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的文章中说了2020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4.5万亿,赔付了1.4万亿,所以很多读者愤怒地问还有3万亿去哪儿了?是不是都成了保险公司的利润和业务员的佣金了。

这是保险科普系列第6篇推送,关注我们可以阅读之前的内容,也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上图,早在2021年1月28日国家保险监管部门“银保监”就在网站“统计数据”板块发布了2020年的全国保险信息统计表,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至于“收了4·5万亿,才赔1·4万亿,还有3万亿都成了保险公司利润”这种很偏激的说法,就如同:“这个月卖了500万的货,老板才发5万工资给我,495万利润归了老板”,一样非常可笑的结论。

特别强调:

本文只讨论“3万亿去哪儿”这个核心内容。如果你只关注业务员误导销售、各种理赔纠纷,可以关注我们后去看之前推送的骂保险公司、骂业务员的内容即可。骂的人多不代表骂的人都正确,只能说明这个行业的关注度高!

正文

作者本以为3万亿去哪儿还是比较好写,但收集了N多数据后才发现要把“3万亿去哪里了”写明白,让读者们清晰理解这不是小学生加加减减那么简单。另外大家看到已经是第四版了。

“消失”的3万亿主要是这两方面:一个是营销开支;一个则是不同险种理赔规则不同,我们分开来说。

一、营销开支

很多保险有关的文章下,都有“保险公司招的不是业务员,而是客户”这个评论。严格意义来说招的人连“业务员”都算不上,因为这些“业务员”和保险公司签订的是《保险代理合同》,法律上这些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司仅仅是代理合作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的“业务员”。

不过也要说明,保险公司也有一群拿工资的行政工作人员,他们和保险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买了五险一金,称之为“内勤”,主要工作不是不是用卖保险,而是想方设法“让代理人多出单”。

保险代理人和保险公司都不是雇佣关系,保险公司也就不用开底薪和社保等,只要设置好佣金制度,那么敞开门招人也就成了必然。这个模式并没有什么错,而是建立在这个模式上的蹭蹭吸血的畸形制度才是问题。

其实保险公司的逻辑非常的简单,就三个字:用钱砸!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只要钱到位,代理人什么姿势都会”,更早一些的代理人说得更加直白“产品垃圾不是问题,能用佣金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那么2020年保险公司收了4.5万亿保费,支付的各类佣金以及管理费有多少呢?

5728亿!

肯定有网友会激动地说5700亿,1000万业务员赚翻了?真这么简单业务员们就该笑了:实际上一份保险产品属于业务员的部分不多,代理人所属的渠道、上级都有份。

前段时间“黑龙江张乃丹”说的“套取业务费用”,是内勤高管或者内勤高管伙同高层级代理人(经理、总监这种层级)一起套取的,没有普通代理人和基层内勤的份儿,基层都是被压榨的对象,怎么可能给你分钱。代理人中少数可以拿到高“工资”,更多还是绿油油的“韭菜”。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保险代理人请客吃饭送礼的开支都是自己掏钱,保险公司不会报销的;特别是每年年底那些什么“客户答谢会”这些门票都是代理人自己掏钱买。

3万亿这里减去5700亿还有将近2.5万亿又去哪儿了?

二、规则

没有做过生意的朋友,会觉得做生意很简单就是进货卖完再进货再卖完;但开过店的朋友都知道,很多行业是要“压货”的,销售出来的钱也是滚动的流动资金,并没有那么简单。其实保险理赔也是这个逻辑,普通大众觉得保险收了4.5万亿,怎么也要赔个3.5万亿出来才合适,现在才赔1.4万亿算什么?

这得从不同的保险有不同赔付或者给付规则说起。

1、常见理赔

常见的长期型保障类保险大都是应对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后果很严重的大病、死亡等情况,自然理赔的条件就要高些,因此往往今年买了不一定今年就会立马出险;反而是今年出险理赔的大都是过去买了保险的人,这就是“理赔滞后性”。举例,某龙头保险公司2020年的重疾险理赔平均一件才几万块,就是因为以前投保的重疾险保额才几万,而2020年投保的这部分长期险还没有到理赔高峰期。

和长期险对应的是短期型保险,以医疗险、意外险为主;特点是大毛病、小毛病都要管,因此理赔率很高。2020年全国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的健康险和意外险(均为短期型),累计收了1655亿保费,理赔了大约925亿,粗算理赔率56%;若把各类业务费用扣除,这925亿对应的理赔率就上升到70-80%之间。

