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北京毛主席纪念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客,当看到毛主席遗容时,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个军礼,动情地说"主席,奉孝同来看你了",说完他就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起来,因为这一刻他足足等了56年。

奉孝同曾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5年的警卫员,195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奉孝同回到农村,隐姓埋名的在大山里生活了5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穷困时,他和妻子挖野菜充饥,因为买不起车票,奉孝同错过了与女儿的最后一面,从此父女阴阳两隔,但他始终没有泄露过自己曾是毛主席警卫员一事,也从未向国家,组织伸手,直到大女儿生病后这件事才被曝光。

当有记者问为何在以前困难时不向组织求助,奉孝同老人坚定的说:"不能讲,部队上有纪律,毛主席也叮嘱过,严守机密,坚守信仰是一个军人基本素质,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后悔过。"

毛主席的警卫员

奉孝同1927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家境贫寒的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德。

孩提时的奉孝同总喜欢缠着大人给他讲革命故事,尤其是关于毛主席的革命传奇,他总是听的如痴如醉,再加上和毛主席是同乡的缘故,奉孝同对毛主席是由衷的崇敬。

当大人们问奉孝同长大后想干什么时,奉孝同说:"长大以后我想见毛主席,我想成为一名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优秀战士。"

俗话说的好,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时年22岁的奉孝同加入了志愿军。

为发扬毛主席"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指示,奉孝同练就了一副"百步穿杨"的绝活,并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部队里赫赫有名的神枪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奉孝同积极的努力,好运又一次降临在他身上。1953年,党中央决定从军队中抽调军事素质过硬的战士充实中央警卫团。

而根正苗红、枪法精湛的奉孝同,给前来考察的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层层筛选,奉孝同最终脱颖而出,当上了毛主席的警卫员,这让奉孝同感觉像做梦一样,要知道毛主席可是他一生最崇敬的偶像,一想到这奉孝同兴奋的晚上难以入眠。

刚来到中南海的奉孝同显得很拘束,一方面,这个从乡下来的穷小子,现在能有机会接触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难免让有些紧张。

另一方面,也是奉孝同最担心的,那就是自己的普通话不过关,而每天又必不可少的要跟中央领导打招呼,因此闹了好几次笑话,这让奉孝同感到十分的苦恼。

有一次,毛主席同奉孝同聊天时,感觉到了他的窘迫,于是毛主席便决定利用闲暇时间和他多聊天,以此帮助他提高,成长。

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能对他这样一个小兵嘘寒问暖,这是何等的荣耀。一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奉孝同的眼眶就泛起了泪花。

除了关心奉孝同等警卫员的生活,毛主席还特别重视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一次,毛主席就问奉孝同"孝同,你的文化水平怎么样?"

"只上过小学三年级",奉孝同一五一十地回答道。

"那你要加强学习哦,干革命不只要枪法好,而且要懂文化知识,不然就要吃大亏的。"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

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奉孝同铭感于心,并虚心请教一些文化水平高的战友来帮助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大半年后,奉孝同在文化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读报看书,日常的公文已经难不倒他了。

不仅在文的上面下功夫,武的方面奉孝同也没落下,自奉孝同来到中南海后,他就感到身上有千斤重担,他深知毛主席的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安危。如果因为自己的问题让毛主席置于险境中,那他就是人民的罪人。

因此,训练场上的奉孝同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他总是虚心地向战友们请教各种关于机械枪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练就了近身格斗的技能。

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不但让他的各项军事指标出类拔萃,而且给他带来了满满的荣誉。在中央警卫团5年,他先后被中央司令部授予"一级射手"、"技术能手"、"执勤能手"等光荣称号。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五年间,最让奉孝同感动的是,毛主席作为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他时时刻刻的在践行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理,他时刻把劳动人民装在心里,为他们的生活状况牵肠挂肚。为此毛主席多次向身边的这些警卫战士了解农村底层的真实生活。

1955年5月14日下午,在中央警卫局汪东兴、张耀祠等领导的陪同下,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了警卫团一中队的全体战士,并给他们下达了任务,让他们以回乡探亲为名深入当地农村调研。

"你们要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实地反映上来"毛主席给他们具体布置了解当地农民的产粮情况,农民的温饱是否得到解决及当前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另外毛主席还着重强调了纪律;"调研不能摆官架子,不要说你们是我毛泽东的警卫员,更不能说你们是我毛泽东派来的。"

随后毛主席根据这些情况专门让人起草了一份《出差守则》。

一:严格保守秘密。

二:私下调查,不摆官架子。三:宣传和解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了解农民的收成,征粮、口粮够不够吃等问题。

五:保持警惕性,不要上反革命分子的当。随后毛主席在守则的最后面签了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毛主席的任务要求,奉孝同回到了他的老家下团村,开始了为期十天地调研,他和村里的农民一样,天不亮就扛起锄头去田地里劳作,在歇息的时候他又积极地向他们请教: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每年要上交多少粮食,最少又能剩下多少粮食等具体问题。

