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桥传承近900年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在于其桥体的鲜活生命力,更重要的体现在它与周遭环境的整体景观,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过临水而建的连廊,就到了古老的水碓房。水碓,是一种利用水流的力量,来自动舂米的器械。它主要靠河水流过水车,进而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上下舂捣谷物,捣出米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代机器进入这里之前,水碓曾经是徽州人最重要的生活工具。因为那时候想要吃米,就得去水碓房里舂谷。

水车转动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而米粒就在这声声咿咿呀呀中,从谷物中挣脱而出,然后被煮成米饭,填饱了一代代乡人的胃囊,滋养着他们的生命,最终谱写着古村的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水碓,建水碓的位置多选择在河畔,为避免所碓之物遭受日晒雨淋,一般都建有水碓房。曾看过一段描述水碓的短诗,觉得颇为形象,诗中写道:

这位老人已经2000多岁,算起来还是鲁班的同辈
不知它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伤悲,长年累月挂满了泪水
它浑身上下长满了青苔、藻类,它里里外外充满了糠皮、谷灰
就连麻雀也嫌弃它衣衫污秽,远离着它,高傲地飞……

曾经的徽州农村,到处靠水碓舂米,水碓再寻常不过。如今,水碓竟成了宝贝,成了游客倍感新鲜的奇观。彩虹桥边的这个水碓,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走出水碓房,眼前所见的是有一块块条石,组合成的蹬步桥。称它为桥,其实也不准确,因为条石之间并不相连,不过也正因此,为行人增添了过桥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蹬步桥上看彩虹桥,更觉气势恢宏。桥墩的宽大厚重与廊亭的纤长苗条,搭配得刚刚好。彩虹桥如长虹卧波,投下优雅的倩影,与水中的天光云影,一起晕染出绝妙画境。

彩虹桥的另一边,是怡情泛舟区。在码头乘一只竹筏,撑一支长篙,泛舟于水面之上,看群山如黛,碧水澄清,清风拂面,悠然来去,何其快哉。

此刻,山影、树影、筏影及人影,皆倒映于水面,真有“船在青山行,人在画中游”之感,一时如同“庄生晓梦迷蝴蝶”一般,竟分不清是自己入了画,还是画中人成了自己?

竹筏继续向前,来到一处半围合的水上空间,这里翠竹潇潇,绿树环绕,河水兴许是借了这涌动的绿意,显得更加莹润碧绿。

400多年前,篆刻流派鼻祖文彭曾泛舟于此,见这里风光秀美,便欣然在临水石壁上题写了“小西湖”三个字。此后,这里也就有了“小西湖”的雅号,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放眼望去,青山就在四周环绕着,绿水就在脚下流淌着,古村和田园就在山水之间生息着,驿道就在不远处舒展着,彩虹桥就在身后矗立着,一副立体的山水田园风情画廊就这么铺陈着……

文化与生态、动与静、休闲与娱乐,就在这里被完美融合,吸引着东南西北的游客,前来纵享此间的安乐。

从古至今,彩虹桥有了这条长廊,行人可遮风避雨,也可乘凉歇脚;文人可吟风弄月,也可长亭送别;乡人可聚会聊天,也可家长里短;恋人可眉目传情,也可互诉衷肠……

近900年的沧桑岁月,彩虹桥并未更改多少容颜。它见证过盛世的太平,也见证过乱世的动荡;它见证过曾经的奔波劳碌与贫瘠冷清,也见证着当前的悠然恬淡和富足热闹。

如今,彩虹桥已经成为婺源的标志性景观,向来者诉说着历历在目的过往;更成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珍藏,让过去与未来的时光,得以长久地彼此守望,守望生活的幸福绵长!

@风月书旅,文化旅行者,签约撰稿人!江山风月,书旅人生!@风月书旅,带你赏阅别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