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建道筑格ArchiDogs(ID:ArchiDogs_AD)

本文已获得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别墅,水泥路,大铁棚和矮平房

这些可能是乡村在现代化建设中最常见的样子

而如何将乡村空间做的有设计感又接地气

是一道值得建筑师们关注的命题

大师隈研吾也给出了他的答案

屋顶,结构,柱子起承转合,合为一体

复杂又质朴,古典又现代

对于这个命题

我们选了五个极具特色,风格迥异的答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建筑师们如何为乡村设计?

作者|三水金

编辑|Yihan

- 01 -

竹田市城下町交流中心

三维竹制构架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大分县西南部的竹田市,是曾作为城下町发展繁荣一时的“九洲小京都”,历史氛围厚重。隈研吾所设计的交流中心就位于小镇中心,是镇上行人步行路线交织的重要节点之一,公共生活场景丰富。

建筑整体上运用了烧制的雪松和竹子。竹子盘绕而上,形成了由下至上,顺着柱子和屋顶逐渐扩张延伸的构造,充满视觉上的张力。虚实相间的竹子与玻璃后面和纸一样的材料一起增加了舞台视觉上的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层层递进的舞台深度

建筑本体之一为面向公共广场的户外舞台,钢结构为主的宽屋檐跳出,伸向天空,为舞台提供了庇护。竹子作为辅助语言,自成群落,形成的两种结构网格逐渐在顶部交汇,形成一体。

平日,这里可以是休憩的凉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庆时,又是村民的表演舞台。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舞台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隈研吾在竹田市还有另一个作品——竹田市历史文化博物馆。设计中同样使用了的大量的竹子,其材料的形态和质感都被最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项目位处在同一个小镇上,遥相呼应。

双子作

- 02 -

尚村竹蓬乡堂

六把竹伞搭起的公共客厅

SUP朴素建筑工作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尚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地理位置偏僻,受群山怀抱。村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末年,各士族大户迁入以躲避战乱,形成了多个姓氏的大家族“以姓聚居”的格局。

村子里古建民居丰富,10个姓和9座祠堂是村子一大特色。这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该如何进行整体的保护和规划,发掘出一套能达到居住环境治理、产业提升发展、传统风貌保护与住宅修复的可持续机制,是这个建筑改造项目的挑战。

项目选择将已经废用的高家老屋转变成一个村民可以使用的公共客厅。原有的民居建筑主体已经坍塌,只有部分外墙和台基地面存留。设计团队敏感地捕捉到此处建立新旧对话的机遇,故意保留了“高家老宅门头”,柱础石和台基石的位置,以及沿用原有院落的中轴线,来给予新建筑一种似曾相识的空间布局

“旧”的再生

保留的门楼是空间的主要组织者,将其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与村子街道相连,形成村民动线上自然的休憩点。

内部空间私密性较强,凸字形的名堂又将内部划分为“舞台”和”观众席”,用来举办乡宴、放电影、开集会。

“新”的创造

竹伞挑高的开放空间对应着墙体围合的封闭空间,形成上下与左右相呼应的边界。竹伞与乌蓬的利用在最大程度上减弱了新建筑的尺度对场地的干扰,简化屋面的构造,顺应地形抬高。模块化的单元组合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建造的效率。

竹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防腐和防蛀,搭建过程中用现代的构建方式与钢结构相结合,以达到更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对于原有建筑的修复和加固,则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建造技术,发挥当地工匠在传统工艺上的优势,提升村民的参与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成为设计团队与村民共同努力的合作产物

- 03 -

石城子村临时展廊

脚手架和安全网搭起的临时展廊

傅英斌工作室

石城子村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作为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北主会场所在地,村子需要搭建一处临时展廊来展示丰收节的主题,以及一处临时媒体采访中心和休息场所。设计团队提出将一处闲置住宅和村庄的巷道共同利用起来,形成连通的展廊和会议场所,为参观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体验,激起探索的欲望。

就地取材,村民参与

整个展廊仅用不到两天时间就搭建完成。设计团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时间和资金的紧迫,必须要“以低成本,快速建造和可回收”的策略去选取搭建方式和材料。最终选择村子里本来就有的的脚手架和安全网作为主要材料,省去了材料运输和复杂的技术成本,主要的搭建任务也可以由村民完成,省去了人力的成本。

“零改造”的模块化搭建

根据当地脚手架现有的规格,设计团队设计出模块化的单元结构,填充到原有的巷道和庭院的空间,在结构中添加安全网作为遮阳装置。自成一体的系统对原有环境不需要做任何改造。

