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想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想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学术环境;学术环境想健康,离不开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5月10日,苏州大学帮我们展现了一次什么叫“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一位被证实学术不端的博士,其博士学位被苏州大学撤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取消学术不端者的学位应该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可为什么评论区却是满满的“得罪人了”、“真倒霉”、“被举报了”之类的留言,难道我们已经对学术不端见怪不怪了?难道我们已经对学术环境不抱希望了?

还记得裴钢、曹雪涛、饶毅、耿美玉、李红良这几个名字吗?他们可都是各自领域内顶尖的学术大咖。2020年开始,针对他们几个学术不端被举报学术不端的情况,科技部曾经会同多个部门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调查,这几项调查在2021年年初结束,最后的结论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为什么会引发巨大争议呢?因为在这一份调查处理情况通报中,曹雪涛院士、李红良教授和耿美玉研究院,都被证实存在“图片误用”的情况。就是“图片误用”这四个字,让广大科研工作者找到了槽点,感叹:“新词频频出现,不断刷新认知”。

学术领域不同于普通社会领域,用词讲究规范,做事讲究逻辑,推理讲究实证,结论讲究严谨。“图片误用”这四个字,与“规范”、“严谨”实在是有点不沾边。难免被人调侃是“发明新词汇,充当遮羞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独有偶,3月份上海交通大学Han Yanxin 等人撤回了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IF=5.34) 的题为“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hydrogels for heart failure”的综述文章,主要原因是剽窃他人的4篇文章。其中两位作者就“不良写作习惯”道歉。

看看,又一个新词出现了,谁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创造性,我们在创造词语方面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比别的国家和地区强大太多了。

从“图片误用”到“不良写作习惯”,搞科研还是玩文字游戏?我们很难判断“图片误用”和“不良写作习惯”之间究竟有没有传承,但能够肯定的是,二者的核心逻辑是基本一致的。在学术界,论文被撤已经见怪不怪,很难刷新我们的认知了,但那些不断推陈出新的,看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欲盖弥彰”的新词语,正在一遍一遍地让我们大跌眼镜。

什么是“图片误用”?“图片”两个字很容易理解,“误用”两个字大有学问,它不像学术不端含有道德审判的意味,也不像图片拼接那么能显现主观故意,要中性得多,温和得多。

而且这“误用”两字还带有定性的意思,我们在用词的时候,既可以用词汇的本意来进行定性,也可以用“未使用其他词汇”来进行定义。这句话有点拗口,我举例说明一下。“误用”两个字,如果是用本意来定义,那就是作者“用错了图片”;如果用“未使用其他词汇”来定义呢,就是“既然没有使用拼接、复制、修改等词汇,那就一定不是拼接,不是复制,不是修改”。

琢磨琢磨,是不是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不良写作习惯”?

见得少,学得少,一通乱写

懒得动,懒得想,缺乏积累

没计划,没目标,交稿

赶期

有创意,没内容,半途而废

低标准,糊弄事,败坏信誉

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含糊其辞,黑白混淆,如何使用学问太深。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