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中共莆田县委积极领导沿海地区的武装斗争,先后在黄瓜、南日、湄洲等岛屿,潜入伪‘和平救国军”内,秘密组织闽中海上游击队,建立抗日武装和据点,打通了与福清、平潭、长乐和惠安、晋江等县的联系,形成了一条海上交通线。湄洲岛寨下村的地下党员将情报送到闽中海上游击队秘密联络点,通过这条红色海上交通线,有力支援了闽中游击革命斗争。如今,寨下老区人民秉承先辈们的革命优良传统,努力奋斗,新乡村已铺展开一幅安居乐业的新画卷。

革命后代忆先辈当年

“我爷爷奶奶当过游击队的联络员、父母也是老接头户,曾经冒险把情报传送给海上游击队,并掩护张伯庭等领导……”今年77岁的老人林金火是湄洲镇寨下村村民,是革命的后代,看到“百村行”采访团的记者,便把自家的革命光荣史娓娓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哩哆阿公庙旧址

寨下村位于湄洲岛中西部,是闽中海上游击队驻地旧址。寨下村东与莲池村相融,西临内海与湄洲湾北岸相望,现保存完好的毛哩哆阿公庙,是当年闽中海上游击队领导干部开会和指挥战斗场所。寨下寺是当时闽中海上游击队的另一个驻地。毛哩哆阿公庙旧址位于海边,为了让后人记住历史,保留了原貌,并在庙后建了一座新庙。林金火告诉记者,涨潮时,海水会漫到阿公庙前10多米处,方便出海,有利于闽中海上游击队秘密联络点开展游击工作。林金火向记者展示了爷爷林吾辉、奶奶林吓六的“湄洲公社寨下大队参加地下革命人员登记表”,记者在登记表上看到记载:1945年5月间东吴事变以后,林吾辉曾被捕,后返还乌丘讨海,解放时来不及回湄洲,被查出参加地下党,被枪杀于乌丘岛。林金火说:“情报是从内地送到岛上,然后送到我家里来,家里人再传给游击队。”

铺开安居乐业新画卷

80年来,寨下村传承烈士留下的革命精神,在“海”中找出路,让群众摆脱贫困。

10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寨下村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寨下农贸市场熙熙攘攘的交易场景。这是全岛唯一的农副产品、海产品的交流贸易中心。全村下辖7个自然片区,目前有民宿5家、旅游观光车十多辆。该村一面临海,拥有1.5公里海岸线,为村民滩涂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为了解决村民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的局面,寨下村两委统一联系销路,统一销售,提高全村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据村主任蔡玉全介绍,在养殖方面,村里聘请技术人员为养殖户进行指导,等到收获季节,村里再统一联系大客户买家,运到外面去卖,利润增加了,运费减少了,单单海带一亩大概增收500元左右。

近几年,寨下村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村容村貌整治。马西自然村是湄洲岛最低洼地带,原来这里基本上都是石条房、土木结构的瓦房,每逢雨季、每遇台风暴雨,居住在这里60户村民的家必然受淹,村民就得转移,叫苦连天。2013年,通过造福工程改造,村里拆掉旧房子,统一打地基、修路,成片改造后村容村貌得以全面改观,村民再也不用担心雨会把家给淹了。如今,沿着宽敞的水泥路,漫步马西村,一座座钢筋混凝土大楼比比皆是。

改造后的寨下村

村民王元剑说:“2013年到现在变化很大,原来没有路、水,有水也是断断续续,现在都很好。‘三通一平’后,马西村的污水也统一收集起来,现在家家户户都开展海上养殖、海洋捕捞,购买旅游车等,原来一个月收入才2000多元,现在每人月入6000元左右,村民基本上都能安居乐业。”

林金火老人乐呵呵地说:“以前村民吃不饱,都只住小瓦房,这些年变化很快。”

村主任蔡玉全称,不仅是马西自然村,寨下下辖的7个自然村水泥村道四通八达,整洁宽敞,村道两侧绿树成荫。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创建美丽的家园,也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

来源:莆田晚报 记者 黄凤珍

责编:林红霞

编审:严绍香

监制:林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