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黄陂区建设武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以下简称轨道基地),要求黄陂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强轨道基地建设。黄陂区迅速行动,主动对接,与武汉地铁集团合作,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武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轨道基地。选址黄陂区前川城区西北部。规划建设面积32平方公里,布局地铁小镇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区、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区、轨道交通维护保养区、轨道交通材料生产区、轨道交通观光体验区“一镇五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稿 华中城市研究会会长冯煜晖

开展基地控规深化、产业规划编制、招商引资等工作,协调集团公司进行产业创新联盟组建、湖北省数字建造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成立等工作。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研究院、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筹)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也正在积极筹建中。武汉地铁集团联合华科、北交大等高校以及华为、交控科技等优质企业,依托国家级的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产业创新研究院,目前已有中车长客等41家享誉国际的知名企业入驻产业基地,计划总投资超过227亿元。此外,还有18家意向企业正积极商洽中。

为推动轨道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将轨道基地打造为千亿级国家级产业基地,应做好以下工作:

采用新城模式,优选社会资本

建议基地开发采用新城模式整体开发建设,该模式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规避政府债务风险,又能将基地开发建设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关键在于将基地的开发策划、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产业招商和导入、城市运营服务等整体打包,通过对社会资本开发意愿、资金实力、关联资源、运营经验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择优选择在资源整合、高端策划、投资融资、产业导入、设计建设、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具有综合优势的社会资本为合作伙伴,共同进行基地的开发建设。

前川地铁小镇位于黄陂区前川街,总用地面积约433公顷。托轨道交通前川线站点,结合轨道交通产业装备制造创新基地形成产业配套宜居生活、智能管理、新型街区,打造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和特色人文底蕴的小镇形象,建成集商务办公、城市综合服务、高端住宅于一体的生态宜居智慧城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新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基地要把创新驱动作为长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落户基地的企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因此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基地集聚,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基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重点支持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联盟、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筹) (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 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

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32km2的轨道基地,定位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引领区。因此应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充分借鉴雄安新区、长江新区等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经验,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轨道基地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市政专项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等专项规划,保持规划严肃性,强化规划约束力,确保能够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产城景人融合的城市发展样板区。

政策支持有突破

国内株洲、青岛、广州、成都等地轨道交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相对成熟,尤其是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成都市出台支持性政策,大力度支持。建议我市可借鉴经验,将轨道基地项目列入省市重大项目,并纳入省市“十四五” 发展规划,同时配套出台支持轨道基地建设、产业联盟发展的用地、融资、税收、人才引进、企业入驻等政策措施,做优做强轨道基地。

统筹谋划,做好基地内建设工作

基地内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度超前,一体推进,结合5G技术、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共同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龙头” + “特色”要坚持

按照“产业高端化、产品系列化、配套本土化” 原则,对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游的设计咨询、原材料供应,产业链中游的建筑施工、装备制造,以及产业链下游的运营维护、维修保养等配套产业进行研究。在省、市、区及武汉地铁集团支持下,通过市场换投资,投资换产业,引进以盾构机、轨道交通车辆、新制式轨道交通类装备制造作为龙头企业,并考虑给予其一定市场份额和优惠政策,作为支撑产业基地的骨架;同时打造“维保+培训”的特色版块,形成国内市场差异化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