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安歌

这几天,成都49中坠亡事件,一直牵扯着许多父母的心。

心痛之余,又忍不住追问:到底是什么夺走了一个16岁男孩的生命?

2天前,新华社公布了学校的监控画面,还原了男孩坠亡事件的经过。

真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悲伤。

监控画面显示,事发当天,男孩从教室后门离开,出现在学校负一楼的水泵房。

他右手拿着一把美工刀,情绪低落,多次试图割左腕,自残行为持续了10多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男孩在5楼走廊的尽头消失,10分钟后坠楼身亡。

男孩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一张写给女生的字条,上面写有“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QQ聊天中,很早就出现过轻生的意愿:“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孩子究竟是因为情感受挫,还是压力太大所致,我们无从知晓。

但是,男孩内心的无助和挣扎,一定是持续了很久,重到他再也熬不下去,才会在母亲节的早上,一跃而下。

更令人心痛的是,成都49中只是悲剧的冰山一角。

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每7个人里就有一个。

就在5月13日,又一湖北14岁女生在校内坠亡! 在英语老师喊课间起立下课时,女生站起来径直从教室外跳了下去,当场身亡。

和林同学一样,这个女孩之前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

早上,她还活蹦乱跳地和妈妈讨要零食。

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在警醒着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比起成绩和荣誉,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才是父母的终极使命。

而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

把握以下这4点,能够帮助父母塑造积极乐观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好的沟通,是打开心门的钥匙

成都49中事件后,男孩母亲曾提出过很多质疑。她始终想不明白,好端端的孩子怎么突然就没了。

毕竟,在妈妈眼里,儿子成绩优异,开朗自信,事发当天还跟她讨论暑假旅游,笑着说拜拜。

然而,在同学眼中,男孩却有着明显的情绪问题。

“ 心情好的时候会开玩笑,心情不好的时候,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 ”

还有同学注意到他曾经用刀划手臂、割腕,说自己“ 心情不好”“不想活了” 。

在父母和朋友面前,男孩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面。

这也提醒着我们:许多时候,我们跟真实的孩子之间,或许隔着巨大鸿沟。

我们无意指责任何一位母亲,但是当一个孩子走到绝境时,都未曾向家人求救,那么,亲子间的沟通一定出现了断裂。

处在逆境和痛苦中的孩子,都会有求救的本能。

可是,如果缺少良好的沟通渠道,或者父母不够敏感,就很容易错失帮助孩子的时机。

表达是孩子的天性,小时候,他们恨不得分享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但是,孩子从哪一刻开始不愿意表达了呢?是孩子的表达得不到好的回应后。

比如,孩子明明受委屈了,你却说“他们为什么不欺负别人”;

比如,孩子分享喜欢的漫画,你却说“有闲时间不如写作业”。

孩子的每次表达,得到的都是无效甚至负面的反馈,他就会慢慢选择不说了。

等我们回过神时,孩子就早撤退到了,我们再也看不到的地方。

所有,呼吁每一位父亲、每一位母亲,当孩子和你兴高采烈分享生活小事时,请一定要保持微笑,认真倾听,积极回应

在一个家庭中,良好的沟通和表达,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有这个大前提,哪怕孩子遇到难关,他也有处可诉,有路可退。我们也能够凭着那份默契,帮助孩子渡过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亲密陪伴,是牵住孩子的安全绳索

看《小舍得》时,几个孩子中,最令人心疼的就是米桃。

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受多大的委屈,都只会憋在心里,什么也不说。

因为家庭差距,她产生了深深的失落和自卑,无法消化,只能小心翼翼地避开。

没有钱报培训班,她就去图书馆读书,然后若无其事地安慰父母“没关系”。

就连妈妈都无奈地说:这孩子跟我们不亲,就像隔着什么。

表面上看,米桃是太懂事了,不想父母操心。

可更重要的是,父母很早离开了家,她和妹妹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父母早年的缺席,让她没有体验过那些亲密依偎的时光。

于是,彼此的身份虽在,血缘的爱也在,但亲子间无条件的亲密和信任,却很难立刻建立起来。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在成长中,父母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因为情感才是引导孩子的那根线。

当然,父母的陪伴,并不只是物理性的存在。

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关注孩子,回应孩子,哪怕每天只能聊上10分钟,甚至只有一个温柔的拥抱。

