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知妹 腾讯医典她知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吃东西的第一口

牙齿就像突然被闪电击中了一样

酸疼几秒

甚至疼到需要手扶着脸颊

慢慢等它缓解……

这就是典型的牙齿敏感的症状。

牙齿敏感其实不是一个病,只是一个症状,就像肚子疼一样,它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昨晚吃坏了东西,也可能是阑尾炎,所以千万不要一觉得自己牙齿敏感,就去买一个脱敏牙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本上所有的牙齿敏感,都能归结于一个共同的原因——牙髓受到了刺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牙齿露在最外面的一层,是牙釉质,也是人体最硬的组织,没有之一。

牙釉质组织排列致密,承担了磨碎食物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在保护着内部的牙本质和最深层敏感的牙髓。

那么,明明藏得这么深,牙髓为什么还会受到刺激呢?

那就要说回牙髓的上一层——牙本质,牙本质一层是多孔的硬组织,里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管道,从牙髓一路连接到牙本质的最表面(也就是接触牙釉质的层面)[1]。

(图源:文献[1])

这些直径在二三十微米的管道有个特别可爱的名字叫“牙本质小管”。

牙本质小管里并不是空的,里面有牙髓细胞的突起,最终连接到牙髓里面的牙神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那些会导致牙本质小管暴露刺激的疾病,就可能让牙齿酸疼敏感[2],那么接下来的信息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你有龋齿(也就是虫牙),当龋齿的深度突破了牙釉质,到达了牙本质,自然就会有刺激性的疼痛,而且根据牙洞的深浅,还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网络)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 要 横 着 刷 牙!

至于如何正确刷牙,看下面视频吧,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

除以上情形,牙根的暴露同样可以造成敏感症状。

牙周炎是牙根暴露的罪魁祸首,可恶的是,一旦牙龈萎缩、牙根暴露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让牙周组织恢复。

(来源:网络)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最惨的,就是没有以上毛病,可就是疼,我们管这种无缘无故的现象叫做——牙本质过敏症。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这种情况呢?

找医生啊!

(来源:网络)

如果是牙周炎造成的牙根暴露,或者现在还没研究清楚的牙本质过敏症,医生一般会建议保守治疗。

(图源:文献[4])

不过使用脱敏牙膏刷牙是居家脱敏方案,在口腔诊室内,医生还有专门的脱敏糊剂,原理同样也是封闭牙本质小管。

(图源:文献[5])

如果上面所有的方法,都不能把困扰牙本质过敏症消除,那么其实还有一个最粗暴的方法——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绝对好用,童叟无欺,斩草除根。

最后,稍微总结一下。

关于牙齿敏感这个症状,目前还在研究中,我们能做的就是预防龋齿、各类磨损和牙周炎发生。

据说某些地方因为喜欢吃大煎饼,当地很多人牙齿磨损很厉害,牙齿敏感症状也就更多,由此可见,一个合适的饮食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大煎饼卷一切,也是真香啊!

特约作者:周磊 | 口腔种植医学硕士、口腔科普作者

审稿专家:光梦凯 |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齿科学博士

参考文献

[1] Yuan P, Shen X, Liu J, et al. Effects of dentifrice containing hydroxyapatite on dentinal tubule occlusion and aqueous hexavalent chromium cations sorption: a preliminary study[J]. PLoS One, 2012, 7(12): e45283.

[2]Jacobsen P L, Bruce G. Clinical dentin hypersensitivity: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and prescribing a treatment[J].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dental practice, 2001, 2(1): 1-12.

[3]https://www.dentalproductsreport.com/view/how-manage-exposed-dentin-great-patient-service

[4]https://us.dental-tribune.com/clinical/tooth-wear-and-new-technology-to-manage-dentin-hypersensitivity/

[5]Asnaashari M, Moeini M. Effectiveness of lasers in the treatment of dentin hypersensitivity[J]. Journal of 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s, 2013, 4(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