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五年,八十五岁的王祥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回光返照之际,他把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招至榻前,并命童仆取出一个近三尺长的盒子。

盒子打开后,里面赫然放着一把佩刀,二尺多长,刀鞘呈古铜色,其上多斑驳,明显看出经历了长久岁月。

王祥哆哆嗦嗦地把这把佩刀交到王览手里。然后说道:人年五十不为夭,我已八十五矣,虽死何恨?今唯留此刀与你,望你善加珍视。此刀为当年吕虔所赠送,这并非普通的刀,它极具灵性。有相士曾言致三公者方可驾驭此刀,若非其人,或是祸害。你大仁大义,我断定你的后世子孙当兴旺发达,富贵无极,你是有资格佩戴它的。

王祥言迄而逝,王览哭泣叩头拜别哥哥。

此王祥即为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的王祥。历史上真实的王祥是怎么样的?到底有没有卧冰求鲤?今天我们就一起追寻他的足迹,探求历史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王祥的孝

王祥,汉末琅琊人,即现在的山东临沂。临沂春秋时期属于鲁国,离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只有一百七十公里,而儒家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孝,这样就为王祥的孝行提供了背景基础。

说起来王祥的孝行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

父亲王融是汉末名士,王祥的母亲去世后,王融续娶庐江朱氏为妻。 那么民间相传卧冰求鲤的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王祥和继母朱氏之间 。

某一天,朱氏病了,想吃鲜鱼,如果是其它季节,搞条鲜鱼轻而易举。而她偏偏选择在严冬腊月想吃鲜鱼,这可就难了。

1800年前,地球还没有变暖,琅琊的冬天属于酷寒,河水冰冻三尺,咋搞鲜鱼嘛,可把王祥快愁死了。可是孝最重要的一条是顺,母亲既然要吃,再难也要去办,最终办成办不成则是另一回事。

传统中普遍认为是这样的:王祥解开衣服,直接趴冰面上,用身体把冰暖化,然后进行捕鱼。

当时王祥已经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了,如果真是这种做法,那我认为王祥智力一定存在问题,从后来王祥可以步入仕途来看,他完完全全是个正常人,所以根本不存在卧冰求鲤。

正史《晋书》中是这样说的: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天气太冷了,王祥穿得很厚,凿冰动作不方便,于是把外衣脱掉,在冰面上摩拳擦掌正要开工,也不知是感动哪位神仙了,只听咔嚓一声,冰裂开了,两个鲤鱼自己跳上来了。

脱衣刨冰求鲤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冰突然裂开,然后鲤鱼自己跳上来,就又不符合实际了。

我认为是王祥自己把冰刨开,自己把鱼捕上来的,只是后人为了渲染王祥的孝心,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故意加注的神秘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神秘的事不只是这一件。

后来又有一天,朱氏想吃烤黄雀。现在黄雀受到一定的保护,在那个时候自然环境还没恶化,黄雀生存条件好,繁殖的比较多,黄雀可以放心吃,不犯法!

不过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捕鸟工具,抓住天上飞的黄雀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王祥又在那里愁啊愁啊,结果有几十只黄雀为了成全王祥的孝心,自投王祥的怀抱,甘愿赴死。你说这神奇不神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继而出现了三国鼎立,之间相互攻伐,琅琊首当其冲,屡遭战祸。父亲王融死后,王祥就带着朱氏和弟弟王览离开琅琊,迁至庐江,即今合肥一带,在那里隐居接近三十年。

古代都倡导以孝治天下,统治者认为忠臣必出孝子之门,所以王祥的孝行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隐居的三十年里,屡屡有人推荐他做官,可是王祥认为母亲在世,不便远行,故而谢绝。

直到朱氏去世,在魏徐州刺史吕虔的再三邀请之下,做了吕虔的助理。当时王祥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

