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十几年前,这句话就在网络上走红了,许多人写文章都爱引用这句话。他们似乎被当中的意境所感染,然而更多的人,却并不知道什么叫“清欢”。

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清欢》。后来,他的文章走红,一些人又把“人间有味是清欢”和林清玄的名字挂上了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不知道过了几年,大家才发现,原来这句话是出自于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这首词写于元丰七年,因为长期的贬谪生涯,苏轼从沉重的思想打击下,重新站立起来,潜心修禅、四处交友并交流思想,从而对人生有了一翻新的感悟。

在词中,作者通过对一天中的晴雨变化,清晨、中午,不同时段的环境描写,由外及内,由远及近,最后落脚到眼前的一盏茶、一盘菜。讲明了在生活中,获得快乐的真谛。

一、《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赏析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北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白话翻译:

冬天的早上,细雨伴着斜风,带起一阵寒凉。

雨停后,金色的阳光洒在银色的沙滩上,一抹淡淡的白烟,几株稀疏的绿柳,衬得景色格外明媚。在更远一点的地方,洛涧穿过了沙滩,源源不断地,注入淮水之中。

中午,我在家里喝茶,乳白色的茶水上浮着雪花般的浮沫。饭桌子上,摆放着用蓼芽蒿茎嫩做成的春盘。人间最有滋味的,就是这种清淡、闲适的欢愉。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面有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词表达的是,一个人在面对人生中的大风大浪时,表现出来的坦然。

同样,在这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第一句里面,他又写了“细雨斜风作晓寒”。

在十二月的早上,斜风夹着细雨,应该是透骨的寒凉。可是现在的苏轼,完全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因为他已经经过了太多的风浪,早把这些东西看作平常了。

在词的第二句中,他马上就写“淡烟疏柳媚晴滩”。这说明,在风雨过后,天气已经变得晴朗了。

元丰三年(公元1084年),此时距离“乌台诗案”,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在这五年中,苏轼的心境又有了一番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被贬到黄州时,苏轼的精神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因为壮年获罪,感觉前途渺茫,苏轼甚至产生了“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绝望与悲观。

不过,他很快就通过学习禅学、历史,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后来,宋神宗因为爱惜他的才华,不顾朝臣反对,把他调到汝州

尽管仍然是一个团练副使,但是感觉距离回京,又进了一步。所以说是“雨过天晴”,正如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沙滩上那样,风景明媚。

词的第三句,写的是一条叫洛涧的小河,源源不断地流向淮河。按理说,苏轼当时是不可能看到这个场景的,这完全是出于他的想象。那么,苏轼为什么要写这个想象中的场景呢?

这句诗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说,他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形势开始变得对他有利了,他的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他并不想继续留在官场。

他已经找到了一条,在生命当中获得快乐的途径。就像一条细小的涧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到大河之中。

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来描写自己这几年间的遭遇与人生的晴雨变化。与上半阕的浓墨重彩不同,下半阕苏轼只写了一个生活场景,以及两样事物。

先说中午在家里饮茶的场景。宋朝人饮茶是用点茶法,过程有多道以工序,极为讲究,也比较耗时。制作过程中,乳白色的茶水上面有雪花状的浮沫。他吹开浮沫品尝新茶。

这时,在他的餐桌上面,正摆放着蓼芽、蒿茎之类的时鲜蔬菜,这是一种古代的饮食习俗。

根据《风土记》记载:古人在元旦时,会用葱、韭、蒜、蓼、蒿芥等五种鲜蔬杂而食之,称作“五辛盘”。这些带香辛味道的菜,只是家常菜肴,苏轼吃着却很开心。

于是他通过这个很简单的生活场景,向大家传授人生经验。告诉读者:人间最有滋味的,最能让人欢愉的,就是过着这种清淡日子。

后来明人洪应明作《菜根谭》说“嚼得菜根,百事可为”,当中大概是同样的心态了。

二、苏轼奠定的“淡泊”诗风

自从调到汝州以后,苏轼心情变好了,他先去游历了庐山,后来又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当时因为自己的长子去世,心灰意冷,辞职在家。在一番彻悟之后,他甚至把自己的大房子捐给僧人做了寺庙,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了七、八年时光。

