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皆有味,与君共品尝。朋友们好,这里是晚餐加点料。这周二,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其中,有一项数据备受关注,那就是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数据背后意味着什么。

读懂数据,首先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一路下滑。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后,家庭户平均规模开始缩小。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户平均规模缩小的趋势更加显著,1990年缩减到3.96人,2012年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谈及小家庭,往往指的是“三口之家”,如今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不到3人,最直观的结论就是小家庭越来越小。也就是说,空巢、独居现象日益明显,一人户、丁克族的比例在增加。

数据是冷冰冰的,但折射的现实是鲜活的。越来越小的家庭,照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一方面,持续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流动是家庭规模缩小的重要推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让人们有能力、有可能拥有多套住房,代际间的分居、独居成为可能。越来越小的家庭,也承载着越来越多元的社会观念。有的追求个人独立,选择离开父母独立居住;有的崇尚自我实现,或迫于经济压力,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生育;有的不再视婚姻为终身大事,选择不婚或对婚姻不再将就、当离则离……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背后,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居住条件的改善,也是家庭观念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越来越小,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从人文的角度看,家庭规模的缩减,彰显人们更多的自由度、空间感,但也可能冲击传统文化风俗、消解传统人情网络。于个人而言,还可能造成精神的孤寂,加剧社恐、抑郁等心理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依据家庭规模的变化,政策、市场都需要加以适当调整。比如,养老问题。家庭小型化,子女不再与老人同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需求会持续增加。再如,消费问题。家庭规模小型化,必然对消费品的分装、体量提出新的要求,一人食、小份装、迷你版等需求会越来越多。

明天,我们将迎来国际家庭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始终是人心灵的港湾,“小家庭”也要有“大关爱”。曾经的“大家庭”,虽然有“七大姑八大姨”给予的纷扰,但也有叔伯姑舅的扶持、兄弟姐妹的帮助,而这也恰恰是“小家庭”所缺少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终将不断从家庭外溢到社会。因此,如何构建系统、科学、合理的家庭政策支撑,从儿童抚育、老人供养等多方面为家庭提供保障,构建起全面的家庭服务体系,恐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