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克拉克·G·雷诺兹

译:谭星

审校:张宇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9年金秋的一天,几艘美国海军军舰静静地停泊在从纽约穿城而过的哈德逊河上,这不过是例行的节假日公众开放活动。

然而这一次,外交官们和将领们观看了不同寻常的一幕——威尔伯· 莱特驾驶一架飞机在舰队上空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表演,震撼了所有观众。

6年前,正是威尔伯· 莱特和他的兄弟在基蒂霍克海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活塞动力飞机的飞行。

在威尔伯· 莱特下方仰头观看的人群中,有当时还是中校的威廉· S· 西姆斯,日后出任海军部次长的富兰克林· D· 罗斯福,以及当时还是上尉的欧内斯特· J. 金。此时后两者并不了解他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会飞的东西终有一天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上图:威尔伯· 莱特的历史性飞行

三年后,在盛大的横滨阅舰式上,一场类似的飞行表演也同样震撼了日本天皇和其他显贵。日本海军大尉金子养三驾驶一架水上飞机降落在日本海军旗舰旁的海面上,随后又腾空而起。与此同时,另一架水上飞机和一艘软式飞艇从日本舰队上空飞过。

和美国一样,日本也将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大力发展海军航空兵,直到两国在一场巨大的海空对决中迎头相撞。

提到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就不得不说说它的“老师”英国。除了派出多名顾问指导日本海军训练航母部队之外,英国还在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期间向日本和美国提议,每个国家可以把2艘未完工的战列巡洋舰改造成快速航母,两国都采纳了这一方案。

美国海军将2艘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改造成排水量33000吨、航速33节、载机75架的航空母舰。与此类似,日本在1927年建成了排水量26900吨、航速32.5节、载机60架的“赤城”号,之后又在1930年用未完工的战列舰舰体建成了排水量29600吨、航速28.3节、载机72架的“加贺”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刚刚下水不久的“赤城”号,拍摄于1925年

在这两艘巨舰出现之前,日本还有一艘排水量7470吨、航速仅25节的小型航母“凤翔”号,它于1922年服役,被用作试验舰。

不过,和英国不一样,日本人没有把陆海两军的航空兵抽出来建立独立的空军,因此日本海军航空兵很快发展起来并大获成功。

1927年,日本海军建立了两个关键的行政管理部门,一是联合大本营内的海军联合航空司令部,二是由一名海军中将负责的航空本部。

当年7月,日本海军要求每一个初级军官都要“接受短期航空培训”,如果他们想要晋升为将官,就要获得飞行员资格或者拥有指挥航空母舰、水上飞机母舰的履历。

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堪称百里挑一,每年入选参训的飞行员只有约100人。在长达8年的严格训练之后,只有最好的飞行员才有幸登上航母。可以说,日本海军的航母上集中了全国最精锐的飞行人员。

虽然1933年时日本海军又得到了一艘排水量10600吨的小型航母“龙骧”号,但他们仍然主要依靠“赤城”号和“加贺”号两舰来执行空中侦察和巡逻、水平轰炸,以及鱼雷攻击任务。

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在远东大肆侵略,航母也由此成为其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海军就将自己的下一个假想敌选定为美国,美国也同样为了在辽阔的太平洋上作战而着力建设自己的航母部队,两国的军备竞赛就此拉开序幕。

上图:1930年时的“加贺”号

美国海军在航母和舰载机领域的进步令日本人得出结论:战争的天平“将向已把航母打击舰队开到日本近海的敌人严重倾斜”。这一判断准确无误。因此,日本人认为如果不能通过外交手段消灭敌人航母,那就得用武力解决它们。

显然,日本人没能用外交手段消灭潜在敌国的航母,于是1934年晚些时候,他们决定退出海军条约,于1936年的最后一天正式生效。

1933年山本五十六得出结论:要对付美国航母的进攻,最好的武器就是日本自己的航母。此时的山本五十六还是海军少将,任第1航空战队司令官,两年后又出任航空本部长。他开始推动日本建造更多的航空母舰、设计和制造先进的国产舰载机。

这两个方面工作都成果颇丰,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新型舰载机——尤其是性能优异的零式战斗机——和新的航母纷纷装备舰队,老舰也进行了彻底的现代化改造。

1936年年末,山本升任海军次官,另一位前第1航空战队司令官及川古志郎中将继任航空本部长。此后的短短三年内,山本成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及川则进入东条内阁出任海军大臣。这样,日本海军航空兵的代表在舰队指挥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最高层都站稳了脚跟。

上图:“赤城”号的舰岛与零式21型战斗机

然而,并非所有的日本海军将领都像山本和飞行员们那样支持海军航空兵。1937年年底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吉田善吾甚至连飞机都不愿意坐。此时日本海军的航母是被拆散编入第一舰队(战列舰)和第二舰队(巡洋舰)的,而海军航空派则盼望着拥有一支独立的航母舰队。

虽然日本海军舰载机部队从1937年起就在侵华战争中滥施淫威,两年后这些飞机又成功炸沉了美国航母“萨拉托加”号的复制模型,但是当“航空主兵派”和“舰炮主兵派”的矛盾公开化之后,那些保守的老一代海军将领还是顽固地坚持传统信念——战列舰才是真正的主力舰。

