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ay.

15

他们应该是一团火,不管点燃了什么,火,就是态度。

作者 | Ivy

来源 | 一土教育( etuedu)

继《小别离》《小欢喜》之后,“小”系列第三部《小舍得》也迎来了大结局。这部由鲁引弓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是他中国教育四重奏作品中的第三部,同为教育题材,同样写升学竞争,这次的故事背景换成了更低龄的“小升初”和“幼升小”。这部剧热议的声量之大让大家切身地感受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难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并且他们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

考满分根本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提前学习高年级内容,像是人人标配;孩子丧失童年搞题海战术,父母丧失自由组成鸡娃军团,慕强的种子,已经潜移默化地种到了孩子心里。吊诡的是,片中的父母在一次和别人讨论剧场效应的时候,都头脑清晰的知道——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教育内卷当中,所有人都是输家。

为什么现在的竞争趋向低龄化?扼住家长喉咙让他们不得不加入到内卷大军的到底是什么?

01

“掐尖”制度下被内卷的众生相

在讨论内卷之前,我们透过几个悲观的现实窥探一下被内卷的众生相以及他们的“何以被卷”——

普高升学率成了很多家庭的锁喉

2020年10月,湖南怀化近800名刚刚升入普通高中的新生接到通知,将被学校“清退”,分流至其他中职学校,原因是他们的中考成绩没有达到普高最低录取分数线,即便就读也没有学籍,无法参加高考。

▲ 资料来自网络

在政策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孩子们上普通高中越来越难,必须有一半孩子去上职高或中专,毕竟“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国家政策。技术工人没有了是一国之难”。虽然不想鸡娃,但是面对国内目前尚令人堪忧的职业教育,以及工人落后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马太效应下为了避免陷入代际教育低谷的循环,大多数家长除了被卷,看似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以下数据摘自“小学生学习”媒体平台) 。

● 2020 年河南中考报名人数达 148.5 万人,将有 70 余万人上不了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的录取率不到 51%。

● 2020年西安市146所普通高中计划招生52599 人,西安市中考报名人数为 84898人,普通高中录取率为60.90%。

● 2019年的深圳,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已经从47% 下降到45%。

● 浙江省普高录取率约为五成。

● 在上海,每3个中考生中就有1人要去三校(中专、职校、技校)。

基于落后的恐惧,诞生的“卡位”低龄化

据相关教育机构统计,2017年全国一类本科的入学新生中,约87.6%来自省、市重点中学,小升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孩子能在高中有一席之位,一条隐性的牛娃产销通道秘密地把魔爪伸向了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

机构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初中向小学掐尖,小学向幼儿园掐尖。掐尖制度下是各种培训机构在种种竞赛班、优才班、占坑班中梯队扩张、层层筛选、级级收割。

2019 年11月27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教育企业家榜》,33位教育领域企业家上榜,上榜门槛为20亿元,平均财富84亿元,总财富276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资料来源:胡润研究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但是这种努力换来了什么呢?钱理群教授为马小平老师人文素养读本写的序言中振聋发聩地说道:

马老师在本书《写在前面的话》里,劈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这大概是在重病缠身时,更让他魂灵不安的问题。

这一问,却让我,以及所有自称关心中学教育的人们羞愧难言:因为我们早已麻木,不去做这样的追问了。其实,这个问题,也是针对每一个国人的:我们生活中所欠缺的究竟是什么?

马老师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少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 2015PISA全球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指数调查,中国的分值低于平均分。

可悲的现实是,即便是这样,仍有太多的家庭成为内卷的陪跑者,到头来既没有收获理想成绩,还在日益扭曲的竞争环境中让孩子丧失了健康的心态,这种两头算盘的落空和信心的沦丧,在不能容错的大环境成为孩子未来最大的绊脚石。

而相对于两头落空的悲剧陪跑者,在内卷中被成功掐尖的,这些空前的胜利者,他们又过得好不好?

“后劲不足”的掐尖生,心理健康堪忧

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一到高中,成绩就断崖式下滑,尽管后期很努力,在高考也很难达到中考的高度。并且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掐尖过程需要大量刷题和机械性训练,但是到了高中的高阶知识,试题灵活,没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步骤能力,沿用老办法,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再者,“后劲”多萌发于“自鸡”和内驱,而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成才路径,恰恰最先牺牲的就是孩子的主动和兴趣,教育是填满期待欲望的一桶水,还是点燃好奇心的一把火,值得深思。

▲ 选自PISA报告,纵向表示学习时长,横向表示国家;红色曲线代表各国学习效率图中可见中国几乎是学习时间最长的国家,学习效率却相当低。

与此相对的更关键的问题是,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根据2008年中国健康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有接近3000万儿童和青少年有抑郁情况,而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青少年(10-25岁)抑郁比例为20.3%。

2019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 30万的投票中超过两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 1/4 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数据来源:2019 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