因为从前苏轼落难时,王安石曾经上书为他求情,所以苏轼这一次就跑过去看王安石。王安石看到苏轼后,也非常地开心。

从前苏轼在黄州时,王安石就经常问黄州来客:子瞻近日有何妙语?可见,他是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的。苏轼到金陵见了王安石以后,两个人就开开心心地一起谈文学,谈历史。

有一次谈到《三国》里刘备曾经对许汜说“人该忧国忘家,不应求田问舍”,但是王安石却写诗说:“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不过王安石认为,人不能只为了高大上的理想而活着。当一个人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去“争天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多半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因此人活着,还是得问一问田舍,重视一下生活质量。苏轼深以为然,马上作诗唱和:“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悔恨没有早一点认识王安石,后来他一直努力在金陵、宜兴等各地寻找合适的田宅,又上书向宋神宗辞职。

苏轼是一个非常喜欢美食的人,他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多次谈到关于果蔬肉类的制作方法。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从不肯杀猪牛羊等大型动物,后来到了黄州,鸡鸭鱼他也不杀了。

初到黄州的时候,好友陈季常去看他,他就提前写信告诉陈季常,不要杀鸡、杀鸭、杀鹅。

苏轼说自己当初在京里坐了大牢,曾经好长一段时间,天天受审,如同待宰的羔羊。因此再也不忍心见到杀戮,但是他还是要吃肉的。

苏轼曾经发明了一种东坡鱼的做法,过程也很讲究,据说是现在浙江名菜“奶汁鲫鱼汤”的前身

在黄州时,苏轼还写过《猪肉颂》,讲的是“东坡肉”的做法。又写信给他弟子秦观,讨论黄州的柑橘、鸭子、羊肉和鱼鳖之类美食的特点。

后来,他被贬到海南,还写诗大赞当地的生蚝、鲍鱼。这些东西,在我们如今看起来是名贵的,在那个时候,许多有钱人还没瞧上眼呢!

结语

阅读关于苏东坡的传记 ,我们会发现,他这种淡泊的人生态度,虽然和自身的经历,以及王安石的影响有一定关联,但是也不能不说是一早就在他意识中形成的。

作为一个生性乐观的人,苏轼在他人生最低谷,心情最灰暗的时候写出来的诗词,也并非全然绝望的。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苏轼的《寒食雨》中,读出了一种冲淡平和的心态。他认为:苏轼作品实现了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一次转变,奠定了宋词淡泊的新风。

苏轼的作品和唐诗的悲观色彩不同,读唐代诗歌,我们喜欢李白,因为他的诗中充满了豪壮的浪漫主义色彩;我们喜欢杜甫,因为他的诗充满了悲悯与同情,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史书。

但是到了宋代苏轼,风格开始变得淡泊自然。中国人普遍没有宗教信仰。即使修习禅道,苏轼的思想,也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

我们中国人不相信有来世,因此更加关注现世的生活质量,不会出现印度那种苦行僧。

王安石前半辈子一直努力经营自己事业,可是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努力,都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老年丧子,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这个时候,他回头再读史书,发现有很多人,辛苦努力了一辈子,甚至是几辈人,他们的梦想也并未实现。所以他发出感叹说,刘备就吃亏在当年没有人告诉他“问舍求田意最高”。

《论语》说:“未知生,焉知死”。宏图霸业,泽披苍生,这些都是我们活着时看不到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身边的人。

不是说一个人不能有远大的理想,而是不能盲目地为了一些远大的理想,而忽略了自身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看苏轼的这首词,他一开始也是从远处写起的。

窗户外,那些象征着朝堂风云的斜风细雨;沙滩上,那些象征着仕途起伏的晴雨变幻,以及理想中的淡烟疏柳,全都成了过去。

它们像一条条细小的山涧,以不可阻挡之势,源源不断地奔向人生这条大河。

宏大的理想,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它们还不及午后的一盏清茶,也不及餐桌上的一盘春菜,更容易给我们带来享受和快乐。这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