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龙承菲

编辑 | 何润萱

“姐姐”在综艺中出场的频率,显著增加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2》你方唱罢,全女性阵容的脱口秀节目《听姐说》顺势而出。这厢THE9赵小棠和傅首尔等嘉宾开起了茶话会,那厢张雨绮就带着硬糖少女303经营武馆。腾讯、爱奇艺、芒果之外,隔壁的优酷还有刘涛领衔的《我是女演员》,旨在培育下一个“古偶大女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间综艺市场仿佛来到了“她综艺”的春天,姐姐妹妹此起彼伏,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是毒眸(ID:DomoreDumou)注意到,上述五档节目的舆论口碑,似乎都不那么让人满意。

这四档综艺之中,仅有《姐姐妹妹的武馆》的豆瓣评分达到了6.2分,其余四部均在及格线以下,《我是女演员》甚至出现了跌破眼镜的2.4分。站在爆款IP基础上的《乘风破浪的姐姐2》,大众热度不如前一季的同时,豆瓣评分也比第一季(6.9分)低了1.6分。

自从文娱市场刮起女性主义的风以来,剧集市场出现了不少“搞事业”的大女主角色,刻画女性成长的电视剧集,也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

而综艺市场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惊鸿一现”之后,“她综艺”虽然也顺势而起,但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似乎更多只是一副内里空虚的画皮。

综艺中的“她经济”

虽然现在“她综艺”风头正盛,但纵观国内综艺市场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上一个集中展现女性形象、辐射范围极广的综艺品牌,还是《超级女声》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超级女声》之后,国内综艺市场缓慢进入了真人秀的时代,无论是亲子真人秀的《爸爸去哪儿》,还是户外真人秀《极限挑战》,主体嘉宾阵容均为男性。

“国民综艺”《花儿与少年》中的固定嘉宾阵容虽有半数以上的女性,但给观众留下的印象的是宁静、许晴、郑爽等人之间暗流汹涌的“花学”,《奔跑吧》系列赋予Angelababy的“女汉子”标签,已经算是同期综艺中国民度较高且正面的形象。

但是,社会观念正在逐步发生改变。2017年的海对岸,以艾丽莎·米兰诺为代表的女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METOO”运动,而国内的女性力量也在涌现,中年女演员们站在大舞台上为自身的行业困境陈词,观众们意识到剧集市场中年女性角色的缺位,“淑女的品格”脑洞在微博转发超过10万。

2018年的女团选秀《创造101》,也曾经闪过女性力量的“火花”:不符合传统女团审美的选手王菊成为赛段中途的一匹“黑马”,国民度水涨船高的同时,人气也一度升至出道高位。王菊参与的第二次公演的唱作舞台《木兰说》,不少由选手写就的歌词也颇有女性主义色彩。

作家、娱评人黄佟佟告诉毒眸:“大量的女性出现在职场上,尤其是自媒体行业,并且也获得了相当的财富成长,这是‘她综艺’出来的一个大的背景。

而“她综艺”走红的标志性节目,无疑是2020年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浪姐”的走红是现象级的——即便开播当日遇上热搜整改也能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讨论,在当时影视股整体萎靡的情况下,让芒果超媒在首周内上涨了近200亿。虽然中途口碑略有下滑,但终究稳住了基本大盘,参与节目的姐姐们拿下了新的商务,也直接促使了第二季的品牌赞助名单“水涨船高”。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可贵之处”,是在传统大众审美追求女性的青春美丽的情况下,将“30+”女性多样的生活姿态,放在主流荧幕上进行了呈现。“姐姐”们所展现出的自信和力量打动了观众,以至于有网友在看完首期节目后写下评论:“我没有那么害怕变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艾瑞咨询《中国女性情感综艺内容传播价值研究》报告显示,女性综艺情感访谈类真人秀的价值长期被低估。2020年TOP3“她综艺”节目热度均同比2019年上涨,TOP10“她综艺”共计合作品牌115个,同步增长55%。《2020微博娱乐白皮书》也肯定了“她经济”持续的热潮。

“虚有其表”的“她综艺”

“她经济”的热潮引得各方争相涌入,形形色色的“她综艺”被推至台前。但这批新生的“她综艺”,均没能收获“浪姐”一般的话题度,甚至部分节目还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负面舆情。

在近半年推出的“她综艺”,更多像是一档嘉宾、选手皆为女性的综艺。

集中引起质疑的,是被打上了“她价值”的谈话类节目。《姐妹们的茶话会》尝试了探讨有深度的女性现实话题,比如“女性买房”“离婚潮”“全职妈妈”等等,但仍然有“能接受恋人有异性知己吗”“年上年下哪种爱情更幸福”等较为娱乐化、轻体量的议题。

《听姐说》虽然凑齐了18名女艺人,其中也不乏热依扎这类素来颇“敢”的女明星,但近期的出圈话题,是沈梦辰和杜海涛的催婚故事,仍然是个人化的、局限于“家长里短”式的娱乐明星故事。

井喷的“她综艺”中,讨论话题却趋向同质化,甚至大多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社会议题。在这种娱乐化的讨论之下,节目的“她价值”更像是被“高高拿起”,又“轻轻放下”。

并且,不少节目在追赶红利之外,似乎减少了对节目内容本身的追求。以《听姐说》为例,脱口秀表演形式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门槛,《脱口秀大会》中段子的成功建立在演员的专业性之上,但《听姐说》中无论是段子还是艺人们的表现力,从收获的反馈来看好像都不够打动人心。

“连脱口秀最基本的节奏、表演、台词都没有。打着女性的招牌,讲着一些无聊的东西。本来以为会有一些关于女性主义的收获,根本没有,又空洞又尴尬,”有豆瓣网友在节目短评下写道,“女性、脱口秀,两个主题都不达标。”

