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直热议,90后的三十岁和70后、80后的三十岁不太一样。

90后的三十岁,很多人还是未婚和单身,没有三十而立的成熟,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宝宝。这届年轻人,好像并不急着接受自己已经30岁的事实。面对生活、爱情、工依旧是快乐至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30岁是一个分水岭,即便我们不愿承认,和10年前的20岁相比,这好像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几年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结婚,选择在哪座城市安家落户……这些问题在这个年纪中开始蔓延。大家也都在笨拙的思考着幸福、安稳是什么。

不止是这些年轻人,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在思考幸福人生的问题上,他主张,幸福人生,不假外求、不靠运气,由自己决定。

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很不错,但老实说,我在大学刚读到时,一点也不觉得它是事实,这比较像是空泛的励志言论,或者更像是伪君子唱的高调。而且,很显然整个社会并非如此,大多数人都在追求一些明显可以让自己感到开心的外在事物,想要拥有什么,就去追求什么。如果不赶快努力跟人竞争,不是要吃亏了吗?

事实究竟如何呢?是亚里士多德错了,还是社会都在错误的追逐中迷失了?

婚姻幸福论

虽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假外求”,但我们明明获得某些想要的外在事物就会感到幸福,如果一直不断追求可以让自己幸福的东西,不就可以获得幸福人生?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以为会让人幸福的东西,事实上只是一种错误的迷思,那费尽千辛万苦去追求,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幸福,就太糟糕了。所以,我们先来仔细思考看看,对普罗大众来说,哪些东西可以带来幸福。

现代人最常谈到“祝你幸福”这句话的时机,是在人结婚的时候。也就是说,人们认为结婚就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且最容易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婚姻。反过来说,没有结婚的人,大概就会由于无法获得幸福而被同情了。

虽然这样的观点还散布在社会上许多角落,但已经有很多研究可以确认:“这是错的!”

观察日常生活其实就可以发现,婚后感到幸福的人的确有,但反悔的人也相当多,外加当今社会的高离婚率,以及同时可以发现有很多幸福的单身人。除了对周围的人做社会观察之外,目前也有许多较严谨的科学研究对婚姻与单身做比较,在幸福感方面,两者并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婚姻本身,其实不会带来幸福。所以,得不到婚姻的人,或是不想结婚的人,不用感到失去了什么。当然,研究结果也不至于显示结婚会带来不幸。所以结婚的人,以及想要结婚的人,也不用担心。

虽然结婚本身不会带来不幸,但当我们误以为结婚就是幸福时, 这个观念倒是有可能带来不幸。就如同在世界各地创办“人生学校”的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所说:“婚姻是现代世界充满痛苦的制度,因为世俗社会对其抱持一项假定,认为走入婚姻主要是为了追求幸福,以致为这种结合增添了毫无必要的煎熬折磨。”简单地说,有些人误以为结婚就自然而然会幸福,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预期的落空让自己感到痛苦,甚至后悔,也因此错失了从婚姻中获得幸福的契机,反而破坏了两人的关系,从而导致不幸。

事实上,结婚是有可能带来幸福的,但重点不是结婚本身。就像哈佛大学幸福学教授塔尔·班夏哈(Tal Ben-Shahar)所说:“维持幸福婚姻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一项因素,不是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而是好好经营自己选择的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些研究发现,获得幸福的重点不是结婚,也不是选择了哪个对象,而是两人缔造出了什么样的关系。只要掌握了与人相处之道, 就掌握了制造幸福的力量。所以,婚姻本身,其实不会带来幸福。而 那些婚后幸福的人,并不是因为结了婚,而是制造了良好的两人关系。要与人有良好的关系,也不一定要通过婚姻。从这个例子来说,的确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获得幸福的关键,不是拥有什么外在事物,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能否与你所选择的人缔造良好关系。

至少从幸福人生的角度来说,别再把结婚当作人生理所当然的方向,也不要误以为那是幸福的来源,更不必把单身视为不幸的下场。

当然,结婚有其价值,建立家庭、生儿育女都是婚姻的价值所在。选择婚姻,等于选择一种人生道路,但无论是哪一种人生道路,都可能通往幸或不幸。

追求幸福等于追求财富?

