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夏天,世界各国的政客和将军们都在议论一种武器,这是一种美国刚刚实验的新式飞机。

美国的这种武器貌似是飞机,但它却不在大气层内作战,而是飞行在地球近地轨道上。这台无人机能在太空对敌国的卫星进行破坏,能进行全球战略侦,还能对地球上任何一点进行核打击,是美国全球战略威慑力量的一部分。

美国的这种秘密武器,就是“地球轨道轰炸机”——X-37空天战机。

谈起“空天战机”这个概念,很多人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现在全世界的空军战机刚发展到第4代,也就是“隐身战机”时代。而“空天战机”虽然名为战机,却不属于常规战机的划分,反而更接近于航天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空天战机”这一概念起源于冷战时期,在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对抗中,太空领域的竞争在60-70年代进入白热化。为了绝杀美国的太空计划,当年苏联曾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螺旋计划”。

“螺旋计划”是人类最早的“空天飞机”计划之一,苏联人希望用一种能飞行也能航天的飞机,对外太空的敌方卫星进行打击,以终结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但是这一计划最后却无奈搁浅,只有一台米格105.11战斗机被开发了出来。

米格105是一台怎样的飞机?苏联的“空天战机”计划为何失败了?

虽然冷战以苏联解体而告终,但其实在冷战前半段,苏联在科技和军事上完全不输于美国,甚至在一些方面领先美国半代乃至一代。早在1962年,在很多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时候,苏联空军和航天局就提出了“空天飞行器”概念。

面对美国在太空的咄咄逼人,在苏联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充分理论研究后,“空天作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得到了苏联国防部的认可。到了1965年,由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航天设计师科罗廖夫先生拍板,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开始进行空天飞机的设计制造,其项目代号“螺旋计划”。

螺旋项目的设计方案是“两级子母型”空天飞行器,大的叫母机,它负责搭载小型军用飞行器飞上30000米的高空。在高空的母机将释放小型的军用飞机,军用飞机母机起飞前往太空,执行攻击,侦查等特殊任务。

在螺旋项目中,其进入太空的军用飞机就是人类第一代空天战机,其原型号为“米格-105”。米格-105的定位是多功能军用飞机,可以在飞机上装配相机、雷达、导弹、核弹等装置,其模块化设计思路领先当时各国空军几十年。

米格-105外形像现在的航天飞机,整体呈三角形,它机身长8米,高3.5米,翼展7米,样机仅重4.2吨,设计全重10吨。米格-105的标志是平滑上翘的机头,看着像一只鞋底,所以设计人员给它起了个“木鞋”的外号。

这台空天飞机本来应该在5马赫的速度下,于3万米高空被释放,但是苏联只造出来了小型的米格105,而负责将它送上天空的母机却迟迟无法出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年代末期,直到米格105的缩小版实验样机下线,“螺旋计划”的母机一直停留在纸面设计中,以至于直到今天网上只有关于它的想象效果图。我们只知道这是一架超音速运输机,载重在80吨以上,速度5马赫,比冷战时期主流的超音速战斗机飞得还快!

当时世界上已经有超音速客机在设计制造,例如欧洲的“协和”以及苏联的“图144”,但是这两种飞机要在空中进行展开和投放操作都比较困难,而且速度离5马赫还差得远。苏联的图144很难改装成“螺旋”母机,项目停滞不前。

在70年代的冷战高峰期,苏联花了大笔资金投资空天飞机研究,从1965年到1969年,米高扬设计局已经花掉了20亿卢布,但“母机”的设计制造却没有结果。“螺旋计划”最终在1969年被苏联国防部叫停,米格105暂时冻结。

直到1974年,在美国航天飞机的压力下,苏联的空天战机计划才再次被提起来,已经封存4年之久的米格105再次加速研制。这台飞机的原型机设计为三台,分别是亚音速的105.11号验证机,以及超音速的105.12、105.13试验机。但是苏联国防部给的时间和资金有限,只有亚音速试验机在两年后成功试飞,并在1977年底由图95轰炸机带上天空,在空中释放后自己回落着陆。

到了这时候,米格105好像刚有了点起色,“螺旋计划”再次步上轨道,结果另一个不幸的消息却传来了:苏联国防部看中了另一个大型航天项目——“暴风雪航天飞机”作为未来的空天战斗力,“螺旋计划”再次遭到冻结。

纵观“螺旋计划”20年间的跌宕起伏,可见在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空天飞机确实是个“黑科技”项目。

米高扬一直想要制造一台能托载米格105,还要超音速高空飞行的母机,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螺旋”母机一直难产,让米格105飞机“有弹无枪”,好在当时的苏联飞机设计行业和航天工业合作紧密,在看到“暴风雪”航天飞机下线后,米高扬设计局看到了希望。

“暴风雪”航天飞机,是苏联在看到美国航天飞机上天后紧急上马的项目,在冷战思维下,苏联绝不允许在科研和军工方面落后于美国,于是狂砸百亿卢布研究“暴风雪”,直接导致苏联财政失衡。70年代初,很多研究“螺旋计划”的米高扬设计师被调进了这个项目,将“螺旋计划”的经验思路融入“暴风雪”。“暴风雪”项目在80年代获得巨大的进展,于1986年完成了组装和系统测试,在1988年完成了试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对“暴风雪”航天飞机未来的用途中,米高扬的设计人员仍然想让米格105发挥余热,让“暴风雪”航天飞机成为“螺旋计划”的母机,搭载米格105登上太空。

“暴风雪”的载重达到105吨,在改造后,能搭载5架以上的米格105上太空。对此,米高扬设计人员还设计了一种“转轮”投放装置,让“暴风雪号”在太空能像左轮手枪一样把飞机发射出去。

米格105项目沉寂20年,眼看就要横空出世,依照米高扬设计局对“暴风雪”的想法,在当时真的可能实现。但1988年已经是冷战末尾,是苏维埃的晚年,这个超级大国已经行将就木。苏联国内矛盾重重,经济发生危机,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国防部再也掏不出一分钱给军工项目了。

1988年是“暴风雪”航天飞机的首秀,也是它的谢幕演出,在几次起飞实验后,这架当时最先进的航天飞机不得不遭受雪藏,米高扬设计师们让米格105飞上太空的梦想也没能实现。

苏联在1991年解体之后,前苏联的所有军工研究被迫停止,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大量遗产,但是无力养护和发展苏联的航空航天装备。最终,米格105和“暴风雪”航天飞机都被废弃,被送进了航空博物馆之中,供后人瞻仰。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太空“螺旋”:苏联米格-105航天飞行器计划》,佚名
2、《生不逢时,未能刮起的“暴风雪”——前苏联航天飞机传说》 ,匡济