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有用的地理

山西省和山东省以什么为分界线呢?

习惯的说法里,山西省和山东省以太行山为分界线。按照这种说法,太行山以东是山东,以西是山西。然而,我们从地图上刻有很清晰地看出,山东省和山西省并不是以太行山为分界线,它们甚至并不接壤——中间隔着一个河北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现在的地图,如果以太行山为分界线,太行山以西为山西,太行山以东为山东,那么河北省比山东省更有资格被称为“山东”。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得回头来梳理一下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变迁过程。

在宋朝时期,山西属于金国的地盘。金国将山东一带占为己有后,在这里置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东路治益都,西路治东平。这是山东作为政区之名的开始。

在元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10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没有单独成为行政区。

到了明朝,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这时候,山西和山东,都作为了独立的行政区。其中,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的一部分;山东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北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这就意味着,明朝时期的山西布政使司和山东布政使司大体上是按照太行山为分界线,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到了清朝,全国被划分为18个行省。山西布政使司变成了山西省,山东布政使司变成了山东省。然而,原来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的一部分,即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于1658年被划分出来组建成了直隶省。直隶省的治所几经变迁,最后于1669年迁移到保定府。直隶省设置直隶总督,名列全国八大总督之首。到了清朝晚期,直隶总督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通商大臣于一身,还统管山东、河南一切军政事务。

1928年,由于国民政府定都于南京,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直隶省便被改为了河北省,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山西和山东名称依然不变。

到了这时候,山西省和山东省就不再接壤,中间隔了河北省——准确地说,除了河北省,还隔着河南省的一小角。

那么,既然河北省比山东省更有资格被称为“山东”,为什么不干脆将河北省命名为山东省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约定俗成,尊重历史。毕竟,山东省命名为“山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不太好因为行政区域的变化,就把这个名字让给河北省。

说起河南和河北两省的分界线,一般都会认为分界线是黄河。就河南省、河北省这两省名称的由来,前者是因为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后者因为地处黄河之北而得名。由此,黄河之于河北、河南,正如同洞庭湖之于湖南、湖北。在公元627年时,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将天下划分为十个道,其中,李世民将如今的黄河下游一带的地区以黄河为界划分为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河北由此得名。当然,在唐朝时期,河南道、河北道的范围超过了今天的河南省、河南省,不过,其核心区域还是和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相对应的。那么,问题来了,河南省、河北省到底是以哪条河为分界线的?黄河还是漳河?

首先,针对河南省、河北省的分界线,存在是漳河还是黄河的争议。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河南、河北两省区划的不断调整,从而引起的情况。换而言之,在历史上,黄河长期是河南、河北的分界河,但是,就现在来说,漳河才是河南、河北两省的分界河。一方面,根据《旧唐书 地理志一》记载: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为了方便管理天下,所以将天下划分为十个道,其中,就包含了河南道、河北道。就河北道来说,因为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包含了今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河南道来说,则因为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其范围同样没有局限于今河南省一带。此外,唐朝时期还有一个河东道,顾名思义,其主要是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比如今山西省一带。由此,在唐朝时期,黄河成为河南、河北的分界河。到了宋朝时期,改“道”为“路”。

不过,在北宋时期,只有河北路,却没有河南路。就北宋时期的河北路,治所大名府,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东。河北路辖境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山东省北部以及河南省北部。之所以今河南省北部也属于河北路这一建制,是因为这些地区位于黄河以北,比如今安阳市等地。到了元朝时期,推行行省制。其中,今河北省一带主要属中书省直辖地,而今河南省一带主要属河南江北行省。彼时,中书省直辖地和河南江北行省依然主要以黄河为分界线的。不过,到了清朝时期,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不再属于直隶省(河北省的前身),而划入河南省。

最后,在此基础上,因为河南省包含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所以,其和河北省的分界线逐渐变成了漳河。漳河,上游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00余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并且,漳河和黄河还存在一定的关系,古代历史上的漳河因受黄河的影响而多次变迁。历史上黄河曾两次改道由天津入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总的来说,由于漳河干流大致沿河北、河南两省边界东行,因此漳河也代之黄河为现代地理河北、河南两省的界河,比如漳河旁边的临漳县,就地处河北省最北端,并南连河南省安阳县。对此,你怎么看呢?

广东与广西两个地区在古代经常都被称为岭南,两地的方言只有细微的差别。这源自秦始皇时代,秦朝灭六国后,统一了幅员辽阔的百越地区,这其中就包含了两广地区。

汉朝统治时期,全国分13州,广东与广西属于交州治下,三国时代就是吴国的地盘。到了唐朝,广东与广西属岭南道管理,这就是岭南地区这一称呼的由来。

这样的历史渊源让两地人民一衣带水,文化相通,使双方交流日渐紧密,岭南文化也就此产生。那个时候大家都称自己是岭南人士,不会说自己是广东还是广西。

朝代更迭

历朝历代以来,两广地区的的疆域与划分方式都略有不同。宋朝把全国分为23路,广西属于广南西路,广东属于广南东路,算是把这两兄弟给拆分开来。

元朝消灭了几乎东亚的所有国家,疆域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帝国唐宋时期使用的州县划分区域的制度,难以满足管理元朝广阔疆土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行省制度应运而生,把全国地区划为10个行省,例如四川行省、甘肃行省等。这跟我们新中国的四川与甘肃的面积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几乎是现在疆域的一倍之多。

当时,还没有广东与广西,元朝行省的区域面积很大,其中湖广行省就包括了现在的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广东省西部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大量不一样的文明兼并在一起,会让该省的的文化结构造成紊乱,同时疆域过大也使得管理非常混乱,地方官员权力过大,百姓的基本权利受到践踏。

