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ynbio Hive 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的团队报名渠道现已开启,请计划加入 Synbio Hive 的团队在 Synbio Hive 的官网完成大赛报名,报名前请务必仔细阅读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的报名指南

1

创新大赛报名指南

注册步骤(时间线)

  • Step 1:注册账户及填写个人信息

每一位队伍的参与人员都需要注册个人账户。填写注册信息时,请使用真实姓名,其将会被用于记录你的所有参赛相关操作及活动信息,也会印在最终获得的竞赛证书上。

  • Step 2:报名及队伍创建

此步骤必须由主PI 登陆自己的个人账户后,在阅读本报名指南后,去到创新大赛报名页面完成。队伍名称限 20 字符内,为唯一标识,可用字符仅限大小写字母、数字、中杠“-”和下划线“_”。应如实填写所在学校名称和地区。

注意:不能包含年份(即 “21” 或 “2021”);不能包含空格;不能包括团队的项目名称;不能包括赞助商名称等。

  • Step 3:提交必要的注册信息及文件签署(6 月 21 日开启)

队伍注册的初步信息提交完成后,还需要提交相关的信息和文件,才能最终通过(这里仅列出必交项),包括实验场地信息(项目可使用的实验室及其他场地,包括实验室大小、实验室安全级别、实验设备、非实验室场地介绍等)、经费来源信息(包括项目的预算计划)、签署同意书(包含诚信承诺书、安全保证书)等。

  • Step 4:缴纳报名费(截至 7 月 30 日北京时间 23:59 )

报名费用:2021 元(2021 年 7月 30 日北京时间 23:59 前)

注意:联合发起机构所在高校的报名团队将享受优惠价格 1021 元(需保证 PI 的所在机构与联合发起方机构名称严格匹配),如在支付环节遇到任何问题,请联系 info@synbiohive.com。

支付方式:微信或支付宝

报名费缴纳完成后,【个人中心】中“我的报名”中所在队伍右侧栏中会显示“已支付”。

如需索要发票,请邮件联系 info@synbiohive.com,并以“发票+队伍名称”为邮件主题,邮件内容中提供开票主体全称、纳税人识别号、开票内容、开票金额、付款人相关信息。

  • Step 5:队员加入队伍(截至 9 月24 日)

缴纳报名费用后,PI 可以将队员添加进队伍。

团队中成员身份的管理权限顺次:PI>副 PI>指导老师、学生领队>学生队员、顾问

  • Step 6:审核

所有上述步骤完成后,Synbio Hive 会对队伍的注册申请信息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如有疑问,也会第一时间联系队伍。所有通知会通过 info@synbiohive.com 发出。

组队要求

参赛人员报名信息必须真实有效,组队时建议不同学科背景、专业技能的成员均衡分布。具体解释如下:

  • PI (通常为副教授及以上)

必选项,团队必须至少有 1 名 PI,且该 PI 的身份必须为高校等机构在职人员,通常为副教授及以上。PI 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组队、培训、实验支持、技术指导、安全负责等。

  • 副 PI (高校等机构在职人员)

可选项,队伍可以没有副 PI,如有则其身份必须为高校等机构在职人员,无职称要求。副 PI 将辅助 PI 处理团队管理及参赛过程之中所涉及事项。

  • 指导老师(博士后及其它教师)

可选项,指导老师是尚未获得教职但是全程参与了比赛且给予了团队极大帮助的在校人员,如:博士、博士后等。

  • 学生领队(1-3 名),如:1 名队长 +2 名副队长

必选项,团队必须至少有 1 名学生领队,且领队的身份在参赛当年的 12 月份之前必须为在校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 学生队员(上限 12 名)

必选项,团队必须拥有至少 1 名且不超过 12 名的学生队员,学生队员将分工承担参赛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 顾问 (上限 15 名)

可选项。顾问人数没有上限,是指在参赛过程中给予团队一定帮助的人员。

注意:在团队最终获得的奖状中,将附上各个成员在队伍中的身份,以展现队伍的分工。

Wiki 组成

队伍需在规定时间内将项目成果上传至指定网站。

  • Wiki 必选项

背景 background、方案 protocol、设计 design、结果 result、结论 conclusion、建模 model (数理建模 +AI 部分)、元件 parts 、合作 collaboration (队伍与外界产生的合作)、团队 Team(成员名单及各成员分工)

