口开发区报社的一名记者收到一个邮包,细看之下放声大笑,原来邮件地址被写成了“鱿鱼圈”。还有根据当地人方言发音写成“八鱼圈”的也不在少数。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辽宁省地图上,把鲅鱼圈标注为“巴鱼圈”。

另外,鲅鱼圈的“圈”字是多音字,如果不是听本地人念出来,不了解情况的外地人会读作“juàn”,认为是养殖鲅鱼的地方。

鲅鱼好理解,但“圈”字来源说法不一。

上述报道提到,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白旭钻研地方史多年,曾在当地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为什么叫鲅鱼圈?这是我听过最全的答案》一文。他称,盖州市档案馆保留有1980年至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其中有关于鲅鱼圈的记录:“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这是解释鲅鱼圈地名由来的最早的官方文件。

不过,鲅鱼圈区已退休多年的文化馆原副馆长范垂鹏对此说法不认同。他认为,清朝时,鲅鱼圈人口少,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因地貌上三面环山围成一个圈的形状,中间类似一个小盆地,故而称之为鲅鱼圈。“这一说法也有根据,如今,当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带称为圈里。”

葛成良退休前是鲅鱼圈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地名研究。据他介绍,鲅鱼圈原本是交通不便的荒滩,只是海边上有几间茅草窝棚供打鱼人暂栖。150多年前,分别有6省13县的渔民来此谋生,遂变成村落。每年的5月槐花盛开时,也是这里的黄花鱼盛产期,以望海寨(今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望海渔业村)为交易中心堆满了黄花鱼,待价而沽。因为当地人排斥外来渔船,所以外来户只能寻别处落脚。“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久而久之,此地就以交易鲅鱼而远近闻名,形成了以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由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互相排斥,因此,这6省来的外地人自行抱团,他们称自己人和居住处为圈内,称本地人为圈外。而本地人常来买他们的鲅鱼,故习惯称其为“鲅鱼圈”。1955年,当年的屯子改名为海星村,1958年成立公社时因“鲅鱼圈”正好居中间,南9公里,北8公里,且无重名,故改称鲅鱼圈公社。

由此白旭得出结论,鲅鱼圈这一名字应该是从外省来此打鱼的渔民口中叫出来的。

“‘鲅鱼圈’这三个字确实土里土气,曾想过改名字。”白旭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报社曾发起民间征集地名活动。从来稿的情况看,与“港”“海”“湾”有关的名称占大多数:如海明区、新港区、金湾区、海星区。后来因为改地名程序繁杂、成本太高等原因搁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鲅鱼圈的名字因独具特色而广为传播,成为一个标识,深受当地百姓的喜欢,成为省内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

据网友称,还有学校通知写成鲸鱼圈。

有网络大V称,还有写成鲍鱼圈的,请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

来,跟我一起念:鲅[bà]鱼圈(quān)!

围观网友纷纷笑喷,昨天沈阳鸡架,今天鱿鱼圈,硬把流调记录整成了辽宁美食攻略。

热搜第一!阳确诊病例轨迹里必有鸡架 新华社发声

不及防,沈阳的鸡架今天下午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名……

据了解,这个微博热搜起源于沈阳一新冠确诊患者的流调。

结果全国人民发现了一位沈阳民间美食家。这位沈阳老大爷平均每天下两次馆子,鸡架、炖肉、抻面,硬把流调记录整成了沈阳美食攻略,让不少网友表示,以后去沈阳旅游,直接照着吃一圈,没毛病。

沈阳一医院返聘职工被确诊

曾自驾游、下馆子、唱KTV

根据流调显示,这位沈阳大爷退休,因能力优秀被医院返聘,但是业余生活丰富,五一假期期间去鲅鱼圈自驾游,回到沈阳后,天天下馆子,鸡架、炖肉、抻面一个不落,每天还不重样。晚上21:00还会去KTV唱歌……

三天三次鸡架的好胃口,更让人发出天问:沈阳鸡架到底有多好吃?每次流调记录都有它?

坐拥5400多万粉丝的沈阳籍明星林更新说,鸡架的灵魂不在于他有多少肉,在于嗦勒。

更使得沈阳鸡架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

新华社评论:

现在不抓紧打疫苗,回头吃鸡架都不香

17日下午,新华社东评:现在不抓紧打疫苗,回头吃鸡架都不香。

文章说,东老师认为,有关部门是否还可以从几个角度加把劲,再推动一下打疫苗的愿望:一是进一步增加流动疫苗接种点,守住交通“要隘”,进入街镇社区,方便得“走过路过的”都“不好意思不打”;二是考虑在健康码上进一步明确标识疫苗接种情况,与后续公共场所管控挂钩;第三,既然奖励大米鸡蛋未必能刺激打疫苗愿望,是否还有其他市场手段、信用手段可以发挥作用?比如给予一定时限,超过时限仍未接种的应接人员,需要付出一定延误成本。具体怎么做,需要有关部门集思广益,尽快研判。

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安全的。打疫苗方面,中国人千万不能起大早、赶晚集——现在没有打疫苗的紧迫感,将来就难有吃鸡架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