内卷的憎,在腐蚀我们本健康美好的生活和教育本真的生态,让家长仿佛只能在普通“凡人”和精英“病人”中做选择,而“内卷”这个年度流行词,它的持续性恐怕不是短暂的顶流,而是会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身上代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教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堪称是中国职业教育变革的火线时刻,职业教育似乎并没有得到家长太多的青睐,反倒倒逼更多家庭“入卷”。近日悉尼协议研究院在一份报告里援引由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者William Peterson和 Eric Hanushek新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当前或短期的经济发展,而是为20年后的发展做准备,相比于单一技巧学生更需要胜任力和创造力以促进20年后经济的发展。

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模范国——德国,他们的职业教育和中国有本质区别。他们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职高的职责,并不是为特定的工作培养特定的技术工人,而是基于学生在充满变数的未来能获得成功,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综合知识,比如数学、科学、语言和集成电路等。其实这代表了教育本质,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术”为中心,“学会学习”要比学习单一的技巧然后去从事一份特定的、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悉尼协议研究院的两位专栏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与德国的职高学生每天只花20%时间学习“专业”的特定知识相比,中国职高学生每天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习某种特定技能。因此,中国职高学生实习时,只能反复练习他们学习到的那项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技术人才,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为转瞬即逝的当下需求培训技术工人。

跳出职业教育,我们的小升初、初升高也是如此,刷题掐尖的教育不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而是为转瞬即逝的当下培训“技工式伪学霸”。而这种短视和“计划经济”式教育必将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内卷洪流里大家离教育的本质越走越远,“上岸”其实是“离岸”。

02

教育的内卷与边际递减

弄清楚内卷的含义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何为“外卷”,顾名思义,外卷就是指能从外部获取资源,把整体存量做大,外部获取资源包含了外部知识、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投入。相对的,内卷就是不能从外部渠道获取资源,没有产生整体的增量,只能在存量分配上做文章,从而边际效用持续递减。

照理说,教育的投资应该从属于智力资本,理应对抗边际效用递减,但是问题就出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似乎并没有创造增量,没有将经济的蛋糕做大。

诚然,中国经济在近几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多来源于全球化时代下的知识技术共享、人口红利及其他若干。为什么中国目前的教育似乎并没有创造经济增量?

经济学中有一个萨伊定律,为我们诠释了教育本应与经济产生的健康关系。

宏观经济学高知智本社的社长清和在分析萨伊定律时说:“经济增长源自供给创造,技术、知识及制度创新催生新产品,新产品创造新需求与新市场。如果培养的人才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可以创造新的技术与知识,从而创造财富增量,避免社会内卷化。

那我们如今的教育培养出的孩子的创新又创造了多少财富增量呢?我们可悲的发现如今内卷的重复作业的教育是创新思维的最大杀手,而没有创新,我们就不可能正式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以创新为经济发展灵魂和动力支柱的经济,创新产业对经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同时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反内卷化的良性循环——象征着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来自:《大观》,2015年8期) 。

而我们的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贡献如何?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私人教育投资的大国,我们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着实有限。

我国目前的全要素生产率只有美国的 45%,而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从2005年后持续下降。

背后原因不难分析,教育投入就像是这些掐尖系统鸡出来的娃娃一样,只会模仿和重复劳动,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独立意识、创新、思辨、批判等思维的升级,蛋糕的边际效益不升返降,大家在边缘越来越小的蛋糕中为了分一杯羹你争我抢,血拼学位房补课班,各种淘汰考占坑班,教育对孩子容错率越来越低。

创新,主要靠试错,而一个不能容错的教育,又怎么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一个没有留白的教育,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正是这种“过度期待”的教养心态,抽走了孩子的自由与生命力。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曾说过:“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依然存在着无限的距离,这距离让他们得以看到天空衬托之下的彼此,而如果他们成功地爱上这份距离,并接受这个认识,就会有一种美丽的生命比肩成长。”

03

“放任”和“内卷”之外的第三条路——破局

综上,解决内卷,其实是如何解决一个“死循环”的问题,当我们都在谈论接纳真实的孩子,给孩子留白。为什么很多家长还是犹豫不决?因为内卷的体系里,接纳=不安全,而这种不接纳和逼仄又会造就孩子更多的学习障碍乃至心理障碍。

这个死循环一环套一环,牵一发动而全身。如何做,其实“放任”和“内卷”之外有第三条路——破局。

每一个时代都呼唤一些破局的人。

美国有一部影片《Waiting For Superman》,质疑了美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公立教育系统,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孩子们的教育情况始终没有任何改观,反而呈现令人担忧的前景。如何积极行动起来,一扫这一领域中的弊端,等待超人是对破局者的呼吁。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在不同的局里有一些破局者,比如此前一度处于舆论风口的张贵梅校长,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在教育资源不均等,代际贫穷似乎陷入死循环的僵局中,张桂梅校长是一名“贫穷陷阱”坚定的破局者。她让孩子们有走出大山的机会,让他们脚下有路,成为照亮他们远方的灯。