  • Wiki可选项

演示 Demo、硬件 Hardware、软件 Software、笔记 Notebook 等

2

创业大赛报名指南

参赛要求

赛事未融资组仅针对未融资的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及已经有一定科研成果并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落地应用的专业研究人员(包括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教师等)。

赛事融资组仅针对 2021 年 6 月 30 日之前融资阶段在 B 轮及以下的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

报名参赛的项目所涉技术不得涉密,且应遵守所在机构的保密和知识产权要求。

注册步骤说明

  • Step 1:注册个人账户

参赛项目在进行项目报名时,需指定个人在官网完成个人账号注册,并在个人中心完善个人注册信息。

  • Step 2:项目报名及提交项目信息和材料

项目指定个人在完成个人账号注册并完善个人信息后,需在创业大赛报名页选择未融资组或融资组进行项目报名并提交项目材料。

请注意:由于项目初筛及评委项目评估环节均需依靠项目提交的指定信息来进行评判,还请参赛队伍提前准备并认真填写报名表单信息,报名表单信息可参考报名界面填表信息或者本文下面的“准备材料说明”部分;报名表单需一次性填写全部信息,才能进行提交,系统才会成功保存信息(之后可进行修改);在填表内容上,如涉及到主观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平台将根据作假及影响恶劣程度最高可取消项目成绩并追究项目填报个人相关责任。

  • Step 3:等待审核成功邮件

项目指定个人在完成所有上述步骤后,请等待 Synbio Hive 对项目的报名申请信息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如审核成功会通过邮箱后缀为 @synbiohive.com 的官方邮箱给项目邮件回复报名成功信息。如有疑问,也会通过官方邮箱第一时间联系队伍。

如果项目需要就提交信息进行修改,可以在个人中心中我的项目界面进行信息修改。

由于审核步骤为人工流程,可能需要一定的等候时间。如果项目信息和资料提交 2 周后仍未获得邮件回复,可以发送邮件给 info@synbiohive.com 咨询审核进度。

准备材料说明

创业大赛未融资组和融资组提交的材料略有区别,参赛队伍可参考报名界面填表信息,或者参考下面对应组别信息准备报名材料。

  • 未融资组

1)主创成员个人履历:包含主创成员曾在院系、学术机构单位、学术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论文著作及获奖情况)、技术转化案例(包括产业化合作案例、成果简述)。

2)公司概况(如有):企业名称、成立时间、公司所在地、官网地址。

3)主要产品/服务:现有(规划)占业务主要收入比例的产品或服务。

4)重要合作伙伴(如有):包括医院、高校及研究所、合作企业等(请列出主要合作对象名称、合作项目名称、项目简介)。

5)知识产权、奖励和证书:包括专利或共享专利情况说明(请分别列出项目在国内外所获专利类别、专利名称、专利号 )、奖项和证书(请分别列出项目所获得奖项名称和证书)。

6)发展规划:如预执行项目、产品进展、收入目标、融资目标等。

7)附件:包括团队成员中/英简历、公司商业计划书。

  • 融资组

1)公司概况:企业名称、成立时间、公司所在地、官网地址;

2)主营业务:包括主营业务(请填写公司现有(规划)占业务主要收入比例的产品及业务)、行业规模(请简述贵司所在细分领域的行业规模)、行业增速(如有,请对贵司当前所在领域预计年增速情况做简要说明)、市场占有率(如有,请描述贵司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营业收入(请简要说明公司/组织最近 1-4 季度的营业收入;此为辅助判断项,如涉及财务数据保密,可不填写)、融资履历(请填写公司的历史融资信息,资料将仅用于比赛,主办方承诺不向第三方公开)。

3)团队成员:包含管理团队情况(请填写核心管理人员姓名、职位、重要成就)、研发团队情况(请填写核心研发人员姓名、职位、重要成就)、销售团队情况(请填写核心销售人员姓名、职位、主要业绩)等。

4)商业里程碑:如公司关键事件、重大研发成果、重要商业订单。

5)重要合作伙伴(意向):包括医院、高校及研究所、合作企业等(请列出主要合作对象名称、合作项目名称、项目简介)。

6)知识产权、奖励和证书:包括专利或共享专利情况说明(请分别列出项目在国内外所获专利类别、专利名称、专利号)、奖项和证书(请分别列出项目所获得奖项名称和证书)。

7)发展规划:未来 2 年内的发展规划,如预执行项目、产品进展、收入目标、融资目标等。

8)附件:包括团队成员中/英简历、公司商业计划书。

3

关于 Synbio Hive

根据 BCG 估计,与合成生物学有关的技术应用在未来 30 年间将影响超过 30 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相当于当前全球 GDP 的 40%。2020 年根据 CB Insights 数据,全球合成生物赛道融资初创公司融资总规模接近 48 亿美金,创下历年来新高。