孩子就能够感受到爱,孩子和我们之间的那根纽带就会存在。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这根纽带会引导着他学会求助。

在孩子陷入绝境时,这根纽带就是保证他安全的绳索。

孩子慢慢长大,会渐渐脱离父母的护佑,坎坷不可预测,打击也在所难免。

但是,我希望当孩子沉默、无助、绝望的时刻,那些被爱的体验,温暖的拥抱,能够成为孩子心头最后的眷恋。

处理原则,是孩子积极乐观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父母的处理原则,特别是批评孩子的方式,会塑造孩子的性格。

当父母习惯用指责,甚至攻击孩子的个人和能力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行,没有能力改变。

在父母的定义中,孩子就会产生悲观心理,变得抑郁和自卑。

《老师请回答中》,有个小学生哭诉,妈妈脾气急,经常会口不择言的骂他。

写作业时间太长,就会训斥他,一旦做错了题,更是会咆哮不已,怒斥他“二百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男孩一边哭,一边对着镜头说:“我会很努力,希望妈妈能多给我几次机会,我想让她再帮帮我。”

男孩泪流满面的样子,真的很令人心疼。

一旦他认为自己失去了“机会”,或者根本没办法让妈妈满意,或许就是悲观无助的开始。

想要培养出乐观的孩子,父母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使用积极的思维。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批评方式,要基于事实,而不是对孩子个人的否定和攻击。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或者学习状态不好时,我们可以提醒孩子:

题目做错了,是没看清还是不够仔细呢;分数比上次少,下次要多认真复习呀。

而不是:你怎么这么笨,才考这几十分!你这是猪脑子吧!

当父母基于事实本身,指出孩子的问题,并且相信孩子可以改变时,他就会变得积极而自信。

当父母一味指责孩子,提醒他的缺点,自卑和灰暗也终究会刻进孩子骨子里。

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滞后性表现的。乐观与否,早在幼年时期就逐步形成了。

父母早年对待他的方式,就藏着孩子未来理解自己的方式。

学会交朋友,帮助孩子远离抑郁

研究发现:孩子社交中的挫折,可能会成为抑郁和缺乏价值感的源头

这是因为,孩子慢慢长大,对社交需求会发生变化,同伴关系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家人。

饱受抑郁困扰的马思纯,就曾吐露,初中时因为胖又跑得快,经常被同学嘲笑。

更糟糕的是,她开始频繁受到同学欺负,喝剩的饮料里被放抹布水、粉笔灰、拖把水...

她坦言说,初中时不愉快的同伴经历,是让自己不自信的开端

孩子的小世界,我们其实很难触及到,特别是孩子越长越大的时候。

尽早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技能,一个好朋友,能够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去应对人生的难题。

孩子的社交技能训练,从他第一次受挫就应该开始了。

在这一点上,蔡少芬的做法就很值得称赞。

有次在节目中,二女儿包子被朋友孤立,哭着对妈妈说:“他们只喜欢姐姐,不喜欢我。”

蔡少芬安慰道:“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我教你一样东西,就是你笑容多一点,主动一点,你做回自己,他们肯定会被你吸引的。”

教会孩子和朋友和世界相处的能力,并不是要去替孩子解决问题。

我们只要需要,及时站在孩子身边,教给他相处的技巧,然后放手让他自己去体验。

在这个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会去适应新环境,结识新的朋友,融入群体。

他也会一点一点的知道如何维护友谊,懂得合作、妥协和信任。

他也能慢慢敢于应对冲突,会尊重别人的观点,但也拥有坚定的自我。

坚持并相信自己,才最积极而可贵。

近年来,悲剧频繁发生,也许有人会问,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变得如此脆弱?

许多看起来并不严重的小事,堆积起来,竟成了压垮孩子的稻草。

时代在改变,孩子的需求在改变,可我们养育的脚步却可能还没有跟上。

于是,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开不了口,也无人可助。

如果孩子有流动的沟通渠道,他就不会闭口不言;

如果孩子有亲密的依恋关系,他就不会陷入绝望;

如果孩子得到鼓励和积极引导,他就不会丧失自信。

最成功的养育,莫过于我们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颗种子,彼此相连,互相信任。

之后,在漫长的道路上,它将是孩子积极的动力,也将是孩子自信和勇气的最大来源。

作者:安歌。育儿之路漫漫,左手理论右手实践,和娃斗智斗勇在线。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