内外之间,化动为静

原有的巷道作为交通空间,很少发生公共活动。临时的展廊将巷道转化为了大众可以驻足停留的空间。同时作为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展廊将农宅里的展览活动与巷道连接起来,原本的里外关系被重新定义。

光影与色彩空间

阳光下,脚手架和搭起的巨大天棚在地上投射出大小不一的阴影。低头看,它们和院子里树的阴影在温软的地上融合在一起。抬头看,恍惚之间,层层叠叠的黄色安全网在湛蓝的背景下若隐若现,虚实相交。

- 04 -

大槐树下的场院

红色“槐树”与公共空间

三文建筑

山西省沁源县韩洪沟老村是抗战时期太岳区党政机关后勤部门所在地,这里历史韵味浓厚,存在着大量古树、古坡等历史遗迹,当地特色建筑包含含两种形式:土墙双坡民居和窑洞。项目基地是一个紧挨着一棵大槐树的闲置三合院,是韩洪沟老村整体复兴计划的一部分。

设计师的出发点是对这个怀抱着大槐树的三合院本身场所精神的挖掘。大槐树的树冠是划定了一个公共空间无形的界限,围绕着大槐树曾经人群熙攘,空间被欢声笑语,嬉戏打闹所填充。人,树冠,阴影,组成了这个“公共空间的原型”

大槐树下讲故事

红色的伞状构筑物和室外看台在土黄和灰色相间的场地色调下显得尤为突出,它们旨在用新的建筑语言去阐述原有的场地精神,但又像艺术品一样单纯而强烈增加空间的戏剧感和开放性,将艺术和建筑的边界变得模糊。

是艺术也是建筑

利用户外看台倾斜的楼板,设计师巧妙地为项目植入了一个室内下沉式剧场,以满足冬季活动的需求。

下沉式剧场

设计师在室外空间中采用了大量的红色元素与革命历史产生联系,并且通过修复老窑洞变成乡村记忆馆,从空间设计和功能上都十分重视项目的叙事性,重现“大槐树下讲故事”的生动场景。

红色故事

- 05 -

青石寨的稻亭和稻场

飘在稻田上的公共空间

个个世界+先进建筑实验室

位于福建的永泰庄寨,以拥有中国目前最多的夯土庄寨建筑群著名。庄寨建筑以土,木,石结构为主,以姓氏家族聚居,建筑群中有98座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项目位于青石寨门前的稻田之上,是未来乡民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的社交中心。

用统一的9cm厚的胶合木材搭建而成的三角体亭子,在稻田之上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憩停留的场所。亭子一层提供了多种开窗方式来观赏青石寨和稻田的景色,二层露台则是踩在稻田上眺望夯土庄寨的绝佳位置。

小亭子,大视野

稻场由胶合木材框架体系搭造的景观建筑,在走廊末端提供未来可继续延长生长的结构。漂浮在稻场之上,是为了提供交通的可能,能让更多的游客体验游走在春季的油菜花田和秋季的稻田。

稻田步道

秉承庄寨建筑所蕴含的集体建造精神,由60位学生和志愿者共同搭建而成。项目采用了数字化的设计和生产方式,结合胶合木板的组装模式让搭建过程像搭乐高一样,仅16天完成了从设计生产,加工运输和现场建造的完成。

共同建造

- 06 -

绽放Blossom

会开合的仿生结构

同济大学+釜山大学

绽放Blossom位于江苏省泗阳县爱园镇果园村的一个梨园当中,是由来自同济大学和釜山大学师生设计并建造完成。

项目最大亮点是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角度调节的五片“几何花瓣”,太阳高照可遮阳,阴雨连绵可遮雨。空间则通过开合程度的调整来满足休闲,售卖,聚集等多种功能活动的需求。

会动的花瓣

项目从建造技术上也极力追求对土地和环境的尊重,用模块化单元结构的设计来减少运输和建造的难度,也提供了未来可复制,产业化的可能。太阳能灯光照明系统的应用也避免了对外接能源的依赖,像花瓣一样“不留下一丝尘埃”

2020年2月,在纽约Guggenheim博物馆

荷兰建筑大师Rem Koolhaas带领着团队AMO

揭幕了名为“乡村,即未来”的展览

在展览上他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于如何处理城市之外的乡村有明确官方政策的国家,

国家对于如何保持乡村原有的特色和创造新的可能性是同样重视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建筑师关注到乡村的发展,

建筑如何去帮助乡村人民改善生活,产业转化,

同时保留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将会有更多令人期待的答案。

- End -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加微信:chenran58,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