日本海军高层最终还是想把快速航母纳入他们传统的本土防卫战略计划。日本的海军理论实质上是防卫性的:在本土附近水域拦截并击退来袭的敌方舰队。

这一任务也体现在舰艇设计中:日军舰艇的巡航半径和英国海军的一样短,只要能开到距离本土不远或亚洲被占领地区的基地就行了。

按照日军的计划,当敌方舰队接近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战列舰队时,日军指挥官将派出由巡洋舰组成的“游击部队”,迂回到敌方侧后实施打击,从而击败并赶走来袭敌军。日本海军的这一战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都大获成功。

计划当中,日军航母将用于侦察敌方战列舰的位置,随后它们将加入巡洋舰部队(第二舰队),成为这支现代化“游击部队”的一部分,以包围并击败敌方海军。这些航母将分散行动,从不同方向向敌人发动进攻,尤其是发动夜间鱼雷攻击。

这一战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日本人手中“不沉的航母”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太平洋上获得了诸多托管岛屿: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1934年,日本开始在这些岛屿上建设机场,以求建立一张能够互相支援的空中防御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青岛战役期间的日军炮兵阵地,接盘德国殖民地是其在太平洋地区扩张势力的捷径

然而,海军航空兵不甘于扮演次要角色,尤其是其中最顶尖的战术家在1940年后期的一部新闻纪录片上看到四艘美国航母协同行动之后。

源田实突然意识到如果能将四艘或更多航空母舰集中到一起,它们就能在面对敌方空袭时相互支援,舰队的防空火力将会更加猛烈,而各舰需要留下的防空战斗机数量也更少。

此时源田实正是第1航空战队司令官小泽治三郎少将的航空作战参谋,因此拥有影响日本海军政策的能力。源田把自己的建议沿着日本海军的指挥体系传达了上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支真正的快速航母特混舰队的历史由此开始。

源田的四航母特混舰队提案恰逢其时。1939年,由现代化改造后的“赤城”号、“加贺”号两舰组成的第1航空战队得到了新建立的第2航空战队的增援,这一战队拥有排水量16000吨、航速34节,可搭载55架飞机的新型航母“苍龙”号和“飞龙”号 。

上图:刚刚完工不久的“飞龙”号

不仅如此,1941年10月,由崭新的排水量25675吨、航速34.2节、载机72架的“翔鹤”号、“瑞鹤”号两艘航母组成的新航空战队也加入进来。

才华横溢的源田中佐告诉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一支由4~6艘航母组成的独立航母舰队将是最有效的战斗力量。

山本认真听取了他的说明,他有充分的理由这么做:从1941年1月起,山本就开始在极度机密的情况下筹划攻击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一旦日本政府决定对美开战,他就打算把计划付诸实施。这种攻击行动只有靠一支机动灵活而且强劲有力的航母舰队才能实现。

就这样,日本海军航空兵赢得了梦寐以求的胜利。1941年4月10日,日本海军军令部建立了第一航空舰队。不幸的是,司令长官是拥有多种类型舰艇履历却唯独没有上过航母的水雷战专家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同样不幸的是,他的指挥能力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走下坡路的。不过,他也兼任了第1航空战队司令官,因此源田中佐得以在他麾下继续担任航空参谋。

日军的第1和第2航空战队构成了重型航母编队,第3和后来新建的第4航空战队则是轻型航母编队。除了第一航空舰队之外,日本海军还建立了由大批陆基攻击机组成的第十一航空舰队,由塚原二四三中将任司令长官。

上图:南云忠一颇具争议,指挥水平真叫人一言难尽(《虎!虎!虎!》剧照)

南云中将很快接受了源田的理念,并组织舰队演习来进行验证。1941年,他们开发出了两套战术。

第一套是遵循日本海军的分进合击传统,包围敌方舰队的战术:两支大型航母编队将从不同位置放飞飞机,两支攻击机群直接在目标上空会合。这种战术从1936年起就已经被提出并得到了认可。

第二套战术的目的——支援陆军登陆——并未脱离日本海军传统,但内容却是全新的,其精髓是集中航母兵力:两支各拥有2艘大型航母的编队组成彼此相距7000米的箱型队形,这样各舰不仅能实现更为紧密和高效的舰载机放飞作业,也能在防空时相互支援。

无论在哪一套方案中,执行航母编队护航任务的舰艇都不会比驱逐舰更大。战列舰和巡洋舰仍然独立行动,而每一支航母编队中最多16艘驱逐舰能够提供的防空火力又过于薄弱,难以有效保卫航母。因此舰队的主要防空手段仍然是防空巡逻战斗机。

由于日本政府有了发动战争的打算,其战略规划部门开始讨论执行问题。日本陆军希望进攻东南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这需要得到联合舰队,特别是南云的四艘航母及塚原的海军陆基航空兵的支援。

山本大将基本同意这一方针,但他还是担心珍珠港的美国海军战列舰队会跨越太平洋攻击自己的左翼,解救菲律宾并切断南洋日本陆军和本土的交通线。为此,山本开始考虑出动航空母舰空袭珍珠港,打沉那些战列舰。

上图:九九式舰爆准备起飞,背景中的航母是“苍龙”号

日本人的时间并不充裕。出于各种政治和军事原因,他们必须在1941年12月中旬前对夏威夷的美军发动进攻,于是11月3日军令部批准了山本的珍珠港攻击计划。

山本立刻马不停蹄地把2艘新型翔鹤级航母和其他4艘重型航母集合起来进行最后的合练——这是这6艘快速航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编成一支特混舰队进行集中训练。

11月下旬,南云的航母舰队开始向东航行,南下登陆部队则在轻型航母的护卫下向中国南海开拔,太平洋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编辑:顾超逸

本文摘自《航母崛起:争夺海空霸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