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在明朝的时候对行省制度又做出了相应的改善。因为行省的疆域过大所以明朝建立后对各省的的范围进行更为科学的划分。现在新中国很多行省行政区域的划分都是参照当年的明朝,例如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等省份的划分都与现在的差别不大。

明朝统治时期,把广东省与广西省正式划分为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不再笼统的称为岭南地区。其次广西那个时候的省会仍在桂林,广西很多地区都在本地势力土司的把控之下,中央政府对广西的统治能力有限,广西在那个时候算内陆省份与其他地区也不能很好的互通。

所以防城港、钦州等重要的出海港口被划分到广东省管理。也算是为了避免西南地区的土司染指明朝海港,对国家权力的集中,让明朝的制海权不落于下风的无奈之举。

随着清兵入关,明朝统治覆灭。清朝统治者基本沿用了明代的规定,对两广地区的区域划分基本没有变化。同时在确定统治的基础上,着手治理西南的土司势力,对云贵与广西地区进行改土归流的措施加强对广西的控制力。

到了清朝末年,伴随外敌跟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清政府不得不开放大量通商港口。广东省作为重要的海港,接受西方先进思想与经济优势的效果日渐显著。

而英法势力对西南地区的渗透加上国内局势的动荡,使得西南地区为主的广西省经济发展停滞,作为内陆地区该地能借用的外力交流与通商的能力都有局限性。渐渐的,广东省与广西省的发展出现了差距。经济差距使得两地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风尚逐渐有了差距,近代的新民俗也产生了很多新的不同。

应运而变

广西缺少相应的出海口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停滞。国内从清末到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飘摇,终于局势稍微稳定下来。

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开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要,1952年,我国将属于广东的钦州、北海、防城港3个地级市,总计5个县,全部划入了广西省。

但考虑广西局势的动荡,其次国民党余孽等国内与国外局势的影响。出于对各方面的考虑,在1955年,中央政府又将广西省治辖的这5个县重新划分给了广东省治理。在当时50年代老地图里可以很好的反应这项史实,那时候这5个县都在广东省的版图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广西的省会由桂林改变到了南宁,1958年广西省改名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同一年广东省把钦州、防城、北海3个地区第二次划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有了自己的出海口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这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在60到70年代广西厚积薄发,到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化,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着广西整体的发展,湾区经济的概念开始形成。

到了90年代,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步入正轨。21世纪以后北部湾区经济的概念成熟,广西地区与各国的商贸交流进一步发展,货物吞吐量逐步提升。东南亚地区的特产的商品源源不断通过广西的出海口输送到我国。

但跟广东省这个全国经济第一的沿海大省相比,广西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广西的经济水平与云南贵州几个周边省份相似,依旧属于经济上的弱势省份。尽管有湾区经济的推动,但经济发展方式还是趋近单一,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同属岭南的广西省与广东省的兄弟都是出荔枝这一特殊水果的地区。荔枝作为岭南独特风味,从古代开始就为人们所歌颂,而广东省与广西省关于"出海口"所属县市的"相爱相杀"也属实有趣。

当然国家发展要均衡,省份之间的差距也不能过大,作为同根同源的两个"亲兄弟"省份。广东省作为更加壮实的"哥哥",应该多多帮扶经济实力较弱的"弟弟"。

广西壮族自治区从名字上这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除了发展经济外,维护民族团结也是广西不可忽视的工作。荔枝作为两广的特殊水果也是两广人民的情谊所在,不管钦州、防城、北海等这5个县市属于谁,都改变不了这两个地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基础,希望广东省与广西省两地人民情谊永远不灭。

而在我国的华中地区,有两个看上去特别像“孪生兄弟”的省份,那便是湖南和湖北,说实话,这两个省份并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历史上也长时期处于同样的楚文化圈中,那么它们为何还是没有逃脱“分家”的命运?而把湖南和湖北硬生生分开的“湖”,又是哪个“湖”呢?

首先,我们来解答分离两省的“湖”,它便是大名鼎鼎的洞庭湖。此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益阳、常德等10余个县市,总面积达到2579.2平方公里,总容积达到220亿立方米,在古代被称为“八百里洞庭”,气势惊人。

故而洞庭湖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实直到清朝中期,湖南湖北都是一家人,也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湖广”,那么又是什么导致清朝决定把两者分开,并以洞庭湖为界限呢?

第一个原因:湖广行省疆域过大,难以管理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于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从此开启了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更是超过历朝历代。

为了方便管理庞大的疆域,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开始实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其中便包括“湖广行省”,元朝时期的湖广行省,管辖区非常大,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湖北省、广西省、海南省、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也就是说一个“湖广行省”,顶过现在6个省,光是想想如何管理,都让人头疼。

故而直到元朝灭亡,都没能制定好具体的管理措施,后来朱元璋上位,建立明朝,也没能好好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清军入关,强行占领了湖北地区,才有了“湖广行省”的分离。

第二个原因:战争的影响

当年清朝占据了湖北地区,但湖南地区仍然在南明政权的手里,双方就这样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谁也不愿意让谁,直到最后清朝完全夺得胜利,控制了整个“湖广行省”,便着手于分离各个省份的事情。

康熙时期,清朝正式以洞庭湖为界限,将“湖广行省”一分为二,上为湖北省,下为湖南省,并且在这2个省份设立巡抚,名为“湖广总督”,我们都很熟悉的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就曾担任过湖广总督,这里要提一句,虽然此时湖南湖北已经“分家”,但湖广总督还是负责管理2个省份的军民政务。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结束,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各个省份进行了重新划分,湖南和湖北这两个兄弟,也完成了彻底的“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