站在合成生物大“爆发”的前夜,DeepTech 于 3 月底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天津大学教育部“珠峰计划”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大学药学院、红杉中国、Bota Biosciences、Elsevier(爱思唯尔)、《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生辉 SynBio 等多方角色,共同发起的聚焦合成生物领域的 Synbio Hive 创新孵化平台。

平台启动后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关注,我们也非常高兴地欢迎新加入的联合发起方:

武汉大学药学院

武汉大学药学院成立于 2001 年 5 月,前身为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和医学院药学系(均从 1994 年招生)。目前下设化学药物研究所、生物药物研究所、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临床药物研究所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 1989 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筹建而成,1995 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2001 年、2006 年和 2011 年三次通过国家评估,成绩良好;2017 年第四次通过国家评估,成绩优秀。主要从事生物反应器工程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欧阳平凯院士,实验室主任为张立新教授。实验室面向生物工程学科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以生物反应器智能化为核心, 促进基础科研的原始创新和产业化集成创新,致力研究和解决生物技术工程化与产业化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 2004 年 7 月,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和发酵工程二级学科硕博士点,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以及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物技术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物技术专业进入教育部“强基计划”,目前各类在校学生 1000 余人。学院拥有占地近 15000 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建有教育部“合成生物学与药物制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发酵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酶与工业绿色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生物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各类科学仪器设备近亿元。学院致力于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产学研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近十年,“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已有 112 人次在 Nature、 Science 及 Cell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92 篇。“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全球前 1% 的排名, “生物工程”学科 2019、2020 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连续列入 100 强学科。

平台旗下包括创新大赛、创业大赛、企业挑战、学术峰会、产业峰会、公司孵化等不同板块,关注合成生物学创新及应用,致力于打通中国合成生物领域的产、学、研、创、投通道,汇聚合成生物领域相关的学生、研究人员、高校、企业、资本、政府、园区、媒体、数据库等上下游全链条参与方,真正形成中国合成生物的创新落地生态闭环,让合成生物领域的创新想法有落地的支撑和可能,同时以产业需求驱动源头创新。

对于参赛的队伍来说,不仅可以与其他的参赛队伍交流学习,还可以在决赛同期参与学术和产业峰会了解学术和产业的最新动向近距离接触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投资人们。大赛的奖励将包括证书、奖金、在企业中实习、工作或与企业合作的机会、获得媒体关注和曝光的机会、项目孵化及获得融资的机会。

目前,Synbio Hive 平台网站 1.0 版本已经上线,网站已经开启报名功能,欢迎大家电脑端访问网站链接 www.synbiohive.com 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了解。

在国内顶尖科研院所、VC、企业、期刊数据、媒体等多方支持下,Synbio Hive 平台目前已确认的专家评委已经增至 29 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新增 22 位评委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Sang Yup Lee

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特聘教授、生物过程工程研究中心(BioProces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主任、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Bioinformatics Research Center)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Sang Yup Lee 教授现任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特聘教授,生物过程工程研究中心(BioProces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主任和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Bioinformatics Research Center)主任;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他还是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韩国国家工程研究院、美国微生物学会、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以及工业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学会资深会员。他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担任全球生物技术未来委员会主席。Sang Yup Lee 教授曾获得包括“国家科学奖”、“韩国国家勋章奖”、“Samson Prime Minister 奖”、“埃尼奖”、“James Bailey 奖”、“马文·约翰逊奖”、“HoAm 奖金”、“POSCO TJ Park 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

赵惠民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学系 Steven L. Miller 讲席教授;NSF AI 分子合成研究所所长

赵惠民教授现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学系 Steven L. Miller 讲席教授,NSF AI 分子合成研究所所长。1992 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 Frances Arnold 博士,并于 1998 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陶氏化学公司任工业生物技术实验室的项目负责人,后于 2000 年加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并在 2008 年升任正教授。赵博士共计撰写及合著 360 多篇科研文章,拥有 25 项以上已发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他主要关注合成生物学、机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使用实验室自动化工具解决健康、能源和可持续性方面最严峻的挑战。