徐州在王祥的协助治理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王祥自此在官场风生水起,广受关注。魏为晋取代后,受到晋武帝司马炎的厚待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直到八十五岁寿终。

二、 朱氏的恶

按辈分,王祥虽然叫朱氏母亲,但从王祥比朱氏生的儿子王览大二十一岁来看,朱氏和王祥的年龄应该相差无几。

自朱氏有了儿子王览之后,屡屡在王融面前指责王祥存在的问题,王融谗言听多了,后来也渐渐厌恶起他这个大儿子了。

王祥失去父亲的宠爱之后,朱氏把王祥当奴仆一般看待,甚至稍有不如意,就肆无忌惮地打骂, 并且想方设法的刁难他,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比如装病,冬天想吃鲜鱼,想吃天上飞的烤黄雀,。

对于继母朱氏的恶言恶行,王祥总是忍气吞声,对于无理要求也总是照办。再后来竟然发展到朱氏在王祥要喝的酒里下毒,想要毒死他,因王览阻拦而没有得逞。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朱氏这样做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两个字:家产。

那王祥的家庭的家产到底如何呢?从两点可以说明家产状况:

一、父亲王融父亲曾经一再拒绝做官,试想如果一个家庭条件不好的话,一还会拒绝做官吗!

二 、王祥父亲死后,那么大一个家庭,选择隐居三十年,不做营生,可以安然度日,这是何等的家业吃撑。

在古代,只有嫡长子才有家业继承权,很显然,王家这份家业最终是属于王祥的,那朱氏想让自己的孩子王览有继承权怎么办呢?只有王祥离家出走或者死掉。

所以,朱氏生活中对王祥的打骂或者想要毒死他,应该是出于为儿子争夺家产的目的。

难道相处的几十年都是在这种突出的矛盾中度过的吗?不是!《世说新语》中给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某天夜里朱氏拿着刀想要砍死王祥,在断定王祥睡着之后,就奔他房间,对着床一阵乱砍,结果朱氏发现砍被窝里根本没人,原因是正赶上王祥起夜小解。

王祥回到房间后,看到朱氏因没砍死自己正伤心难过,于是他就跪在朱氏面前,主动要求她砍死自己。朱氏被王祥这一举动给感动了,仇恨瞬间融化了。从此朱氏痛改前非,待王祥如亲儿子一般,直到终老。

三、览的悌

王览在王祥的一生中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当王览还只有几岁的时候,看到母亲朱氏鞭打王祥,然后就抱着王祥哭泣。当王览长到明白事理的年纪,就经常劝母亲不要再为难哥哥,朱氏慢慢地也有所收敛。

在朱氏的非分要求下,王祥基本承揽了家里所有的农活,王览替母亲感到愧疚,就和王祥一起分担。

后来王祥这种无底线的顺从,反而让他有了一定的声誉。这是朱氏不能接受的,于是动了杀心。在王祥要喝的酒里下了毒药。

朱氏下毒之所以没有毒死王祥,是因为王览事先有了觉察,然后就假装要喝这杯有毒的酒,试探母亲的反应,朱氏见状,怕把自己的儿子毒死了,就把酒一把打翻在地。后来,王览对于母亲做给哥哥的饭菜总是第一时间品尝,朱氏也就再没机会下毒。

即使朱氏死后,王祥还是没打算去做官,在王览的百般劝说下,才同意出仕。

我想王祥应该到死都是感激王览的吧,不然不会临终把那把象征身份的佩剑赠送给他。

后来王祥做了官,有了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之后,也把王览带入了官场。王览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一直做到省部级一类的官员,直至七十三岁寿终。

四、流后嗣

在东晋百年的历史里,有一个家族贯穿了始终,并深深影响着东晋的政治格局,上升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地位,它就是山东琅琊王氏家族。这个家族人才辈出,星光熠熠,如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等,都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王氏家族遗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所留遗训之人就是王祥,而他们的祖先则是王览。

王祥王览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的奠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