其实,现代很多人已经发现,结婚不一定会带来幸福。只不过社会大众都觉得结婚就是幸福,未经思考便接受这种文化传统。除此之外,社会上多数人也认为,金钱才是幸福的关键。但真是如此吗?

当然,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大体上是令人开心的好事。但问题是,这些能带来多少幸福呢?当我们仔细反思时会发现,富裕的物质生活甚至不一定会带来快乐,因为习惯后就很平常了。举例来说,如果有 人送你一个一百元的礼物,你会很高兴吗?多数人不会!但如果是一个生活在穷苦家庭的小孩,他可能会非常开心。随着生活的富裕,快乐的标准会越来越高,最后,礼物本身不再能产生乐趣,顶多只能展示在网络上,让那些想要又得不到的人羡慕一下,享受一下让人羡慕的乐趣。可是,这样的乐趣是空洞的,不是那种满盈的喜悦,无法让人感受到幸福。

所以,追求幸福人生的最大误解,大概就是关于金钱扮演的角色。很多人误以为有了够多的钱,就可以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人生,于是把赚钱当作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

如果这是真的,就表示有钱人大多很幸福快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是从小不用吃苦就享尽富贵的富二代,他们的平均快乐程度,不见得比一般小康家庭长大的孩子好多少。而成功嫁入豪门的贵妇,除了多一个可以炫耀的空洞快乐之外,也不见得比嫁入一般家庭的女人更幸福。

不过,大多数人会以为这是个人问题,觉得自己跟他们不一样,或者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满足,而自己的欲望不会太高。只要想象天外突然飞来一大笔钱,可以做好多之前不能做的事情,就会觉得充满 幸福。

这个想象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认为在已习惯的现状下不够幸福,并误以为幸福就在不远前方(钱再多赚一点)的下一阶段。但既然已经在下一阶段的人并不觉得幸福,就表示那不会是幸福的终点站。跳脱财富的迷思,重新反思幸福的要素,我们可以发现,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因素还有很多,财富只是其中一个相对较小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很清楚地否定金钱是带来幸福的主要因素。但财富仍在历史上牵动着人性,不断制造许多不幸事件。这也同时彰显了柏拉图所看见的欲性力量对人的作用力有多强了。

事实上,即使我们了解金钱并不是获得幸福的主要舵手,但还是可能落入某种甚至不惜折损幸福去追求金钱的陷阱中,本末倒置追求着一个荒谬的人生。这股误导人生的力量,并非朝向幸福,而是受到 欲性的宰制而通往不幸。

究竟获得什么,可以带来幸福

在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中,另一种常见的误解是,我们常常以为某些东西会带来幸福,只要得到了,就能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像是买到高档手机、获得升迁,甚至是中大奖。 而事实上,这些大都只是 短暂的快乐,虽然短暂的快乐也是人生中重要的部分,但它们无法带来长久的幸福感。

那么,究竟是谁、是什么东西,可以带来幸福呢?依据亚里士多德的智慧,“幸福不假外求”。我们无法依赖任何人、任何事物获得幸福,只有自己的某些能力与内在性质,可以带来幸福。这个观点,其实也与现代幸福学研究相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数人大概还是不太容易认同这个说法。会有这种现象,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欲性的满足会得到快乐,对人的吸引力很大,我们自然而然会误以为这样很幸福。事实上,我们却可能因为陷溺而导致更大的痛苦。亚里士多德在这个观点上,是支持柏拉图的,他认为欲性的快乐必须受到理性力量的节制,当处在节制状态,才能获得绵延的喜悦,才有可能获得幸福。凡是来自外界的人、事、物,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有许多心灵内在性质,可以直接通向喜悦与幸福。

简单地说,我们之所以会误以为追求满足欲性的快乐就是追求幸福,是因为没有分清楚快乐与喜悦的差异。喜悦是一种较为静态也较能持续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比较接近幸福感,也比较能带来幸福。

但由于平时我们习惯追求欲性的快乐,而非心灵的喜悦,所以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只是自以为在追求幸福,事实上却不断在远离中。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图书《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