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落日余晖,阳光一片金灿

食物的雾气蒸腾,美好又温柔

顶着一个“四川名小吃”的招牌,蔡姐的一方小店在襄阳寸土寸金的江边,已经开了22年光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到的时候是下午四点,掌厨师傅还靠在路边的躺椅上小憩。

我们要点菜时师傅连连摆手:“五点五点,前面还有几个排队打包预定的,五点才开始炒!”

服务员也在旁边搭腔说老板娘蔡姐在家休息呢要五点才来,不来师傅是不会做的。

#01

坚守20余年的“大众食堂”

小店被包围在拆迁区内,在等菜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客人都自带打包盒,炒好直接带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是因为他家的菜不仅便宜而且分量足,所以周边住户都会选择直接过来炒两个菜带回家,煮锅稀饭,便是一家人舒适的晚餐。

五点刚过,就听见食客中传来“她来老她来老”的声音,循声望去蔡姐正忙碌地招呼着客人,和一路的老顾客寒暄着走来。

而李叔却不善言辞,他总是专注在那一方小天地里,很少看见他出现在厨房之外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家餐馆只能用“简陋”形容。老旧的平房,狭窄逼仄的门头,几棵遮荫的大树,歪歪扭扭的桌子,俗气的大红色塑胶椅子。

哪怕蔡姐的环境屡屡遭受非议,但络绎不绝排队的食客,却是她坚持20余年仍口碑相传最好的证明。

#02

没有招牌菜 盲点道道菜都不踩雷

李叔家的杂烩火锅是一定要尝尝的,肉丸全是纯手工制作的,个头儿扎实,肥瘦适宜,质地松软。

/杂烩火锅

经过油炸后再下入翻滚的火锅,嫩嫩的肉吸饱了汤汁,外面裹住的酥皮一抿便化在口中。

吃到无法躲避的花椒的那一刻,才是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四川味。

李叔害怕襄阳人接受不了重口的花椒味,都精心将花椒及各种大料用小火炒香再磨碎。正宗到让人又爱又恨。

复杂的工序流程,酥皮裹住食材与佐料,不想用五香粉来充数,尽可能地在适应襄阳人口味的基础上保留最正宗的成都味。

/成都腊肉

菜名是成都腊肉,其实选用的腊肉是地地道道湖北出品,切得整齐晶莹剔透的薄片,红白分明颜色亮丽,吃起来不柴不油腻。

没有很多烟熏火燎的重味儿,更多的是经过长期风干再轻微熏制后所留存住的鲜咸本味。

新鲜蒜薹降低了腊肉的烟熏味,肉皮紧致,内部肉汁很饱满。

/炒鱼杂

春天的鱼子最肥啦,姥爷酷爱钓鱼,从小就嫌剃刺麻烦的我在这个季节总是想要姥爷将肚子里金灿灿的“小小鱼们”留给我。

蔡姐早上买来新鲜的鱼,清除内脏,只留干净的鱼籽,鱼泡剁碎后炸至金黄,鱼泡被炸得非常软糯,咬起来咯吱咯吱,Q弹脆爽。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小娃子莫吃鱼籽!吃了不识数!”而我为了证明自己不会傻,总是把鱼子夹起一颗颗的往嘴里送。

每一次都鲜得直嗦口水,一边挑拣大颗的鱼籽和鱼碎。心想:“为了这一口鲜醇的鱼杂,不识数也值了!”但长大后发现我的数学果真差得厉害。

#03

岁月沉淀 隐没在繁华都市的温暖

在与蔡姐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中了解到,老板李叔曾经在部队炊事班工作,80年就考取了厨师证,是真正的“持证上岗”。

有了大女儿后,李叔便从部队回来想要多陪陪家人,94年他们夫妻俩就在南漳找了门面做起了自己的小吃店,那时候是二儿子出生的第100天。

98年选择来到襄阳,这一呆就是22年。如今转眼外孙都11岁了。

在上海读博士的女儿老早就想将父母接去养老,可蔡姐总是说自己放不下老客人们,连店里的服务员都是跟着自己做了很多年,已是身边不可或缺的朋友了。

提到李叔蔡姐更是打趣道:“他啊,炒菜更是习惯了,放下他那口锅实在是要他的命。”

你看,这一方天地,不仅仅是老板用来养家糊口的营生,更是他们生活的归宿。

周围老旧的居民,很多还未跟上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脚步,对曾经的物价和生活方式更多的是说不上的怀念。

他们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带来一种味道,更是给把那些随着年月封进记忆的美味执着地留下在我们面前。

使人无法忘记的美味,不是初尝时惊艳,而是普通的好吃,普通到天天吃都不厌烦。

四川名小吃

地址 | 樊城区中山路后街与东风路交叉口北

四川名小吃

营业时间|11::00-22:00

「不断改良的川“襄”味」

•END•

出品:湖北鲸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西瓜喵 摄影:大福君

本文由襄阳食记原创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