等到天黑收工回去了,他又实事求是的将这些问题都整理记录下来。随后他又多次前往村干部和乡镇干部所在地,深刻地了解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难忘的座谈会

在农村调研的日子,奉孝同时刻牢记毛主席的叮嘱,不搞任何特殊化。他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圆满地完成了毛主席交代的任务。

1955年7月20日上午,毛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召开了关于农村问题的座谈会,专门听取了奉孝同、饶和生、高碧岑等湖南和湖北籍战士的汇报。

会前毛主席特地给那些吸烟的战士准备了香烟,并风趣地对战士们说道:"待会你们不光要说好,还要抽好哟"。战士们听完都哈哈大笑起来。

紧接着毛主席说道"把你们在农村看到的,听到的都如实讲出来,你们不要有什么顾虑,不要怕犯错误,我同在座的诸位一样也是农民出身吗,而且严格意义上讲我家里的地要比你们多,我算得上是地主的儿子,我都不怕犯错误,所以你们也不要怕。"

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幽默诙谐让原本紧张的气氛立刻就融洽起来。

当看到饶和生手中拿着调查材料时,毛主席微笑地说:"小鬼,把你的调查材料给我看一下。"

"我写得不好",饶和生腼腆地说道。

当看到"食品问题供不应求时",毛主席露出了赞许的笑容,说道"你还是有些文化的",随即便关切地问道:"现在的农村一个农民的口粮是多少"。

"300斤",饶和生认真地回答道。

"那够不够吃呢",毛主席又问道。

"恐怕不够",饶和生说。

"那你认为多少斤才够吃呢",毛主席以请教的语气问道。

"最少得四五百斤吧",饶和生想了想说道。

听了饶和生的话,毛主席连连点头。

毛主席向饶和生问道;"底下干部和农民的关系怎么样?"

当饶和生说百姓对农村的干部有些不满时,毛主席一边若有所思,一边又着重在刚才的问题上做了红色标记。

"你敢讲真话,这很好,下次到蕲春多看看,多调查几个地方",看完饶和生的调查材料,毛主席赞许地说道。

轮到奉孝同发言时,毛主席亲切地说道:"我们是老乡哟,你还是讲新化方言吧,你们那个地方的话和我们差不多"。

"改了一点",奉孝同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道。

"方言是很难改掉的,你慢慢说就好了",毛主席一边抽着烟,一边柔和地说道。

3个小时的座谈会很快就过了,最后毛主席做了总结:"从你们中了解了6000万人口的一些情况(这是当时湖北湖南的总人口数),你们见到了农民,我见到了你们,也代表着我间接的见到了农民。"

这时已经到了中午,做完终结后,毛主席对战士们说道:"大家这么多天辛苦了,我要请你们吃个饭,不然你们在心里要说我毛泽东小气喽。"一席话又惹得战士们哈哈大笑。

饭桌上摆着三个荤菜、三个素菜和一根西红柿鸡蛋汤,主食有米饭和馒头。

毛主席简单地吃了些素菜,接着他就指着桌子上的荤菜说道:"我是不吃肉的,桌子上这些菜你们要统统的消灭掉,我们共产党人从来都是反对浪费的,这要从我做起"。

在看到有些战士不好意思夹菜时,他一边像慈父一样给他们夹菜,一边又跟他们聊起了家长里短,在了解到管楚良还没有找到老婆时,他笑着说:"我看是你这个小伙子要求太高了吧,找老婆就像干革命一样,要慢慢来。"

最后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次午餐圆满地结束了。后来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奉孝同回忆起这次座谈会,仍是历历在目。

响应号召,投身农村建设

1958年2月,为了响应党中央的积极建设农村的政策,在中央警卫团工作了五年的奉孝同恋恋不舍地脱掉了军装。

在离开中南海的前一夜,他整夜无眠。回想起自己在警卫团的学习和成长,回想起跟毛主席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个铮铮铁骨的汉子第一次流泪了。

出于保护党中央领导人的目的,奉孝同被要求对在中央警卫团的经历严格保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对外人说起。最后在签署了保密协议后,奉孝同复员回到了湖南省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

回到农村的奉孝同严守秘密,积极劳作。就连镇里的领导干部也只知道他上过朝鲜战场。后来镇里成立了民兵连,考虑到奉孝同有实战经验,乡武装部便决定让他担任民兵连连长。

由于奉孝同本身军事素质过硬,再加上训练得当,他的民兵连连续三年在县人民武装部举办的比武大会上摘得桂冠。

而且期间奉孝同用自己精湛的枪法帮助乡里成功解除了困扰乡里多年的野猪为患的问题。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奉孝同打野猪的本领仍让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赞不绝口。据说在两百米的距离上,奉孝同能准确命中野猪的肋骨。

回到农村的奉孝同时刻牢记毛主席实事求是的教诲,有次乡里干部找到他,希望他能在上面领导下来检查时,带头宣传今年粮食大丰收,而好处是给他们家多分一百斤粮食。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民一年的口粮也就300多斤,为此还要经受两个月的青黄不接的日子。而现在这一百斤粮食无疑可以让奉孝同可以轻松的度过。

