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了腊八就是年”,饦饦饹子炸果子,是中卫人过年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的事。

饦饦饹子,头一天起面,第二天早起,开始和面接碱、接干面,然后揪剂子,擀张子,张子擀圆后,圆饼上面用花齿镊子,沿周边捏出花纹,中间用梅花形八角(调料的一种)醮红食色戳出梅花朵,不包馅子,叫白水饦烙子。

除了做白水饦饹子,还有用枣泥豆沙作馅的小饦烙子,还将熟葫芦泥和面,做成葫芦饦饹子。

男人操心架火炙鏊子 。饦饦络子用特殊炉具,上层有用铁链子杠杆吊起的炉盘,炉盘上用生碳(烟煤)垒砌成空心圆锥状,用泥固定后燃着,盖在中层铁制饦盘(鏊子)上,鏊子炙热后,压下上面杠杆,吊起炉盘,挪放到旁边,饦盘内放做好的生饦饹子,再压杠杆吊起炉盘,挪放到几块基子(土坯)围成的土灶上,下面用麦柴或高粱杆烧火,上下火烤。掌炉的师傅掌握火候,火大了饦饹子煳了,火小了饦饹子夹生不熟。

饦饹子烙熟后,表面刷香油,盛坛放罐,过节时拿出来吃,酥软沙甜,泡粉汤就能当饭吃,是过年享用的一种美食。一般家户每年都要饦二三十斤、甚至百八十斤面的各种饦饹子,充作过年久储的干粮和吃食。

这种习俗,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逐渐消失,手艺濒临失传,很难再看到这种炉具和饦饦络子的那种亲情场面,但是留下的那份浓浓的乡情和印象极为深刻的留恋。

好在由竺师傅接过祖辈这种手艺,开拓创新利用现代炉具——烤箱,实际上它的原理就是传统饦烙子炉具上下同时加温,又有自动控温定时功能,省却了中间翻馍的工序,表面呈美观且诱人食欲的橙黄色。竺师傅饦烙子继承传统食料和制作技艺,选用去核枣馅,选用本地特产胡麻油和苏子,味道鲜美,口感绵软又不用吐核,把独特的中卫饦烙子发挥到极致,使这一传统美食得以传承。

竺师傅饦烙子是我爷爷一手传承的,已有三十多年了。
北方人喜爱面食,总能用灵巧的手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不知啥时候起,就有了过年讲究做饦烙子的习俗。尤其我爷爷做的饦烙子,金灿灿香喷喷,成为抢手货。我爷爷十四岁当兵,练就了做面点的身手,用烤饦烙子的手艺撑起了全家一片天。那时的莫家楼是有名的码头,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和蒙古盐商驼队成立爷爷的忠实顾客,因为驼队长期在沙漠中跋涉,需带足干粮。无论春夏秋冬爷爷总是起五更睡半夜,晚上和面凌晨三点起床,使碱接油揪剂子揉面,大小薄厚擀均匀后,奶奶沿周边用对折的铁皮夹子做出花边中间按一个红色的大花,就初步告成。最初的饦烙子是白水(中卫方言纯面粉无油和其他配),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哪有胡麻油呢,后来才少量的加一点。
传统做饦烙子用杠杆原理三根木棒搭个架子,用铁链子吊起炉盘,上面用泥把牛粪或烟煤块磊成空心塔状,点着,下面用三块土坯架起铁鏊子,下面烧麦秸或玉米杆,把擀好的饦烙子放在鏊子上,压下杠杆吊起炉盘放到鏊子上盖严,烤十几分钟就好了。特点是效率高,因为从前家家过年要做很多饦烙子,架起一个炉具可多家使用,缺点是设备复杂。后来每家做的少了,演变成吧鏊子直接架在碳火炉子上,这种方法简单,但耗时约二十多分钟。到了八十年代,鏊子成了文物,取而代之的是用土坯和泥砌一个高深约一米宽八十厘米的小土棚,后部做个小烟囱,棚内三十厘米高处架几根钢筋,一个带边的大铁盘子放在钢筋上,下面烧麦秸,铁盘里可放二十几个饦烙子,把棚口封严,利用麦秸火灰余热,烤熟饦烙子,中间要翻一次。
如今控温式电烤炉省工省时,做出来的饦烙子仍然味美。许多人更喜欢我家的枣饦烙子,因选用优质大枣,煮熟去核,加胡麻油豆沙做成馅料,面皮擀好后包上枣子馅料,烤熟后更加软糯香甜,口味独特,还不用吐核。饦烙子出炉后表面刷一层胡麻油色泽金黄,充满食欲诱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网友 大漠孤烟

1.雷阵雨!中卫将有2场雨,9级大风+沙尘+降温也赶来了!

2.事关疫情!中卫市人民医院告患者书

3.中卫市20个非遗项目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名单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中卫天天网-传递价值

联系电话:18909552557

1819559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