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一生真迹不足2000件,市场拍卖中出现了的作品却超过了4000件,齐白石一生画作将近20000件,可在拍卖市场上,署名齐白石的作品达到了27000件!沙特王子花费4.5亿美元,换来的却是一幅达·芬奇《救世主》的仿作。

由此可见,文物仿制品在市场上已经泛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是一种意义非凡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收藏古玩也成为了一些经济富裕之人的喜好,尽管他们在古玩市场上吃过很多亏,却仍然执着于发现一件真品。

也正是因为有市场,这让许多文物造假者趋之若鹜,导致市场的造假现象严重,甚至出现真伪难辨的难题,这无疑是打乱了市场秩序,随着造假技术越来越高超,模仿的越来越相似,这也增加了文物辨认的难度。

然而,在河南地区,一个小村庄里,一位老人带着800多户村民从事“造假”工作,制作的还是“不得交易买卖”的青铜器,其仿制品远销海外,帮助全村人实现了脱贫。令人意外的是,他们非但没被制止,且这些仿制品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故事发生在河南省一个叫做烟云涧村的地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这个村子里降生了一个叫方兴庆的男孩,烟云涧村由莲花山、九皋山、惠明山三面环抱,有康水、明水两条水流穿过,古朴自然,风景分外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历史记载,此地早早商朝时期就是王朝祭祀的时天宝福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在这里是曾出土过一些青铜器。

经历历史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的烟云涧已经和其他的村落没有什么不一样了,这里山清水秀,群山环抱,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方兴庆长大之后继承了村子里的传统,成为了一勤勤恳恳的农民。

他和土地为生,和老牛感情深厚,唯一不足的一点就是,辛苦劳作了一辈子,却还是很贫穷,过得十分辛苦。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这些都成为了压在身上的重担,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这份担子似乎越来越沉重,方兴庆的生活其实也就代表全村人的命运。

一天,这位老人在自己院子里刨出了一个青铜香炉,他虽然不懂文物,但感知到这个东西应该是个古董,于是他拿去市场,被人看中以两万的价格购走。

方兴庆辛苦劳作了一辈子,也没攒下这么多钱,活了大半辈子,方兴庆这也是第一次开眼了,2万块钱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在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刨出一个古董很不现实,那何不自己制作呢?

他当年读书时成绩很好,可惜家里条件有限,最终没能走出大山,如今他想要仿制青铜器,就必须要想好好研究一番,方兴庆参考了许多资料,学习了青铜器的制作方法,明白了制作时的注意事项后,他狠下心,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卖青铜香炉所得的钱买了制作青铜器的机器和材料。

他这一决定如同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过许多难题,他只能不断的寻找解决方案,不断的克服难题,最终他找到了青铜器的制作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知道这些东西不是真正的古董,但他制作的青铜器十分精美,水平很高,即便知道这仅仅是仿制品,也有许多人愿意出高价购买,方兴庆因此赚到了不少钱。

方兴庆成为了青铜艺术品的仿制大师,为了扩大规模,他还开启了制作工厂,慢慢地扩大规模,让当地百姓也参与进来,他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教乡亲们,将自己的经验交给了他们,帮助全村800多户人家实现了致富。

并且,政府也大力支持他们的存在,当地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致富,将日子过的越来越好,方兴庆和全村人制作的青铜器名气越来越大,这些青铜器虽然没有经过历史的沉淀,却是古代智慧与现代智慧的结合,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中华文化,随着不断的推广,这些青铜器漂洋过海,远销欧美地区。

很多人不解,被人仿制的文物都被定义为造假,属于扰乱市场的行为,为什么方兴庆却能带着村民走向成功?

其实方兴庆和别人的造假是有本质上区别的,是青铜文物是不能在市场上贩卖的,但他对自己制作的东西很有自知之明,烟云涧村制作的这些青铜器并非以“文物”这一身份走入市场,而是以一种“艺术品”的身份,所以这和其他文物造假是有本质区别的。

另外一个,方兴庆将赚钱的方法教给了全村人,使村子富有起来,是一种带头致富的现象,他从无到有,再到实现整个村子的繁荣,方兴庆不仅是青铜器制作方面的大师,也是时代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