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孩子好好读书,家里面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上学的”。这句话其实自古代就开始流传,寒门子弟若是想读书,砸锅卖铁可能都是最好的境地了。

“十年寒窗苦读”,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古时候有很多文人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考取功名,可谓是争得头破血流。寒门子弟想要读书属实很难,像砸锅卖铁这样的家庭,还算是“富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寒门子弟,为了读书,都需要一边打工,赚取自己读书的钱,一边还要挤出时间认真读书。不说见识,在最基础的保障上面,寒门子弟都吃尽了亏。和那些达官权贵相比,寒门子弟又是如何完成自己学业的呢?

“砸锅卖铁”读书是真实存在的吗?

自古,人们就把学习和仕途放在一起,学习就是改变未来的最好方式。但是社会往往都是残酷的,寒窗苦读的学生,就算付出一切也未必能够达到贵人的高度。但是,生活在底层的他们,又怎么会放弃这样的机会呢?

穷人,读书读的是未来。在古代,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有着属于时代的等级,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贫苦百姓的地位,都不会高到哪里去。穷人就活该是穷人吗?当然不是,古时候这些为了改变命运读书的穷学生就是最好的佐证。

朝廷为了防止百姓知道得太多,于是,不会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还有个原因也是怕这些穷人明白一些道理之后,反抗他们这样封建的等级制度。后来,有了科举制的建立,君主也意识到如果不广纳贤才,那么国家就不会稳固,因此,就设置了这样的考试,层层选拔,最后挑选可造之才。

穷书生就是时代的产物,平头百姓做的大多数都是苦力劳动,经常饿死、累死的不计其数,一个家庭想要从根上发达起来,读书绝对是最好的选择。那么,一个家庭要是读书读出一个大人物来,那么这个家族的地位基本就稳妥了。因此,“砸锅卖铁”算得上什么呢?

但是,古时候造纸术并不发达。从最开始的竹简,再到后来蔡伦发明的白纸,学习的成本都是很高的。买一本书或者是买上要用的纸笔,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级制度像是存在于古人血脉之中的烙印一般,为了摆脱底层的生活,有的人家甚至是卖女养子,而这样也未必够读书人打点身边的事物。所以,读书人不仅要耐得住寂寞,十年寒窗苦读都是常见的。

古人教学的方式

穷苦人家读不上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古时候的思想教学理念不同。看过电视剧的人想必时常看到私塾和夫子这样的场景和人物的存在。那么夫子和私塾,这些看似在电视剧中常见的东西,对穷苦学生来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那要从一个人物说起,西汉之初的名儒董仲舒。他这个人有着被读书人知道的文学才识,但是他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常感到疲乏,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把之后新招入学的学生,来了一个层层选拔。设置考试关卡,再选几个有才识的老师去把关,最后通过选拔留下的“可造之才”就会被留下来。

董仲舒再亲自去教导,这样的方法让董仲舒觉得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之后,后面的老师开始纷纷效仿,这就导致受到教育的人越来越少,没有天赋的人,就永远得不到老师的教导,跟别提今后的学习改变命运。

如果想要学习,这些人就必须掏钱去上私塾,当然上私塾的费用就会成为一个家庭的负担。古代私塾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私塾比起官府建立创办的学校来说,还算是便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穷苦人家多见于私塾。

私塾一般教授的都是私学,这个官服学府想比起来就是一个新的弊端,但是对于穷苦人家来说,能够学校上已经是不错的了,私塾好歹也算是最早的教育起源地。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又产生了,一些对于穷苦人家的变革。

在隋朝时期,穷人上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除非富贵人家的陪读。为何那个时候的百姓都读不起书呢?这还要从秦朝说起。秦朝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但是教育资源却不是自动分享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般教育资源都是按照贵人优先的原则,留到百姓手中要么是没有,要么就是差劲资源。

因此,那个时候的教育方式可以说,穷苦人家受教育的几率为零。当然,古人腐朽的教育观念也随着时间和局势的改变而改变,从古代发展到如今,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印证了教育的重要性。

古人提高穷人读书的几率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贫苦学子才真正迎来了翻身的机会。这里不得不说的就是一项改变学子命运的伟大发明:活字印刷术,因为它的出现,让书籍知识的流转变得方便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有书可读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古人发现,读书可以提高百姓的知识,能够让社会更加稳定,所以各代君主开始大力推行读书教育,比如北宋到南宋期间,增加学府100多所。亦或是设置一些可以帮助到贫寒学子的一些“慈善”机构,最常见的有贡士庄等,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机构都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明清期间,朝廷改革之后,读书人的地位增高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贫寒子弟都自动的加入到了读书的行列之中。

这也是教育的一个进步,从有钱人读得起书,到贫寒子弟读得了书,再到后来中国实行“因材施教”等政策,读书人的地位在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到达了历史最高。越来越多的人有学上,可以利用知识改变命运,再也不是那个“砸锅卖铁”讨读书的时代了。

结语:

曾经的古人,为了上学,不惜砸锅卖铁,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说得上是残酷的,甚至是绝望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人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了教育,受到更多知识的渲染,社会也在教育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如今,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书读,并且受教育的条件还非常的好。坐在明亮的大教室,看着新发的课本,上面字体印刷得整齐有序,但是那个读书人的心却不在了,如果回到那个历史时局之下,你会选择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