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觉醒年代》中有一个个精彩画面。

比如陈独秀辜鸿铭带队北大男神教授团,与英国大使团就解聘洋教授自主权一事进行谈判。

谈判中,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似乎比当时的外交使团谈判还霸气。

谈判结束,虽然没有就解聘洋教授事宜达成一致,但却明确表达了北大乃至中国人的态度。

那就是反对英国大使团的双标干涉北大管理内务绝不妥协。

这一谈判中,陈独秀李大钊还有胡适,辜鸿铭有很多谈判细节,让人看着特别过瘾。

较真的网友不禁要问了,这个场面究竟真实不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不真实,蔡元培叫板洋教授但没谈判过

1917年,蔡元培开始北大改革,发布就职演说提出“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为啥一开始就叫板洋教授?

这是因为当时的北大教授中,有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教员,其中有前清习气的中国人,也有被大使馆介绍来的洋教员。

蔡元培想把学生一心想着做官老爷发财的心思扭转到求学的道路上,首先就要从教授队伍整顿开始。

今天在大学里解聘一个教授是有自主权的,只要合理合法就可以。

而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代,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解聘洋教授居然惊动了英国大使馆。

“对那些或托中国驻外使馆,或由外国驻华使馆介绍进来而确属滥竽充数的外国教员,也不顾各方面的压力一律撤聘”。

在整顿教授队伍中,被解聘的一个洋教授是英国人克莱德,他惊动了英国大使朱尔典。

英大使威胁蔡元培,“蔡元培是不要再做北大校长了”,还去北洋政府外交部告状。

蔡校长不为所动,一笑置之,他认为此次辞退英教员照规矩办事,打官司悉听尊便。

他甚至还派人和被裁撤的法国教员打官司,最后获胜。

也就是说,《觉醒年代》中的北大解聘英国教员,英国大使参与其中想要控制北大聘用教授自主权,这些都是真实的。

就连教授名字,英国大使名字都是真实的。

唯独,蔡元培派出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辜鸿铭这一北大顶级男团教授团,去和英国大使团谈判,这个情节是虚构的。

这么说强调不真实的考据派是有理由的。

北大叫板洋教授成为外交事件真实,谈判桌上的表现是虚构的。

2 太真实,陈独秀李大钊群情激愤出主意

“我蔡元培当北大的校长,当对了,我谢谢诸位的鼎力支持。”

看到这句话,热血沸腾。

这是蔡元培得到陈独秀等北大师生的大力支持,拿出了如何应对英国使馆的法子。

什么法子呢?

《觉醒年代》,北大校长蔡元培接到外交部意见,建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和陈独秀 李大钊等人商议,号召新青年同人北大教授主力,一起想办法。

教授和同学代表大多一宿没睡,熬夜查资料,拿出方案。

一个是李大钊查到的资料,北大招募教授原件,表明自己有裁撤教授自主权。

另一是胡适提出的国外裁撤教授经验,可以组织教授团和大使团谈判,实在不行可诉诸法律。

最后更有一个杀手锏,就是北大学生们联合签名,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议。

实际上,正是陈独秀和北大同仁们一起同仇敌忾,才让蔡元培有底气提出北大教授团和英国大使团正面交锋。

这里的行为逻辑和故事呈现非常顺理成章。

当时的环境,蔡元培校长完全可能让陈独秀等北大齐心协力想对策,才能从容应对这一从学校内部事务上升到外交事件的棘手问题。

正是符合当时事态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合理表现,符合剧中行为逻辑,从而真实可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谈判桌一战,人物形象鲜明真实

《觉醒年代》北大男神教授团和英国大使团的谈判,可谓精彩至极。

先是胡适温和坚定用英语提出解聘克莱德是北大内部事务,不需要英国大使团干涉。

这里来自安徽,在美国学哲学的胡适,一派学者之风,表现出熟悉外国文化的修养。

再有陈独秀指出英国人如果犯法杀人,在当地政府需要接受法律制裁,英国使馆也要提出抗议么?

这是同样来自安徽,有很高文化素养,更有文人风骨的陈独秀风格。

朱尔典代表的英国使团自然也是很多辩解,强调教授是教育部签约的,合同未到期云云。

再看李大钊,先中文讲述,又英文结语,递上文件。义正辞严有理有据。文件内容包含北大的改革文件以及教授不合规文件,非常详实。

这符合燕赵之地的李大钊性格刚正,熟悉法律,又有正气侠气的性格。

再来看,辜鸿铭这位通晓九国言语的民国学者,学贯中西。

只见他一口气列举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等解聘大学教授的实际案例,驳斥英国大使对教授解聘事宜的双标对待。

更狠狠怼了朱尔典说中国人办事孩子气,说英国人的傲慢偏见与无礼在中国很少看见。

这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有一颗尊孔读经心的保皇派。为何要和陈独秀这些新文化干将在一起?

还不是因为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历史上,辜鸿铭也的确倡导中国人精神,更说出爱国,首先要爱文明。

谈判桌上的辜鸿铭是符合他历史特质的形象,堪称真实。

写在后面

这样看来,《觉醒年代》中的谈判桌上的舌战场面真实与否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说不真实是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出发。

说真实是从思想和情感角度来看。

看一部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都有自己的感受, 有人会细究史实和现实,有人却更看重情感和人物。

也许只要他们能激发我们更多一点了解那个时代本身,就已经很有价值。

剧中的鲁迅说,“没有形象思维的作品,不可能触及到人们的灵魂。”他于是写了狂人日记,塑造虚构的狂人,可谁能说这个狂人不是触及内心的真实呢

辜鸿铭的演讲中,中国人过的是一种有情感的心灵的生活。让人深深共鸣,中国人为何可以发自内心的温良有力量,又能深刻记忆,恰恰是因为用心,而不仅仅用脑。

这是不是也可以来解读剧中的真实解读?

一部艺术作品,你可以从历史考据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艺术和心灵的真实去感受它。

今日话题

看《觉醒年代》,你会为剧中的细节去查资料,收获知识,还是感受人物的情感真实?

@怡姐话电影,一方水土一方人,寻游精神的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