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提到曹操集团的名将,大概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五子良将”。“五子良将”记载在《三国志·魏书十七》,而在《魏书十八》中同样记载很多名将或者义士。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魏书十八》中记载的首位名将——李典。他被评价为有长者之风,可惜却在三十六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集团的军队构成非常复杂,包括很多“带资入股”的豪强势力,李典就是其中一个。事实上李典能够在曹操集团中立足,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李氏与曹操集团的合作或者依附。首先选择依附曹操的李氏人物叫做李乾,他是李典的从父。

李氏原先是山阳郡巨野县人,在汉末乱世当中整合宾客数千家,跑到济阴郡的乘氏。虽然分属于两个郡,但其实巨野和乘氏二县的距离非常近。在东汉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数以百万计(至少记载是这样的)的青州黄巾余党进入兖州,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与之交战失败战死,兖州的州吏、豪强选择支持曹操为新的兖州牧。其中李乾的态度就非常明确,出兵支持曹操镇压青州黄巾;另外在曹操与袁术、陶谦的战争中,李乾都有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第二次进攻徐州的时候,兖州发生严重的叛乱,在张邈、张超、陈宫等人的谋划下,吕布进入兖州成为新的势力,曹操顿时失去兖州大部分的郡县的控制,只剩下三个县城在手中。乘氏虽然失控,但也没有完全倒向吕布。曹操派遣李乾去安抚乘氏,吕布也派遣别驾从事薛兰、治中从事李封到乘氏争夺李乾。虽然薛兰、李封两个人不是很出名,但是从官职上来看,二人可以说是吕布身边的重要人物。

李乾拒绝薛兰、李封的拉拢,结果被二人所杀。于是曹操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继承李乾的军队,算是对李氏的安抚和维系,这种情况在当时非常常见。李整在曹操集团中也有比较活跃的表现,在巨野击败薛兰、李封;收复兖州诸县;在袁曹争霸中,李整被举为青州刺史,与袁绍所置的青州刺史袁谭相抗。结果李整在这个时候去世。于是李典继续继承李整的军队,成为李氏在曹操集团中的代表人物。除此以外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与《汉末英雄记》中还记载吕布亲自到乘氏,李叔节与李进出资劳军以及李进驱逐吕布的事迹,李叔节、李进和李乾、李整、李典或许有关系,不过也没有史料证明,这里稍提一下。

李典可以说是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将领,《李典传》中记载了三次比较重要的战役。分别是“黎阳之战”、“博望坡之战”与第二次“合肥之战”。

“黎阳之战”确保水路运输

曹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取胜,但是并没有主动北上与袁绍争雄的决心。直到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袁绍病逝,他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剑拔弩张的时候,曹操终于抓住机会,打算北上吞并袁氏的地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绍生前将幼子袁尚培养成继承人,把袁谭安排在青州。袁谭打算与袁尚争夺冀州,没想到曹操北上反而让二袁暂时联合起来共御外敌。袁谭、袁尚就驻扎在邺城以南的黎阳。曹操进攻黎阳,李典没有出现在前线上,而是与程昱等人负责粮草的水路运输。

曹操料想到自己的粮线会受到袭扰,嘱咐李典、程昱如果水路断绝,可以从陆路运粮。果然袁尚令魏郡太守高蕃率领水军游弋于河上。李典本来可以按照曹操的吩咐改走陆路。不过他观察高蕃的军队,认为对方意志松懈,披甲率不高,完全可以击败对方。程昱也赞同李典的判断。于是二人率军主动进攻并且击败高蕃,保证水路运输的畅通。虽然李典、程昱击败高蕃,曹操也凭借源源不断的粮草击败二袁,攻拔黎阳,不过最终还是折戟于邺城城下,才改为离间分化、各个击破的战略。

“博望坡之战”救援夏侯惇、于禁

在曹操和袁尚、袁谭纠缠的时候,荆州方面也有动作。暂时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率领军队北伐,一度进攻到叶县,威胁到安置东汉朝廷的许县。曹操本人脱不开身,于是命令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对抗刘备。

夏侯惇等人算是完成了目的,毕竟刘备放弃叶县,暂时退回到博望。结果夏侯惇等人继续追击到博望,出现了问题。刘备没有选择硬桥硬马地对战,而是烧营自退,在丛林小道当中设下埋伏。夏侯惇、于禁没有起疑心,只有李典看出风险。李典劝阻夏侯惇无果,夏侯惇、于禁两个人追击刘备,果然进入到刘备的埋伏当中。留守博望的李典出兵救援夏侯惇、于禁,刘备才真正撤退。仅看“博望坡之战”这场战役,李典的表现要比夏侯惇、于禁亮眼一些的。

第二次“合肥之战”挫败孙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合肥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张辽扬名立万的舞台。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曹操率领军队攻打张鲁,孙权趁机发动十万大军(号称)攻打合肥。合肥只有七千守军,由薛悌、张辽、乐进、李典等人镇守虽然张辽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首屈一指,但是李典也不是完全的背景板。

曹操在出兵前留下“锦囊妙计”,提出如果合肥受到进攻,薛悌、乐进等人守城,张辽等人出兵突袭。于是才有张辽“八百破十万”的事迹,其实是第二次“合肥之战”初期的小规模战役。在这个小规模战役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大概是因为武将尚气,张辽、李典、乐进之间素来不合。张辽与李典出战担心李典不服从自己,李典承诺自己必然一心公战不顾私斗,并且跟随张辽出战。所以说“八百破十万”的战绩也有李典的参与。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李典的历史形象也算是比较鲜明。李典带有一些儒将风范,沉稳、睿智、果决。《三国志》中对李典的评价也比较高,提到李典博览群书,敬重士大夫,待人宽厚诚恳,有长者之风。李典的出身也比较好,他并非降将出身,而是主动投靠曹操;有自己的势力,但又不会引起曹操的猜忌。可惜在三十六岁的时候,李典就去世了,官职停留在破虏将军上。如果李典没有这么早去世,大概会有更加远大的前途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汉末英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