有时,甚至“她综艺”们“皆为女性”的范围都并不完全准确。《姐姐妹妹的武馆》明明以“姐姐妹妹”为标题,虽然女性嘉宾居多,但常驻阵容中仍然有董又霖、秦霄贤两位男艺人。

这一点在豆瓣评分仅有2.4分的《我是女演员》中同样饱受诟病。

不少观众提出,明明在节目最初借刘涛之口点出主旨“培养下一代优质女演员”,但主要嘉宾阵容除了名义上的“校长”赵雅芝和“教导主任”刘涛以外,剩下的“教导团”成员均为男性。在录制现场送票筛选观众时,还打上了“仅男生参与”的限制条件。

而男导师本身的演技水准,似乎也不能够服众——在《演员请就位2》中施柏宇初登台时陈凯歌还曾经批评过他演戏时的台湾腔,而《我是女演员》的导师郑元畅在和选手合作《还珠格格》片段时,就带着一口标准的台湾腔。

这让原本的“选拔新人女演员”的节目,几乎在男性导师和观众的评价下呈现。更何况在节目选择的表演戏码中,《还珠格格》含香被强暴的选段在现场表演并播出,也出现了较大的舆论争议。有大量网友认为这无法令人信服,更像是“博眼球”的安排:“《还珠格格》拍了三部,难道就选不出一个可以体现女演员演技的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连“她综艺”的标志“浪姐”,在今年的第二季也没有延续第一季的“高光”。

节目几乎没有在原有的女团训练、选拔标准上做出明显的改动,参与的“姐姐”们有先例在前,也按部就班地开始勤勉练习,节目的精彩度打了折扣,“女性力量”也有所减少,自然难以吸引住日渐“挑剔”的观众。

“她综艺哑火”的背后

同为文娱领域的剧集领域,女性主义题材正如火如荼地铺开布局,像《御赐小仵作》这类低成本网剧,也会因为“女子保护女子是天经地义的”之类描写女性情谊的台词收到好评。但为什么在综艺领域对着“她价值”大书特书,效果仍然不尽人意?

剧集对于女性主义的输出,是通过剧情架构、人物设定进行多角度的呈现,而在综艺领域,特别是谈话类综艺,如果全部围绕女性主义的话题展开,很难撑起一档足够丰富的节目,甚至会显得“纸上谈兵”。

因此,《听姐说》《姐妹们的茶话会》等节目在讨论话题的维度上受到质疑,而在旅游综艺《各位游客请注意》中针对男嘉宾们评价女嘉宾“泳装都不穿”“太保守了”,欧阳娜娜反击“你们年轻男生都不健身的吗”这一处小细节,反而会得到大量赞同的声音。

如果单从节目内容角度考虑,时下不少“她综艺”的“哑火”,实际上是由于这些节目在进行架构时,将自己困在了传统的叙事维度里。 “不合时宜”播客曾经在有关“浪姐”的一期播客中聊到,资方想要收割女性用户,他们嗅到了熟龄女性对内容上的需求,所以将一群符合大众审美的“姐姐”们拉进了这个节目之中。

而即便是体现突出的女性主义特质的“浪姐”,在第一期开篇时仍然通过“选口红”等环节体现出了传统的叙事框架,甚至在第二季彻底局限在了“女团”的框架下时,节目的热度和口碑也随之下滑。

这种传统的叙事与“先锋”的“外壳”形成了矛盾,也与观众出现了错位。

“国内没有真正的性别教育,很多人的性别意识还停留在非常传统的那一套东西,同时都市女性受到这些年英剧美剧、舆论的影响,在性别意识上是比较前卫的,”黄佟佟告诉毒眸,“而这一类综艺打不动一二线城市里的都市女性,又冒犯了那些‘待在原地’的人,最后结果就是两边不讨好。” 而节目的议题向外拓展时,当前两性议题激烈的舆论场,也让制作团队和嘉宾,在话题内容输出上有所顾虑。

杨笠去年“普通且自信”的脱口秀发言,直到今年还在不断发酵,甚至出现了大规模举报杨笠推广商务的行动。这样的“前车之鉴”面前,后续的“她综艺”无论是嘉宾还是编写剧本的团队,都很难不在话题的敏感度上多加考量,所以即使有《听姐说》这样以脱口秀的形式做出的表达,最终呈现的观点话题也不会过于“出格”。

此外,“女明星”们的烦恼,并不能代表最广大的女性群体所面临的、普世的烦恼。 应采儿在节目中调侃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但作为演员兼主持人,应采儿的收入水平与面临“丧偶式育儿”困境的普通女性,似乎大不相同。

黄佟佟也提到:“能参加节目的那些人,她们的生活和烦恼,跟一个农妇的烦恼肯定不一样,农妇烦恼的可能是家暴、留守儿童、单亲或者是一个人在外打工把钱全部交回去抚养弟弟什么的,但是在台上说话的哪些人,她们的困境很显然不是这些。”

更何况,此前郑爽疑似日薪208万的“天价片酬”被曝,让大众对于娱乐圈艺人的收入水平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虽然并非人人都能拿到和郑爽一样的片酬,但这似乎加深了普通大众对于艺人的认知鸿沟。

而能够出现在上述节目之中的女艺人们,要么有作品立足,要么有流量加持,从认知层面来看几乎都是圈内的头部和腰部精英,又怎么能代表观众“说出”女性的声音呢?

诚然,女性意识的崛起、刻画独立女性的文娱作品井喷是大势所趋,“她综艺”在未来,也仍旧会是炙手可热的综艺题材。 但对于综艺制作团队而言,或许需要思考如何摆脱传统叙事和刻板印象,为这副画皮填上“骨肉”,才能真正立足于市场之中,立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