林影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林影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主要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合成生物学、酵母代谢合成与调控、酶学与酶工程等。她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东省重点领域专项等;发表 SCI 论文 65 篇,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 22 件,国际发明专利 3 件。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主编撰写专著《酶工程原理与技术》及《化学工业酶技术》等。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酶制剂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广东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立新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

张立新多年来与同行一道,以合成微生物学为主线,将激活微生物天然产物“暗物质”的上游基础研究突破与下游微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做出了系统性和开创性的研究。他现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 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2020 年 Cite Score 6.9)主编、欧洲微生物联盟的第一位中国学术大使,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外评估专家,合成生物学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科学顾问、国际生物化学学会前主席和美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前学术大使,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 2016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 年度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和“英国皇家化学会-罗氏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终评优秀),“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73 项目和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评优秀。获得 33 项发明授权专利,目前已在 Nature 等杂志发表近 200 余篇论文。

覃重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覃重军,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合成微生物等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创建单染色体真核酵母,获 2018 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多个奖项。利用基因组工程构建抗寄生虫药物多拉菌素等工业生产菌株,打破了国外垄断,获 2014 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林敏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林敏,所长,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稻联合固氮微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和合成生物学研究,以及抗除草剂、耐辐射、抗盐耐旱等特殊功能微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 863 计划“特殊微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固氮施氏假单胞菌 A1501 功能基因组”、国家 973 计划“联合固氮菌固氮基因网络调控与酶催化分子机理”、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抗逆和抗除草剂关键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课题“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的研究”等课题。

申请与抗草甘膦基因和耐盐抗旱基因相关的国内专利二十余项,国际 PCT 专利 4 项,其中获国内专利 4 项, 美国专利 1 项。在 PNAS、PLoS ONE、AEM、IJSEM、 Microbiology、BMC Genomics 等国际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40 余篇,主编专著 3 部。培养硕士研究生 12 名,指导博士研究生 15 名。

冯雁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酶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冯雁,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酶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致力于分子酶学和合成生物学研究,从酶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角度探讨了酶活性、稳定性及底物选择性的复杂关系,提出了“酶活性中心稳定化”、“定向蛋白质模块组装”等酶分子理性进化策略,利用定向进化和理性设计等技术构建了功能明显改善的进化酶;发展了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体系,实现了糖尿病治疗药物前体井冈霉烯胺和人参皂苷 Rh2 的微生物全合成,为人工合成途径从异源基因的简单复制和转移,到精细调控和定向适配提供了新思路。在 Nat Commun、MetabEng、ACS Syn Biol、ACS Chem Biol、J Biol Chem、J Am Chem Soc 等领域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 90 多篇,研究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项。

孙际宾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天津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工业微生物的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技术。氨基酸领域多个成果实现产业化。

范代娣

西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

范代娣,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西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 300 多篇;出版专著及著作 7 部。授权国家专利 65 项,专利产业化实施 20 多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3 项等科研奖项。

刘建忠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生物医药中心副主任

刘建忠,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和氨基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分子微生物与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微生物育种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遗传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监事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

傅雄飞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傅雄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通过数理模型和定量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生物系统中的基本问题。傅雄飞研究员课题组主要从事细胞运动相关的基因调控、信号传导、个体与群体行为的跨尺度体系的研究工作。前期成果已在 Science、Phys Rev Lett、PLOS Comp Bio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戴磊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戴磊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微生物组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实验室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工具,对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理性设计和精准调控,致力于解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等重大问题。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 Science、Nature、PNAS、eLife 等国际学术期刊。

何凯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精密工程中心主任,深圳市精密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生物制造自动化技术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以及多项中科院、广东省、深圳市科技项目、企业委托开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担任《集成技术》、《合成生物学》期刊编委;担任深圳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粤港澳人机智能协同系统联合实验室专家组成员、深圳市工业互联网行业协会专家、深圳市仪器仪表自动化行业协会委员。相关成果已在 ASME、IJMS、Mater Des、Appl Sci 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 多篇,申请专利 160 多项,已授权专利 109 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已授权 54 件,国外发明专利授权 2 件。曾获香港工商业奖(机器及机械工具设计优异证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金帆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金帆,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 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研发工作,2011 年回国工作至今。在 N 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life、ACS Synthetic Biology 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主要工作致力于发展多种可高通量刻画、控制细菌、细胞表型的新型显微镜技术;阐明了多种和细菌生物被膜致病表型相关的新机制,其中包括:细菌运动、传播,表面粘附、菌间合作的机制。尤其是近年来,基于对基因回路的研究积累,通过紧密结合光遗传学,将研究拓展至有应用导向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并致力于基于假单胞菌属的生物底盘和基于环鸟苷二磷酸(c-di-GMP)通用基因调控线路的创建,并利用所创建的多种生物底盘以及新型的基因线路去尝试解决和环境、健康直接相关的重大问题。