2、不计入理赔的“钱”

前面两种理赔金额都会计入1.4万亿理赔金的,但还有一种不计入1.4万亿的情况:“理财类保险”满期给付和部分领取。

常见的健康类保险的“理赔”是指被保人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病死伤残“事故”,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予以赔付。而“理财类保险”给“受益人”赔钱有种两种情况:

情况①、被保人死亡:则按照合同规则给受益人赔付“死亡保险金”,这是要计入1.4万亿理赔金的。

情况②、被保人健在时领取:合同到期保险公司按规则给被保人一笔大于已交保费的钱,或者在合同有效期内办理了“现金价值部分领取”;这两种领钱不属于“风险事故”,所以不计入1.4万亿理赔金。

两种情况啥意思呢?好比便利店老板的儿子经常放学时候去便利店拿零食吃,员工只需要给老板报备一下,做账时候做入“成本”;但员工的孩子拿零食吃,就要按销售价付钱,做账要计入“销售”。仅仅孩子身份不同,做账就是南辕北辙了;同样是理财险账户的钱,但因为场景不同,所以属性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么大部分“理财类保险”的规模有多大?

如上图所示:2020年寿险保费2.4万亿!

“寿险”是赔付死亡的保险,怎么会比健康险、意外险多这么多呢?根据监管要求“理财类保险”归入“寿险”大分类,而上图箭头指的7000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是银行销售的理财类保险,是2.4万亿中的一部分。

而银行还只是保险公司销售的渠道之一,保险业务员则是另一个销售渠道;经过查证《证券日报》报道过,2020年寿险2.4万亿保费中业务员渠道仅年金险(理财险一种)就销售了1.1万亿,还没有算万能险和分红类保险。

因此3万亿去哪儿了的最大悬疑呼之欲出:3万亿中有1.8万亿是理财类保险的保费!

在保险公司实际业务中,理财类保险极少遇到“死亡赔付”:

①银行销售的理财类保险,基本上都是3年、5年、10年这种满期后全部返还;

②终身型的理财类保险不存在“满期”问题,而是看消费者自己多久办理“部分领取”,或者是退保。啰嗦一句:实际中很多消费者把终身型理解成“死了才赔”,无端弄出一些是非。

4.5万亿保费中,有1.8万亿属于理财类保险,5700亿佣金和各类管理费;算下来实际上只有2.13万亿保费深度参与了1.4万亿理赔。

虽然这篇内容写出来,很多人并不相信2.13万亿保费赔出1.4万亿,然而现实情况就是这样。虽然中国保险业有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但数据不会骗人。

最后

数据不会骗人的时候,就会产生最后一个问题:保险公司去哪儿赚钱?

对保险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保险公司赚钱的大头是两个地方:

1、时间利差

短期型保险没有时间利差,主要是长期型保险存在时间利差。时间利差就是货币贬值的那一部分,很多人觉得保险公司不该赚这个钱,一边儿消费者想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提供良好服务,一边儿又不让保险公司赚钱;就好比老板天天画大饼,天天让加班,就是给个基本工资,谁愿意干啊。

时间利差是保险公司利润大头,人家做这行就该赚这钱,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对于业务员来说你不接受或者想不通也不差你一个,你不买人家也不强买强卖。

2、投资

中国有几百家保险公司,赚钱的就头部几家公司,如果单纯地靠大家想的“拒赔”来赚钱,保险公司开着也就没意思了。从前面我们看到2.13万亿赔付1.4万亿,就会发现“拒赔”真的帮保险公司赚不到几个钱。

保险公司手握万亿计的钱是不可能和土财主似的放银行长霉,而去做投资赚钱。保险公司对投资这事儿很热心,若非保险监管部门举着大棒在边儿上看着,要求保险公司落实“保险信保”这个理念,保险公司才不想去卖那些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卖简单的“理财类保险”难道不香?

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等这些保障型保险,虽然这些产品也能赚钱,但涉及到消费者的通俗认知和保险公司标准有差异,很容易有纠纷,绝大部分保险扯皮官司都是这些产品来的。

2020年有家保险公司就断了各种医疗险、意外险业务,专心卖理财类保险,全年收了33.8亿保费,赔了936万,没有发生理赔纠纷和投诉,公司也从亏损到盈利,对公司来说这是极大的利好;但对消费者来说,一家只卖理财类保险和终身寿险的保险公司,似乎又少了一些社会责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