但是奉孝同言辞拒绝了,并把乡里干部斥责了一番。也因为此,奉孝同丢了民兵连连长的职位,这无疑让他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奉孝同不为所动,他宁愿在物质生活上贫乏,也不愿意在精神上背弃毛主席对他的教导。

从此奉孝同就带着妻子扎根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祸不单行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奉孝同的生活陷入了极端的困境,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他们的口粮也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没办法的奉孝同和妻子只能把好点的口粮都留给三个年幼的孩子,而他和妻子则到山上去挖野菜充饥。

最后山上的野菜也被挖光了,他就带着全家一起去吃观音土,而他的小女儿也差点死去。

眼见生活已经是如此窘迫了,奉孝同的妻子就让他以毛主席警卫员的身份去寻求组织和战友的接济。而一听到这话,奉孝同就怒不可遏。

在他看来给毛主席当警卫员是革命工作,而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建设农村也是革命需要。既然是革命工作,哪有不吃苦受累的,更何况毛主席为了革命不也曾闹得家破人亡吗?而且自己向毛主席和党中央保证过要严守秘密。

所以这位硬汉打碎了牙齿就往肚里咽,他始终没有跟组织张过口,哪怕就是一粒米,一块钱他也不愿意去给组织添麻烦。他深刻地领悟了毛主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而且终其一生都在坚守。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的日子才渐渐好转,但命运似乎并没有打算放过这位硬汉,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生活磨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90年代初期,奉孝同的三女儿也就是他最小的女儿被人骗到海南,最后在海南不幸离世。而多年来一贫如洗的奉孝同竟然因为没钱买一张车票,就这样和他的小女儿永远的阴阳两隔了。这也成了他心里挥之不去的痛楚。

但命运依旧在捉弄这位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由于二女儿的远嫁外地,他们的身边就只剩下大女儿可以依靠。

2009年,奉孝同的大女儿奉庆玲再次发生不幸,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心狠手辣的偷树贼把赶来阻止的奉庆铃打成了严重的脑震荡。

经湘雅医院诊断为脑内多发性腔隙梗塞,双侧筛窦炎。而且医生说这种病不能得到根治,只能控制,每天的医药费需要300元。

每天300元的医药费对奉孝同来说无疑是个巨大考验,要知道他的全部家产也不过四亩薄田,和每月领取的510元的抗美援朝志愿兵的优抚补贴。

绝望的他情急之下,给县人民武装部写了封求助信,希望得到组织的重视,这也是他第一次以毛主席警卫员的身份开始为人所熟知。

当奉孝同的身份一经曝光,便立刻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但顺利地帮他解决了医药费问题,而且派专人对奉孝同进行了慰问。

而当他的妻子王欢云因为突发脑溢血住院时,县长更是亲自到医院看望了奉孝同和他的妻子。

同时奉孝同的身份也引起了全国各地志愿者的关注,了解到奉孝同的困难后,便纷纷慷慨解囊的为奉老捐钱捐物。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这对英雄的崇敬。即使时代在飞速发展,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英雄。

后来当记者问道奉孝同:"50多年来在大山深处扎根,他后不后悔,如果早点把自己的身份公诸与众,兴许他的生活会容易很多。"

但奉孝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不后悔,因为我是毛主席的战士,我向毛主席立过誓,要一辈子严格保密。"

记者又问道:"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时?"

奉孝同委屈的像个孩子一样,然后说道:"我把跟毛主席的合影给弄丢了,那是我最珍贵的东西。"而正是这份质朴始终让奉孝同坚守使命,不改初心。

记者最后问道:"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奉老说道:"他年轻的时候就想去毛主席的故居韶山去看看,可是后来因为贫穷,便一直未能成行,另外他还想再去北京看看毛主席,自1958年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毛主席了,毛主席的音容笑貌至今仍让他恋恋不舍。"

让奉孝同没有想到的是,在新化县领导的亲自协调下,他的心愿很快就达成了。

2012年12月18日,奉孝同带着从家里特制的糍粑和腊肉到达了韶山的毛主席故居。

他兴高采烈地向随行人员讲述了当年毛主席在吃了他从老家带来的糍粑和腊肉后是如何的赞不绝口。在看到毛主席巨大的铜像后,他精神抖擞的敬了个军礼。

然后他沿着瞻仰大道向毛主席铜像走去,颤颤巍巍地说道:"主席,奉孝同来看你了"。

在离铜像还有50米的距离时,他竟不顾年老体衰,走起了正步,在到达毛主席的铜像面前时,他仔细瞻仰着伟人,之后便泣不成声地喊道:"主席,您当年的警卫奉孝同来看您了!谢谢你当年对孝同的教诲,我今天给你带了你最爱吃的糍粑和腊肉....."

看着毛主席的铜像久久不愿离开,他以这种方式表达着对毛主席的思念。

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奉孝同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他扎根深山、牢记誓言、不忘教诲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毛主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