吕雪峰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

吕雪峰,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主任,中科院生物燃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研究,构建工业应用导向的能源、化工、医药产品的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先后与波音、壳牌、道达尔、海正药业、鲁抗医药等国内外企业开展了项目合作。

罗小舟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罗小舟,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 2016 年获得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化学博士学位(导师 Peter G. Schultz 院士),随后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 Jay D. Keasling 院士)。罗小舟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PNAS、 Angewandte Chemie 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论文与专著数量合计超过 20 余篇。因其在化学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受邀成为国际知名期刊 BMC Biotechnology 副主编。罗小舟带领团队完成的大麻素的生物全合成是萜类化合物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引起了广大投资团队的兴趣,最终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入股成立 Demetrix 公司,实现大麻素的商业化转化。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酶的定向进化、蛋白质工程、高通量筛选以及天然及非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全合成。

马红武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马红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设计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生物计算设计相关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大规模生物网络构建和结构功能分析、代谢途径及代谢工程改造策略设计,数字细胞模型模拟,生物元件序列智能设计、组学生物数据分析、系统生物学工具网站开发等方面。发表论文 60 余篇,曾获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奖。

马迎飞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马迎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纽约大学医学院从事人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相关项目的研究主要研究。2015 年入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各级研究项目包括:国自然面上、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深圳市学科布局、技术攻关、孔雀团队等;近五年研究成果发表在 Microbiome、Journal of Virology、Front. Microbiol、Scientific Reports 等国际权威期刊。

司同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司同,研究员,清华大学化生基科班学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工博士。课题组关注工程生物学前沿技术的开发,包括自动化合成生物技术、高通量质谱筛选、数据驱动合成生物化学研究等,用于燃料、药物、精细化工品等重要分子的发现、研究与生产。曾获中组部“青年千人”、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美国化工协会 AIChE 年会分会场主席等荣誉。成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 Metabolic Engineering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吴边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吴边,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国重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获国家优青基金资助。近年来,将蛋白质计算机设计的前沿方法引入酶工程的研究中,解析了数类碳氮成键酶的详细机理,促进了复杂酶分子设计的发展,在 Nat Catal、Nat Chem Biol、ACS Catal、Adv Sci 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系列生物合成途径,已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

游淳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游淳博士,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2015 年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 年加入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体外合成生物学,致力于体外合成生物系统的构建以及其 产业化应用,在 ACS Catal、Angew Chem、PNAS、Biotechnol Bioeng 等国际刊物上发表 50 多篇论文。

钟超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所研究员

钟超,博士, 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专业,2009 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材料系和麻省理工学院合成生物学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回国后于 2014 年 7 月~2020 年 3 月在上海科技大学任课题组长和研究员,并于 2019 年 12 月晋升为学校常聘教授(Tenured Professor)。自 2020 年 3 月起担任先进院合成所材料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和研究员。

钟博士的研究领域是国际上兴起的材料合成生物学前沿领域,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新材料,包括活体功能材料和蛋白水下粘合材料。目前钟博士发表 30 多篇学术论文,包括发表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hemical Biolog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Materials Today、Advanced Materials 等杂志内的一作或通讯论文。相关成果授予世界或美国专利 3 项,在申请世界专利和国内专利各 4 项。获得上海曙光学者、上海浦江人才以及中国科学人杂志 2019 年度人物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面上项目,国家海洋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上海市基础专项重点项目基金以及等项目。

我们还在邀请更多的重量级评委的参与,并将定时放出评委信息。

4

期待有志于推进中国合成生物创新的团队报名参加 Synbio Hive 创新大赛或创业大赛!

如对平台或报名有任何疑问(不限于赛事报名、合作等),欢迎邮件(info@synbiohive.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疑问后 3 天内进行回复。

- END -

Engineering Biology,

Engineering 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