如今“内卷的陷阱”也类似于此前的“代际贫穷马太效应”和“中等收入陷阱”,也需要破局者。怎样破局,我们目前已经欣喜地看到一些社会精英或者真正有力的社会政策进入到循环中,力图唤醒觉知、打破僵局,为边际效益奉献增量,扩大存量,找到突破口。

同时,从个人角度来讲,《拆掉思维的墙》的作者古典在他的另一本书《跃迁》中为我们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改变心智模式,做高水平的勤奋者

内卷容易让我们连同孩子用忙碌来代替思考,去“不得不”来掩盖自己无能为力的假象,面对内卷,我们态度的改变是为了心智模式不用改变。可心智模式不改变又如何能够获得成长?持续自我麻痹的后果就是画地为牢,怨天尤人。

我们知道向上就需要不断克服重力,向上的辛苦是即时的,收获却是未知的,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坚持的原因。

上哪去找动力?作者告诉我们要向内,要问自己的内心:我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在何地,自己对孩子教育想实现的终极理想又是什么?而眼下做的事有利于实现它吗?找到自己的源动力,不断反思自己,提问自己。然后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思考—成长—增值—精力充沛—思考。

一旦形成正向的循环,就获得了持续精进的动力,阻力会小很多。最后作者总结到:低水平的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的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的勤奋靠选择目标。

构建知识体系

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学校的知识丢掉了,而知识体系并没有建构起来。人的心智缺了体系,就好像站立在流沙之上,没法稳定地做判断,只好随波逐流。而且很多人即使有了很好的知识体系,但并不是自己有意识构建的结果。

要勤于思考事物的本质、底层规律是什么,而不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构建自己的心智体系,思维决定行动,洞察力决定执行力,知识体系的优化,将进一步有助于摆脱内卷。

专注与迭代

《跃迁》中提到,“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迭代是聪明人的笨功夫”。专注于迭代,这两件事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如果缺少知识体系和心智模式的支撑,普通人很难正确地坚持。

迭代就是破局,作者列举了以下这个恶性循环“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自责—拖延—减肥”一件事情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案。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看到整个系统,才有可能破局跳出来。

一个好的破局者往往警惕,并专注于眼前的问题,迭代自己的思路:长远的损失是什么?

以减肥为例,怎样才是好的减肥方式?不是少吃而是想办法加快新陈代谢,让消耗大于输入量。对应的就需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把饮食、作息、运动三者结合起来。

均衡饮食多吃健康的食物,多运动改善体质,规律作息,保证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做之后就会发现你会慢慢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从系统思考层面看问题,你看到的系统越多,内卷的世界在你面前也就越简单,也更容易从内卷的大军中清醒过来,带领孩子找寻真正的自我所需。

我很喜欢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2013年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盗火者》,与以往的同类影像记录有所不同,《盗火者》不仅揭示了政治化市场化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流失和学校教育的异化,揭示不断拉大的城乡二元差距的教育公平,更揭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图景:中国知识分子的揭竿而起和默默奋进。

当下内卷的时代,依然有很多清醒的社会精英,他们投身到滚滚洪流中,用他们的局部的、零星的微改变,营造又一片温润新鲜的教育热土,凝聚着一场实质性教育变革所需的文化和能量。这些改变会因为精英人群的崛起,越来越多,相信他们让更多的家长看到即使“内卷”时代,其实也“有的选”。

所以,时至今日,当我们在谈到“赋能”、“成全”就会发现是一个多么奢侈的词汇,教育是一项很美很温暖的大业,教育是生命,他是皮肤知冷暖,他是眼睛识明暗,他是心灵辨善恶,教育和受教育的人不应该被内卷,日渐佝偻和踽踽独行,他们应该是一团火,不管点燃了什么,火,就是态度。

最后用一首香港中学的祝祷词结尾,献给那些被内卷和在内卷中努力破局的人——

感受着生命的悲哀,还愿意欢笑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
感受着生命的空虚,还愿意奋进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
感受着生命的卑微,还予人尊严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
感受着生命的欺罔,还待人真诚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
感受着生命的残酷,还相信善良的,请受我深深的祝福 ;

只有你看到生命,生命,用爱填补孤单,用信仰来驱逐无望。

— THE END —

作者:Ivy,教育从业者,两枚暖宝妈妈,坐标北京。本文选自一土教育(ID: etuedu),内心充盈,乐天行动 |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现实版《活着》刷屏全网,失去6位家人的他,10年后活成这样了!

◐◑是什么“锁”住了中国妈妈?

◐◑她是直播聊学习成“网红”的北大博士,毕业后入职民办学校,年薪70万

◐◑傅首尔哭着感谢丈夫:谢谢你给我最好的礼物

◐◑《小舍得》大结局的启示:什么才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